复习课注意事项.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41225 上传时间:2019-10-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注意事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复习课注意事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u 提高常规课堂地理知识复习教学效率的措施措施1、研究微课程结构,提升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其实,课程结构不仅对于教育整体非常重要,就学科教育而言,也有结构的问题。高三10个月的教学时间里,什么时候讲什么、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要研究的。只有科学地、尊重规律地安排,才可能提升学生学科能力,这种结构我称之为微课程结构。微课程结构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我们先看一看国家对地理课程是如何安排的。如下所示:初中区域地理新课高一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高二必修3区域发展+选修(旅游、环保、灾害)高三涵盖初、高中地理复习课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实际过程中,各学校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校因为未完全执行或完全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导致最后高三的教学低效。比如初中地理课形同虚设,甚至完全取消;再比如有的学校功利性地进行高一、高二必修内容的教学,导致本应在新课阶段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都推到高三复习课阶段。也就是说,高三教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在高三之前的其它年段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中学校打折。这个原因导致的后果,事实上在高三是无法挽救的了。不讲非毕业年段,我们看高三地理复习课程怎样安排?这属于微课程结构部分了。大部分学校的安排都如下表所示。一轮高三上高中地理必修1、2、3复习课二轮高三下区域地理+高中地理选修三轮高三下专题复习这样的微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呢?我觉得,合理与否的标准要看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学科基础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脱离学生和老师现状的教学进度和微课程安排都难以实现教学高效。在近几年高三教学过程中,在微课程结构安排上我总结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1、分解难点策略“地球运动”和“气候”是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教学是文科学生感觉中的难中最难、重中最重。如何做到让学生学懂且真正会用,我们的办法是分解难点。在微课程结构安排中,让这些难点内容在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高三下四轮出现,每次出现的课程目标逐步递进,从了解记住真会应用自如,总目标也是对应分解逐级达到。2、重复呈现策略区域地理中“空间定位”是地理高考中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常常因中考没有地理学科而不重视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真到了高中学了文科,学生觉得区域地理、特别是空间定位的知识和地点怎么也记不住。学生对于知识的遗忘是正常的,我们的做法是尊重学生认知和记忆规律,让重要的定位控制点重复呈现,在遗忘之前提醒一下,再提醒一下,到最终记住了。3、分散式学习策略对于多而杂、难度小的知识类型这种策略适合。区域地理知识就属于这种类型。一般学校在区域地理教学安排上都是一次性地从头讲到尾。学习时,学生觉得所学都会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又全还给了老师。我们的教学安排是针对区域地理采用分散式教学。结合空间定位重复出现的策略,将世界区域地理内容与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分散开,将世界自然地理内容与人文地理内容分散开,分成若干知识块,以高中系统地理的逻辑重组。于是,从一次性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变成了多次分项进行的分散式复习。4、不同时段目标各有侧重策略一轮以地理要素为线索架构知识框架和网络,形成思维套路,建模。二轮以区域为载体架构知识框架和网络,构筑空间坐标系和形成空间思维套路、模式。三轮自然地理借助学案再次落实基本概念,原理 ,规律人文地理借助高考选择题例题训练学生对于信息和材料获取解读能力5、不同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各有侧重策略自然地理重原理和规律运用,让学生理解概念,熟记规律原理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人文地理重观点和方法运用,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思维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多维分析,注重答题方式方法和语言表达区域地理重地理事物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容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对于微课程结构要研究,而且在正式执行中还要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有微调,完全没有计划和完全严格执行计划没有针对学生的微调都可能导致不够高效。措施2、帮助学生完成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1、在建构知识结构框架和网络方面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实际上对于建构知识网络这一点许多老师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的。有的老师不明白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性,于是从老师主观上就没有设定这个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处于大量点状知识堆砌的教学状态;有的老师虽然也认识到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但只是直接将自己认知的知识网络呈现给学生,忽视了学生自己的认知建构过程,这样直接呈现老师的知识网络对学生意义并不大;还有,因为老师的学科水平高低有别,所以在知识网络的建构水平方面的差异也会反馈到对学生的影响上。因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现实中老师教学的差异非常大。