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专业设备考试目录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1038078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4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专业设备考试目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专业设备考试目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专业设备考试目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篇热力第一章燃料与燃烧&第二章锅炉原理 1 / 7第一篇 热力第一章 燃料与燃烧第一节. 燃料一. 燃料分类与性质(一) 固体燃料(煤)的性质1(二) 液体燃料的性质2(三) 气体燃料的性质4二. 燃料的成分与成分分析(一) 固体燃料(煤)和液体燃料的成分6(二) 煤的成分分析7(三) 煤的成分表示方法及其换算7(四) 燃油的成分分析及换算8(五) 气体燃料的成分8三. 发热量(一) 相同基高、低位发热量间的换算9(二) 不同基高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9(三) 不同基低位发热量之间的换算9(四) 固体、液体燃料发热量的估算10四. 我国常用燃料的特性(一) 煤的分类简介11(二) 我国工业锅炉用煤分类及其代表煤种13(三) 常用燃油特性13(四) 常用燃气特性16第二节. 燃烧基本概念一. 燃烧的基本原理(一) 化学反应原理18(二) 质量作用定律18(三) 阿累尼乌斯定律19(四) 链锁反应19二. 气体燃料的燃烧(一) 燃气的着火19(二) 火焰的传播20(三) 气体燃料的燃烧方法20(四) 火焰的稳定211. 脱火及其防止措施2. 回火及其防止措施三. 液体燃料(燃油)的燃烧(一) 燃油的燃烧过程23(二) 燃油的雾化23(三) 油滴的燃烧24(四) 油雾炬的燃烧24四. 固体燃料(煤)的燃烧(一) 煤的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4(二) 燃煤锅炉的几种燃烧方式26五. 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一) 烟尘的生成机理26(二) 二氧化硫的生成机理26(三)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26第三节. 燃烧计算一. 燃烧空气量计算(一) 理论空气量的计算27(二) 理论空气量的估算27(三) 实际空气量的计算28二. 燃烧产物烟气量的计算(一) 固体、液体燃料燃烧烟气量的计算29(二) 气体燃料燃烧烟气量计算29(三) 燃料燃烧烟气量的估算30三. 烟气焓的计算第二章 锅炉原理第一节. 概述一. 锅炉的类型及分类(一) 锅炉的类型36(二) 锅炉的参数系列和技术经济指标36二. 锅炉的工作原理(一) 锅炉的基本构造39(二) 锅炉的工作原理391. 燃烧过程2. 传热过程3. 水的受热和气化过程(三) 锅炉的燃烧分类40(四) 层燃锅炉401. 链条炉2. 抛煤机链条炉(五) 室燃炉421. 燃烧器分类2. 燃烧器在炉膛内的布置3. 燃烧器的结构(六) 循环流化床炉46第二节. 锅炉的热平衡一. 锅炉的热平衡组成及热效率(一) 热平衡方程48(二) 锅炉的热效率49二. 带入锅炉的热量Qr三. 锅炉的有效利用热Q1四. 锅炉的热损失(一)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Q4或q4(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50(二) 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Q3或q352(三) 排烟损失Q2或q252(四) 过量空气系数与漏风系数53(五) 散热损失Q5或q555(六) 灰渣物力热损失Q6或q656第一篇热力第一章燃料与燃烧&第二章锅炉原理 1 / 7第一篇热力第二章锅炉原理&第三章汽轮机原理 2 / 7(七) 燃料消耗量56五. 