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56466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沙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沙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市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兴”“纯粹”“卑鄙”“慈爱”解说:这四个词语都是褒义词。B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而快乐的。解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可能”“忘记”“提高”“出现”解说:以上四个词都是动词。D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解说:这个句子的句号应该移到下引号的外面。二、基础知识综合2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甲(A.浓厚 B.丰厚)的积淀。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在人们的企盼中倏(A.sh B.s)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当心灵的帆船回s(A.朔 B.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乙(A.掩映 B.掩藏)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1)根据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为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_ 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甲_乙_(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留恋中姗姗而来。修改句:_三、现代文阅读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选自2017年12月12日北京晚报,有删改)3 . 根据示例,结合内容在横线上补全情节。偶遇老太太的好奇_对老太太画花的惊叹_4 .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5 .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6 . 第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阅读“知入”与“知出”一文,完成下面小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7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如”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B坚持“精思”和在熟读基础上精思,都是“入”的好方法。C叔本华认为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D不“入”则无所谓“出”,但可以有“入”不“出”8 .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9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鲁迅早年读书专心致志,读过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请结合文本和材料,谈谈你对鲁迅先生“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看法。四、句子默写10 . 按要求默写填空(1)咏雪一文中用“”和“”来比拟大雪纷纷。(2)浣溪沙中“,”两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稳,宛如天成。(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中富有哲理的一句诗句是: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5)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6)商女不知亡国恨,。五、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1 .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觥(gung)筹交错B山肴野蔌(s)C伛(y)偻提携D泉香而酒洌(li)12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_(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3)日出而林霏开霏:_(4)弈者胜弈:_13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4 . 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六、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资:资费、费用。审问:详细考究。稽:探究、考察。庶几:差不多。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子羔、原宪:孔子的学生。济:帮助。邑:地方。15 . “若既不出户”中“户”字的意思是_。16 . 请把“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翻译成现代汉语。17 .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哪些为学的道理?七、语言表达1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阙厚重,平和的弦乐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ABCD八、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完成后面小题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一条人腿。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 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 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 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了我娘!”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 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那大虫退不彀五七,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母子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 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次日早晨李逵来收拾亲娘的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里了;直到泗州大圣庙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场,肚里又又渴,不免收拾包里,拿了朴刀,寻路慢慢的走过岭来。19 . 本文选自古典名著_,作者是_(朝代)的_(人名)。20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故事情节。21 . 李逵为什么要杀死老虎?请根据本段内容概括人物性格特点。22 .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他的绰号是什么?写出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23 .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我国优秀的名著有:南朝宋_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明朝吴承恩历时七年写成的西游记;清朝蒲松龄撰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_九、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24 . 在开展以“古诗词赏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动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选题,请草拟三个研究选题供小组成员讨论。_。25 .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我国古代诗词中也不乏哲理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游山西村。请选择其中的一首来论证培根的“读诗使人聪慧”这一论点。(不少于200字)附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附2: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十、命题作文26 .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作文(1)青春有痛亦有梦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芳华,汉语词汇,亦作“芳花”。其释义有:1.香花。2.美好的年华。3.茂美。芳华,源自内心的梦想与希望。在这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年华,在这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年代,我们心中的芳华,那么纯粹,那么美好,值得我们去呵护,去滋养。在你的“芳华”年代,应该怎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芳华人生呢?请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十一、作文27 . 请以新同学印象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500字左右。要求:文章不得出现班级,不得出现同学的真实姓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二、基础知识综合1、三、现代文阅读1、2、四、句子默写1、五、课内阅读1、六、课外阅读1、七、语言表达1、八、名著阅读1、九、综合性学习1、十、命题作文1、十一、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