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1208428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与文言文阅读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 . 翻译下面的句子。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3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_)和(_)。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孔君平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儿应声答曰:“_。”4 . 按原文内容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孔君平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儿应声答曰:“_。”5 . 判断对错“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_)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_)“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_)6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_蚌(bng)方出曝(p),而鹬(y)啄其肉,蚌合而箝(qin)其喙(hu)(鸟的嘴)。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7 .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舍” 词典上有多项意思,在文中正确的读法和意思是( )Ash 房屋Bsh 谦词Csh 舍弃Dsh 施舍8 .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_9 . 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_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0 . 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作者是_时期_家_。11 .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4)其人弗能应也_12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13 .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二、诗词曲鉴赏课内阅读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_,。14 . 把诗句补充完整。 15 . 解释词语并写出后面两句诗的意思篱落:_。疏疏:_。未:_。阴:_。诗意:_16 . 作者是_代_,表达了_之情。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过百家渡四绝句(其四)宋杨万里一晴一雨路干湿,半淡半浓山叠重。远草平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17 . 这四句诗分别写了什么?请连一连。第一句牛第二句人第三句路第四句山18 .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由两个对偶句组成B这首诗描写了秋季农村丰收的景象C诗中的路和远山只是画面的背景,着重表现的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间的人踪19 . 由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_20 . 课外拓展。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填空。(填字母)游山西村是一首_(A.诗 B.词),“游山西村”是_(A.题目 B.词牌名);如梦令是一首_(A.诗 B.词),“如梦令”是_(A.题目 B.词牌名)。游山西村中能用“绝处逢生”一次概括的诗句是:_。读如梦令,发挥想象,写一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反映出的情形。_第 7 页 共 7 页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2、3、4、二、诗词曲鉴赏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