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C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1059158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20)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020)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们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ABCD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B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D辞海已形成一个“家族”,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3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母爱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藉;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A“永恒”“消沉”“萌发”“漂泊”这四个词词性相同。B“滋润蕴藉”“余韵绵绵”“意气风发”“虚度年华”短语结构各不相同。C“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母亲找到家园” 。D语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和排比。4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悬念 择善而从 刮目相看 人生鼎沸B堆砌 盛气凌人 人情世故 若有所失C徘徊 心血来潮 朝花昔拾 温故知新D消遣 蒙蒙胧胧 索然无味 人迹罕至5 .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入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有些人喜欢用显微镜去观察一片叶子,有些人喜欢用肉眼去细看木头的年轮。_真正去认识一棵树,必须从枝叶到根本,从过往的清风到枝干的神韵都注意到,同样,当我们正视生命时,只从细微末节着眼,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侮蔑。A但却如果便B因为就如果便C而却因为就D但就因为就二、字词书写6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在那gn g( )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2)女佣略一chu ch( )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3)它们的传统是yn jn shu l( ),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4)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ng jn wi zu(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三、现代文阅读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完成下面小题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7 . 下列表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D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8 .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三个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一个分析它的作用。9 . 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述选文的论证思路。10 . 第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任意调整?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细读的妙处肖复兴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11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12 . 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13 . 本文第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14 . 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15 . 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或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鹤,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四、名著阅读16 . 名著阅读: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关键词”,填写相应的内容。(1)五四运动后,在盛行的众多“小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冰心的_和_。(2)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刻画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请举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并指明出自哪部作品,再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人物:_作品:_喜欢的理由_五、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的二十四个节气歌。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材料二)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具体说就是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直至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它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研究古代的气象和物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时间(阳历)表17 . 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夏天的5、6月份,最冷的时候是冬天的11、12月份。B二十四节气是人们根据一年内月亮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的演变次序来确定的。C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称为季节“四始四中”。D每年的4月20日是谷雨,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结束,气温回升,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18 . 阅读(材料二),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三个理由。19 . 请从(材料三)中归纳出关于“二十四节气”三点有意义的信息。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四、名著阅读1、五、综合性学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