锅炉热平衡测试(一) 热平衡测试方法57(二) 燃料与灰渣的分析59(三) 燃料燃烧产物的分析61(四) 锅炉的烟尘排放浓度测定61第三节. 锅炉受热面的结构布置一. 辐射受热面的结构布置(一) 水冷壁的结构及布置62(二) 炉膛形状与尺寸的确定62(三) 炉膛的有效辐射受热面63二. 对流受热面的结构及布置(一) 锅炉管束的结构及布置63(二) 过热器的结构及布置64(三) 尾部受热面的结构及布置65(四) 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的原因及防止方法66第四节. 锅炉水动力学一. 水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一) 锅炉的水动力系统和锅炉形式67(二) 自然循环回路和水动力特性68(三) 管内气液两相流体的基本特性68二. 自然循环回路的设计原则(一) 水循环全特性曲线68(二) 影响自然循环可靠性的因素69(三) 设计原则69三. 热水锅炉的工作特性(一) 强制循环热水锅炉的水动力特性70(二) 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的水动力特性71第五节. 锅炉的强度计算一. 元件强度的常规计算(一) 材料和许用应力72(二) 筒形元件的强度计算74(三) 其它元件的强度计算77二. 系统的强度第三章 汽轮机原理第一节. 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一. 概述(一) 汽轮机设备的组成和作用79(二) 汽轮机的基本工作原理80二. 蒸汽在喷嘴和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一) 蒸汽在喷嘴中的流动过程80(二) 蒸汽在动叶通道中的流动过程80三. 冲动式与反动式汽轮机(一) 级的分类81(二) 反动式汽轮机82(三) 冲动式汽轮机83(四) 级内损失83(五) 级的内功率和效率84第二节. 多级汽轮机一. 多级汽轮机的技术特点(一) 多级汽轮机的优越性85(二) 多级汽轮机的结构86(三) 提高单机最大功率的途径88(四) 关于临界转速89二. 汽轮机及其装置的评价指标(一) 相对内效率89(二) 绝对内效率89(三) 热耗率90(四) 汽耗率90三. 汽轮机的分类及选用(一) 汽轮机的分类92(二) 汽轮机类型的标识93(三) 汽轮机的选用93第三节. 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一. 汽轮机的负荷特性(一) 关于费留盖尔简化公式95(二) 参数对运行安全的影响961. 主蒸汽“超压”2. “超温”和“骤冷”3. 真空“恶化”4. 小容积流量工况5. 高压加热器停用工况(三) 变工况对经济性的影响97二. 关于滑压运行三. 供热汽轮机的工况图第四节. 汽轮机的凝气设备一. 凝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一) 凝气设备的作用及组成1001. 凝气设备的作用2. 凝汽器3. 凝结水泵(二) 凝汽器的真空及传热102二. 管束布置及真空除氧三. 抽气器(一) 抽气器的工作原理104(二) 抽气器的类型104第五节. 汽轮机辅助系统一. 轴封系统(一) 轴封系统功能及特点106(二) 轴封系统示例107二. 油系统第一篇热力第二章锅炉原理&第三章汽轮机原理 2 / 7第一篇热力第三章汽轮机原理&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 3 / 7(一) 油系统功能107(二) 油系统组成1081. 油泵2. 油箱3. 冷油器4. 油净化装置5. 油压调节和低油压保护三. 冷却供水系统(一) 重视水资源利用109(二) 供水方式109(三) 冷却设施110(四) 循环水泵及泵房112(五) 干式冷却系统1121. 直接冷却系统2. 采用射流式凝汽器的间接冷却系统(海勒系统)3. 采用表面式凝汽器的间接冷却系统(哈蒙系统)第四章 锅炉房工艺设计第一节. 锅炉房布置一. 锅炉房位置选择114二. 多层或高层建筑内锅炉房布置114三. 锅炉房布置的一般原则115四. 锅炉间的设备布置1151. 锅炉间跨度2. 锅炉间运转层布置3. 锅炉间屋架下弦标高的确定4. 锅炉间底层布置5. 锅炉间固定端布置6. 锅炉间外侧布置第二节. 锅炉选择一. 供热介质和参数的选择(一) 工业锅炉供热系统热介质1171. 蒸汽(优点及缺点)2. 热水(优点及缺点)3. 选择供热介质的原则(二) 供热介质参数的选择118二. 锅炉设备选择原则三. 