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42964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文学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A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以前我们曾学过的出自这部集子的课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B我的母亲的作者胡适,著名的学者,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C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欧阳修,北朝梁散文家。D送东阳马生序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诚信与尊严一文,完成小题。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国人普遍为诚信的缺乏而感到苦恼。其实,消费者是这一弊端的最大和最终受害者,只因处于弱势,他们的委屈常常无处诉说罢了。如此看来,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曾经拥有诚信,如果曾经拥有,又是在什么时候缺失掉的?翻阅一下严复的文章,我们便可以知道,至少在一百年前我们还并不拥有,当时他已经在为中国人的“流于巧伪”而大感苦恼了。所谓巧伪,就是在互相打交道时斗心眼,玩伎俩,占便宜。凡约定的事情,只要违背了能够获利,就会有人盘算让别人去遵守,自己偷偷违背,独获其利,而别人往往也如此盘算,结果无人遵守约定。一百年前的中国与今天还有一个相似之处,便是国门开放,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开始大规模进来。那么,诚信的缺失是否由此导致的呢?严复不这么看,他认为,洋务运动引入的总署、船政、招商局、制造局、海军、矿务、学堂、铁道等等都是西洋的“至美之制”,但一进到中国就“迁地弗良,若存若亡,辄有淮橘为枳之叹”。比如说公司,在西洋是发挥了巨大效能的经济组织形式,可是在中国即使二人办一个公司也要相互欺骗。所以,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健全建立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原因甚多也甚复杂,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出自河北日报,周国平)2 .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 . 联系上下文,简述第小节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 . 简要分析第小节在论证上的特色。5 . 结合选文,阐述诚信与尊严之间的关系。6 . 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A文章认为,解决诚信缺失的根本办法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的规则和秩序。B第小节的“迁地弗良,若存若亡,辄有淮橘为枳之叹”,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不是我们自己认识上的原因导致的。C作者认为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D第小节加点的“这个观念”指的是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是目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7 . 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B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8 . 翻译下列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9 . 这两个故事给了你什么相同的启示?10 . 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四、句子默写11 . 默写。(任选六句)(1) 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2) 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3)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4)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5)余拏一小舟,_。(张岱湖心亭看雪)(6)江山如此多娇,_。(毛泽东沁园春.雪)(7)露从今夜白,_。(杜甫月夜忆舍弟)(8)云横秦岭家何在?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五、诗歌鉴赏阅读课文你是人间四月天选段,完成下列小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12 . 简述节选的诗节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13 . 诗人借助“四月天”这个意象,寄寓了对“你”的哪些情感?六、综合性学习14 .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漳州府”三个字,在台湾的谱牒、史料中屡屡出现。漳州府城,令漳籍后裔子孙魂牵梦绕,心驰神往。近年,漳籍台胞纷纷回到这里,寻溯祖先的遗迹。他们或chng徉于古迹名胜,领略古城灿烂的文明;或漫步于古街老巷,(A体味B品味)原乡淳朴的民风。(1)请给加粗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上相应的汉字 后裔(_)寻溯 (_)_(chng)徉(2)成语“魂牵梦绕”的意思是:_。(3)根据语境选词填空(只填序号)或漫步于古街老巷,(A体味B品味)原乡淳朴的民风。 (_)15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都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但不少同学都表示更喜欢穿“安踏”、“李宁”“耐克”“阿迪达斯”等一系列名牌服饰,某班同学就这一现象,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1)下面是他们对家长进行调查后完成的情况调查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要求语言简明孩子穿名牌服饰有必要吗?完全没必要很有必要孩子喜欢就好72.5%0.9%26.6%会给孩子买名牌服饰吗?经常买偶尔买不买41.3%45.9%12.8%给孩子买名牌服饰的理由让孩子有面子让孩子好好读书孩子执意要买,只好满足他的要求13%71.6%15.4%(2)一些同学认为学校不应该规定学生必须穿校服,因为穿什么衣服是自己的事情,学校不应该干涉,而且穿整齐划一的校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请你针对这些同学的观点进行反驳,并陈述理由。(3)无论穿校服也好,穿名牌也罢,“勤俭节约”这个传统美德不能忘。下面是一副勉励大家“勤俭节约”的对联,请你补全下联上联;一粥一饭当思耕耘不易下联;_七、作文16 . 按要求完成作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自然万物皆能容纳,一个人、一个国家何尝不应如此呢?容纳是包容,是接纳,是一种胸怀和气度它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前提。请以“容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二、现代文阅读1、三、文言文阅读1、四、句子默写1、五、诗歌鉴赏1、六、综合性学习1、2、七、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