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课时训练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340757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课时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课时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课时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五单元第20课创造宣言课时训练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浮燥(zo)矗立(ch)震耳欲聋(zhn)接踵而至(zhng)B骤然(zu)驰骋(chng)名副其实(f)穿流不息(chun)C颠簸(b)虔诚(qin)怒不可遏()目眩神迷(xun)D寒噤(jn)苍劲(jn)纷至踏来(t)瞬息万变(shn)2 . 关于下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解说:句中加点的“常”是副词,“因为”是连词,“的”是助词。B我与他改革开放油盐酱醋雄伟壮丽表扬与鼓励土地和杂草解说:这一组短语的类型都是并列短语。C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解说: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解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的故园的深沉怀恋。3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确凿(zu)觅食(m)秕谷(b)人声鼎沸(dng)B菜畦(q)油蛉(lng)蝉蜕(tu)风流倜傥(t)C缠络(lo)捕获(b)锡箔(b)人头攒动(cun)D盔甲(ku)宿儒(r)斑蝥(mo)朝花夕拾(zho) 4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李明的父母对他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这不,昨天他妈妈又给他送衣服和牛奶来了。B六千多个学生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真是鳞次栉比,蔚为壮观。C老师家的藏书真多啊,偌大一个书房放得满满的,真可谓汗牛充栋。D犯罪分子常用一些不名一钱的废外币冒充美元骗取一些贪财的老奶奶的金首饰。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知入与知出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5 . 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 . 下面这段话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用?请说明理由。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7 . 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经历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对于阅读时“出于书”“用得脱透”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第 4 页 共 4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二、现代文阅读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