有的老师属于科普式的教学,课堂上追求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的新奇,而不是追求地理学科能力的提升;强调记住知识,而不是重视探究知识的来源;追求知识的堆积,而不是重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总之,没能做到培养地理学科能力。从学生方面亦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地比较偏重于掌握细节的知识,而忽略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学习和运用的可靠基础。当然,这样的课堂一旦改变,必会带来教学效率的提高。2、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能力形成具有极重要作用地理高考涉及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包括初中四本区域地理、高中三本必修教材、三本选修教材,另外还有地图册、各种学习资源,知识类型杂、数量多、点状混在一起。如何将这一切变成学生头脑中可以随意调动和运用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维中有建构知识网络的认知过程。学生头脑中知识网络的得来是一个加工和建构的过程:由点状、数量众多、类型繁杂的资料知识点主干知识点知识网络和框架的认知过程。学生需要在过程中一步步将知识点找出、将非主干知识点干扰排除、将知识间联系明了化。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所以这个过程即是形成知识网络与框架的过程,也是综合训练思维的过程。因此,这个建构过程是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和智慧的关键。3、要认识到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的优点知识的了解并不能等同于学科能力,零散知识点的积累也不能形成学科能力。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亲自体验并完成的这种构建过程,会将知识整合、深化、融成立体的学科认知网络,在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认知错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于是才能成为学生头脑中可以随意调动和运用的地理知识。与众多、繁杂、点状的知识点相比,知识网络是教学资料的高度概括,是由主干知识构成的,是揭示知识联系的,由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是便于记住的,故是可调用、可迁移的,这样才能形成地理学科能力。4、高三年段建构认知网络的建议高三地理知识的复习方面重点应该放在主干知识(概念、原理、规律、地理语言)的夯实及知识体系网络的建构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完成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过程。学生要处于多思、敢问、善问的学习状态,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思维得到很好的提升。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有以章节为线索、以区域为线索,和以要素为线索几种。其中,以区域为线索的地理知识网络建构属于地理学科特有。以区域为载体和线索的地理知识网络建构是区域地理复习的核心任务。因为,区域是空间单位,是系统地理问题的分析基础、是地理问题发生的落脚点和载体,地理思维需要在一定空间上展开,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特点,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强调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在区域地理复习和以区域为线索的知识网络建构中,最基础的任务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构起空间坐标系。空间坐标系用于进行准确的空间空位。老师可提供一些基本而有效的控制点(当然控制点越准越好,越密越好)。教学设计中给学生一个逐步架构自己空间坐标系的过程,(切记)不可一步完成。当然目前有一种过分强调空间定位的趋势,于是,有的老师提供了太多的让学生记忆的控制点,让学生挫败感很强。这种过多的要求也没必要,高考对空间定位的要求(我觉得)宏观方面学生基本能达到,涉及到的微观定位,其实不必说出是什么,只需知道相对于宏观的程度,(我感觉)有降低的趋势。以区域为载体的地理知识网络建构中,另一重要的任务是对区域空间尺度大小的感知与把握,以及大与小、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转换。学生恰恰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甚多。学生往往不关注图幅、比例尺,把握不准空间尺度大小,把大的区域看小,把小的区域看大;有的同学是对于区域边界的感知模糊,尤其是过渡性质的边界更容易叫不准,于是将相邻近的地区混淆。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带领同学进行区域拆分。在拆分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区域尺度的大小及变换。区域毕竟还只是建构区域地理知识及网络的载体,区域本身承载的是区域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及关系,区域内部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特征、区际间有差异性及区际联系。其实,对于地理特征把握的准确与否与区域等级关系的把握关系密切,空间由宏观到微观尺度,共性出现在更大区域,个性出现在更小区域,拆到多细,了解的特点就有多准,并形成综合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针对区域地理部分,需要老师首先弄清高考能力要求、考的方式,了解学生认知过程规律,准确高效疏理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才能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如前面谈过建构空位定位坐标系可用重复策略;区域特征复习可用分散策略。还可以在区域基础上,用系统地理的思维建构综合概括地理特征及原因分析策略。例如,大洲(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国家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空间定位和下垫面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分析,这种安排(我觉得)效果就不错,等等。形成的认知网络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结构式、联系式、框架式等等。措施3、找准并解决好现有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点1、要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不同的学习主体。