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1046158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9九下武城开学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朱元思书的“书”和捕蛇者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B . 律诗有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C . 范进参加的“乡试”是我国古代一种以选拔官吏为目的科举考试。D . 英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悲惨世界与战争与和平。2. (2分)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影片木星上行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B . 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 , 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C . 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列车周道人砥,一泻千里。D . 剪纸、刺绣、皮影、砖雕是陇原大地的乡土文化元素,可总有人对这些产品不屑一顾。3. (2分) (2019八下厦门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戏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描写了鲁迅幼年时期的一段美好生活。B . 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下了备受推崇的“永州八记”。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D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4. (7分) (2018七下温州期末)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草树知春不久归,_。(韩愈晚春) (2) 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3) 陆游游山西村中抒写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希望的诗句是:_,_。 (4)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 (5)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 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5分)5. (15分)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随。”我国竹资源丰富。竹文化源远流长。为更好地传承竹文化,某校开展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 学校要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请你仿照示例提出两个建议。 如:在校园张贴悬挂竹画、竹诗。(2) 请仿照下面的画线句进行仿写,注意语言连贯得体。 中国人自古爱竹,不但因为它形、色、音的自然美感,更因其刚劲挺拔、虚怀若谷的意蕴之美。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日奋进;竹外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3) 请将下面收集到的新闻用一句话告诉你的同学。(不超过15字) 为充分展示竹文化,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及“418”国际经贸旅游节的到来,4月1日上午,个园第三届“竹文化节”在北区草坪拉开帷幕。此次“竹文化节”的主题为“竹韵悠扬”,包括“丝竹雅韵”音乐会、琴咏个园、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评选、空竹大赛、万只风铃展、“畅游江苏悦赏繁春”全民随手拍等十项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将持续到6月15日。“竹文化节”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体验不一般的“竹文化”,既丰富了游园内涵,又提升了游园品质,向扬州建城25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4) 学校准备举行“丝竹雅韵”音乐会演,请改正下面通知中不恰当的地方。 通知为了弘扬和继承竹文化,我校将于4月1日在学校礼堂举办“丝竹雅韵”音乐会演。请我校广大师生准时参加。2017年3月26日中学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7八下莆田期中) 下面是简爱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为什么我总是受苦,总是遭人白眼,总是让人告状,永远受到责备呢?为什么我永远不能讨人喜欢?为什么我尽力博取欢心,却依然无济于事呢?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的美貌,她红润的面颊,金色的卷发,使得她人见人爱,一俊便可遮百丑。至于约翰,没有人同他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1) 文段描写的是简爱被关在_(地点)的心理活动。(2) 她为什么那么害怕被关在这里?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 (2019七上新昌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1) 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 (16分) (2019昆明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注释)上:指汉文帝。 属:交付给。 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1)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 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B . 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 . 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D . 今法如是 , 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B . 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C . 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D . 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3) 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4) 翻译下列语句。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5)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图上有什么不同? 七、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0分)9. (15分) (2019九上惠东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欲通大道,绝智弃巧今日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商品层出不穷,崇智尚巧之风可谓大盛。然而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老子却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不是在唱反调吗?老子的言论是不是过时了呢?在我看来,老子的言论非但没有过时,恰恰相反,在这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而人心又如此浮躁的当下,老子这些言论无异于一泓清冽之泉,有给狂热于智、巧者送去清凉,促其猛醒之效。只因人们在崇智尚巧的同时,逐步远离,甚至丧失了心中的大道纯粹美好的心灵。喜取巧而远道。庄子天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见一位老人正在田地里挖地道通入井中,抱瓦罐汲水出来灌溉农田,极其用力而功效很小。子贡就对他说:“这里有一种叫作桔槔的机械,一天能灌畦一百,用力甚少而功效多,您不想用它吗?”灌园老人气得变了脸色,并嘲笑说:“我听我的老师说,有机械的必然有投机取巧之事,有投机取巧之事的必然有投机取巧之心。投机取巧之心存在胸中,就不具备纯洁的品质;纯洁的品质不具备,就精神不定;精神不定的,大道就不能和他相投合。我不是不知道那个机械,而是以用它为耻,所以就不用。”子贡听了羞容满面,低头不语。我想,庄子之所以反对使用机械是因为它会败坏人心。的确,机械一方面是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好处,但那只是蝇头微利;而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坏处,只因它破坏了德性的源头人心。人心既坏,则世界将会是何等世界?秉拙诚而近道。既然取巧远离大道,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呢?西汉刘向在说苑谈丛中说:“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曾文正公也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何谓“拙”“诚”?一言以蔽之,质朴无华谓之“拙”,光明无欺谓之“诚”。只因质朴无华,绝智弃巧,内心空明无羁绊,所以待人以“诚”,做事以“恒”。为人处世,有诚意,有恒心,不成事都难!_。拙诚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品质。然而,通大道仍然要切实去做。那么,从哪里开始做起呢?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也劝诫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显然,先贤们告诉我们,欲通大道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件小事也许是将地上的垃圾拾起放进垃圾桶,也许是公交车上见到老人让个座位,也许是捡到贵重的物品物归原主,也许是到饭店用餐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总之,弃取巧之事,秉拙诚之心,积跬步之路,方可通人生大道。(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 (3) 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10. (20分) (2019九下鄞州月考) 请细读以下文字,将表格中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形象特征进行一一匹配。将合适的选项填在相应的位置。 人物情节形象特征_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恳求他人带他进去。在贡院内见到两块号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迂腐、迷信科举、备受歧视范进五十多岁还是一个童生,几十年应试不中。后来中举,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的状态,被其岳父一巴掌打清醒。_严监生_吝啬、贪婪、虚伪人物选项:A匡超人 B周进 C杜少卿形象特征:A仁德宽厚、慷慨大方。B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趋炎附势。C迷信科举、热衷功名、恃才放旷。情节选项:A临死前,手伸二指,迟迟不肯咽气。其妾赵氏为他挑掉了灯盏里的一根灯草。B扣压早先卖给邻居家的猪,还让几个儿子把讨猪的邻居打断了腿。C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赖了船钱扬长而去。11. (25分) (2012天津) 阅读清秋书简,回答下列问题。清秋书简潘纤云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1)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2)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3) 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4)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9七上龙岗月考) 根据要求作文。 喜怒哀乐皆有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是亲情的牵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那是友情的欣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是爱情缠绵悱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是家国情怀的抒怀!请以“难以割舍的那份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1、2-1、3-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4-1、4-2、4-3、4-4、4-5、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5分)5-1、5-2、5-3、5-4、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6-1、6-2、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1、7-2、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1、8-2、8-3、8-4、8-5、七、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60分)9-1、9-2、9-3、10-1、11-1、11-2、11-3、11-4、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