锅炉台数的确定第三节. 锅炉烟风系统一. 风机选择原则119二. 风机选择计算(一) 鼓风机的风量计算120(二) 鼓风机的风压120(三) 引风机的风量120(四) 引风机的风压120(五) 二次风机的选择121(六) 风机及电动机功率的计算121(七) 风机性能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修正122三. 风烟管道设计及计算(一) 风烟管道设计要点122(二) 风烟管道设计计算1231. 风烟道流速和断面尺寸的确定2. 风、烟道的阻力计算四. 烟囱计算(一) 烟囱高度的确定(烟囱抽力计算)124(二) 烟囱出口直径125(三) 烟囱阻力126第四节. 锅炉给水处理一. 锅炉水质标准(一) 蒸汽锅炉1271. 蒸汽质量标准2. 锅炉炉水质量标准3. 电站锅炉给水质量标准4. 工业蒸汽锅炉给水质量标准(二) 热水锅炉水质标准130(三) 汽轮机凝结水质量标准131(四) 补给水质量标准131(五) 减温水质量标准132二. 锅外水处理(一) 钠离子交换软化1321. 固定床钠离子交换器计算指标2. 常用固定床逆流再生钠离子交换器计算指标3. 固定床逆流再生钠离子交换器计算4. 全自动钠离子交换器(二) 软化除碱1361. 钠离子交换后加酸处理(含盐量、加酸量计算)2. 氢-钠离子交换(1). 固定床顺流再生氢离子交换器计算指标(2). 弱酸树脂氢离子交换器计算3. 石灰软化除碱(三) 水的离子交换除盐141(四) 再生液制备系统1411. 氯化钠(食盐)溶液制备系统及计算2. 硫酸、盐酸溶液的制备系统的计算(五) 反渗透1461. 反渗透脱盐的原理2. 膜分离装置3. 反渗透系统的设计(六) 水处理方案的选择1501. 补给水处理系统出力的确定2. 水处理方案的选择预处理、后阶段处理、化学水处理设备的选择(钠离子交换器、一级除盐系统)三. 锅内水处理第一篇热力第三章汽轮机原理&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 3 / 7第一篇热力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 4 / 7(一) 锅内加药水处理原理153(二) 全部锅内加药水处理1531. 全部锅内加药处理适用范围2. 加药量估算(纯碱法、磷酸盐法、复合防垢剂法)(三) 辅助加药水处理154(四) 锅炉给水调PH值加氨处理1541. 给水加氨量估算、体积计算(五) 加药设备及管路系统示例图155四. 给水除氧系统(一) 热力除氧1551. 热力除氧的特点2. 热力除氧的分类3. 热力除氧管道系统4. 热力除氧器滑压运行5. 除氧器并列运行时的热力系统6. 热力除氧器加热蒸汽量计算(二) 真空除氧157(三) 化学除氧1571. 药剂除氧(加药量计算)2. 钢屑除氧(四) 解析除氧159五. 锅炉排污(一) 排污系统组成160(二) 排污量计算160(三) 排污扩容器的容积计算161(四) 排污系统及排污水的回收利用162(五) 锅炉排污系统实例163第五节. 锅炉给水设备一. 锅炉给水泵和给水箱(一) 锅炉给水泵的选择1641. 流量计算2. 扬程计算3. 离心式锅炉给水泵变工况换算4. 离心式锅炉给水泵电动机功率计算5. 水泵的汽蚀和汽蚀余量(除氧器水泵相对高差)6. 锅炉给水泵的配置(二) 锅炉给水箱的选择167二. 凝结水泵和凝结水箱(一) 凝结水泵选择(台数,扬程计算)167(二) 凝结水箱的选择168第六节. 锅炉房燃料贮运系统一. 燃煤锅炉房的贮运煤系统(一) 燃煤运输量计算168(二) 燃煤存贮设施1681. 堆煤场储量(按运输方式和锅炉形式不同)2. 堆煤场面积计算(堆煤高度确定,梯形堆煤体积)3. 煤场面积计算4. 炉前煤仓储存量确定(煤仓容积计算,溜煤管截面积)5. 炉前煤仓和溜煤管的倾斜角度(三) 贮煤场的装卸机械设备170(四) 锅炉房内的燃料机械输送设备选择172二. 煤粉制备(一) 煤粉的主要特性1751. 可磨性指数Kvti和HGI2. 冲刷磨损指数Ke3. 燃烧特性4. 爆炸特性5. 煤粉细度(煤粉细度换算公式)(二) 磨煤机和制粉系统类型及其选择177(三) 制粉系统主要附属设备和部件的选择 1801. 原煤仓(倾斜角度规定)2. 给煤机3. 煤粉分离器4. 煤粉仓(倾斜角度规定)5. 给粉机和输粉机(四) 制粉系统管道设计181(五) 煤粉制备的安全技术措施182三. 燃油燃气锅炉房的燃油储运和燃烧设施(一) 油库总体布置1841. 油库布置原则2. 油库分级3. 石油库中油品火灾危险性分类(二) 油罐区布置1851. 