对于地理学科,老师们经过了几年甚至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学到现在的这个水平,而且是只教一个学科;而学生面对许多学科,所以,与老师的学科学习基础没办法相提并论。所以,老师的头脑中一定要清楚地区分开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以老师自己的感觉出发,没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情况还是多有存在。有的老师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会了。实际的情况是,老师讲了但学生不见得听到,即使听到了也不见得听懂,即使听懂了也不见得就会,即使会了也不见得到用时就会用。一句话,在判断学生客观上达到的程度时,教师用的标准是老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学生的感受,那么实际上的教学设计与过程就演变成为以老师为学习的主体了,故导致了教学低效。所以,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确保教学过程是是学生的学习和建构过程。2、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认知规律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应达到的层阶标准可表达为:从不知了解记住真会应用自如几个等级。只有达到“应用自如”才达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的程度。老师若出现不清晰的认识或判断,便会导致教学侧重情况有别,因而出现了许多低效点。有的老师只负责讲,不确定学生记没记住;有的老师只负责记住,不注意是临时性的记忆还是不会再忘记的记忆;有的老师是给学生真的讲会了,可是不负责给出熟练应用的实际训练,结果学生还是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对应各层阶的低效点有:老师以为自己讲过的知识学生就一定是会了,实际上是知不全,有的学生没听到于是导致知识有漏洞;有的老师以为讲过了,学生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就能找到,实际上是学生学过后忘了,到用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有的老师以为学生记住了就是会了,实际上学生虽然记住,并没有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所以还不是真会;虽然会了、懂了,但熟练度不够,仍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要求的标准,因为老师并没重视给学生熟练运用的机会。所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非常重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真正达到的层阶,并判断准确,给学生对症地提供需要的学习帮助。为让学生真正做到由不会会应用的递进,要保证是学生学的同时,更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以及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运动,要研究和确保提出问题的质量(长度、宽度、思维含量、思维价值),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运动。对学生学习程度和水平的判断,不只老师会失误,学生自己也会失误。同样讲课,学生反馈也同样热烈,我们老师以为学生都会了,其实每个学生体会到的会的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将“了解”当成“会了”,有的学生将“真会”当成了“应用自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班里,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老师授课,学生成绩有别的原因。所以,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这种真实的程度所在。比如,有许多时候,高三辅导会给出重视基础知识的建议。其实,这种建议若是在后期给已经不起真正的指导作用了。原因是学生在当初学知识的过程中,当时就没会,回头来说是不重视基础知识,有些是真的不重视,而有些是当时就没有达到会的程度而自己以为是会了。所以,到后期这样的建议已经是做不到了,已经没有再来一遍的时间了。所以,后期请老师补习呀,平时跟不上的学生花多少钱请家教呀,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过程中本应避免却客观还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过程最重要。而现在的教学和学习都是重结果轻过程。比如重视高三毕业班多于高一、高二非毕业班;重视考试前的复习多于平时的教学;重视模拟考试多于平时的大练习,如此等等。3、老师做到输出的信息数量最精、质量最好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高三学生最不缺的就是高考复习资料,相反许多的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干扰,因为会占去了学生有限的时间。如果老师不能掌控学生学习资料数量和质量,那么一定会带来学生学习用时增多和效率降低。通过备课时段,老师们整合各种资料,包括课内外练习题的整合、课上课下任务的整合。要保证老师发出的资料在数量上最精简、在质量上最好(标准是针对学生需要),真正做到精细化备课。从老师这里下发的每份资料,不应无故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同一样东西。学生看不看都行的资料少发或不发。这个问题也会体现在学科之间,有的学科大量发资料,导致学生花很多时间处理此科(所谓的偏科),导致最后高考整体结构失衡,总分并不如愿。现在看,抵抗资料干扰的工作其实同样重要。资料本身用在恰当的时间是好的资料,比如说各年的高考原题。可是,如果用在不恰当的时间就是干扰资料,还是高考题,给第一轮复习用,就是干扰。为什么?因为第一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达标时,你考他有什么用?高三都用外来题,到后期铺天盖地。尤其是考前到处找押题,这些都是无用的行为,甚至是干扰。4、改变其他种种低效点导致的低效行为功利性地教学、功利性地学习、忽视学生落实情况,这样的低效原因也有很多。高一功利性教学和学习,导致高三讲课成新课;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不是从发展出发,索求高分忽视能力形成,于是练习册重于听课,急于题海;为应付模拟考试打破复习规律;急于做高考题,以为做了高考题就可以得高分了。还有认识上的原因,以为投入功夫了,成绩就会好了,做了练习册了,成绩就会好了,而忽视学习的实际效率和效果。再比如有的老师在高三后期,安排了所谓的热点专题,就以为是关注了热点,就以为学生就有了联系实际的能力了,等等。低效点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急功近利、不尊重学习规律、更多关注形式而不是本质。其实从人的发展出发,从能力培养出来,必然会高考中表现出色。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