油罐区按下列要求成组布置2. 地上油罐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 油罐及附件选型(三) 燃油燃气锅炉辅助燃烧设施1871. 锅炉油点火系统2. 燃烧器3. 日用油箱4. 炉前重油加热器187(1). 加热器热负荷计算(2). 加热器换热面积计算(3). 加热器蒸汽消耗量计算5. 日用油箱加热计算190(1). 日用油箱热负荷计算(2). 加热器换热面积计算(3). 蒸汽消耗量计算6. 燃油过滤器1927. 燃油油泵的结构及选择192第一篇热力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 4 / 7第一篇热力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第五章汽轮机房工艺设计 6 / 7(1). 供油泵的选择计算(2). 供油泵的流量(3). 供油泵的扬程8. 燃气调压站 (见第二篇有关章节)9. 燃油燃气锅炉燃烧系统的防暴及附件194(1). 油品或燃气的爆炸极限(2). 燃油燃气锅炉炉膛爆炸原因(3). 燃油燃气锅炉炉膛防爆措施(4). 防爆门、呼吸阀、阻火器第七节. 灰渣贮运系统一. 除灰渣系统的选择(一) 水利除灰渣系统(优点缺点)196(二) 气力除灰渣系统(正压、负压优缺点)196(三) 机械除灰渣系统197二. 灰渣贮运(一) 灰渣场197(二) 灰渣斗197(三) 灰库197三. 除灰渣系统设计与主要计算(一) 灰渣产生量计算198(二) 水利除灰渣系统198(三) 气力除灰系统200(四) 机械除灰系统201第八节. 热水供热系统一. 热水锅炉供热系统形式(一) 高低温热水系统201(二) 主供热管道系统201二. 热水系统的定压及补水(一) 利用软化水或锅炉连续排污定压系统203(二) 利用开式高位水箱定压系统204(三) 利用补水泵定压系统204(四) 气体定压方式206(五) 补水泵的选择207第九节. 锅炉烟气净化一. 有关锅炉烟气排放标准和规定二.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计算(一) 烟尘排放量和排放浓度计算208(二) 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排放浓度计算209(三) 氮氧化物排放量和排放浓度计算209三. 锅炉大气污染物防治原理、技术特点与设计要点(一) 除尘器效率计算210(二) 锅炉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211(三) 锅炉烟气净化系统设计要点211第五章 汽轮机房工艺设计第一节. 发电厂热力系统一. 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213(一) 选择汽轮机、选择锅炉二. 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一) 发电厂全面性热力系统概念218(二) 主蒸汽系统220(三) 给水系统和给水泵配置221(四) 回热系统的全面性热力系统2231. 回热系统的特点2. 除氧器的运行(防止除氧器超压爆破)(五) 全场公用汽水系统2241. 公用辅助蒸汽系统2. 工业水系统3. 全厂疏放水、放气系统4. 汽网的供气系统及其设备(供气方案、减压减温器)三. 凝气式发电机组的总效率(一) 锅炉中能量损失228(二) 主蒸汽管道的散热损失230(三) 汽轮机中的能量损失231(四) 冷源损失231(五) 发电机中的能量损失(六) 凝气式发电机组的总效率231第二节. 热力系统主要设备选择一. 除氧器二. 给水泵(一) 给水泵的容量和台数232(二) 给水泵的扬程232三. 减温减压器(减温水量计算)四. 疏水扩容器五. 热网加热器第三节. 供热机组的热经济性指标一. 概述234二. 热电联产的总热效率234三. 热电联产热电比235四. 热电成本分摊比235五. 热化发电率235第四节. 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一. 概述(一) 设计压力236(二) 设计温度237(三) 设计安装温度237(四) 管道的公称压力和公称通径237(五) 水压试验(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237(六) 管子材质238(七) 许用应力的确定239二. 管子的选择(一) 管径选择239(二) 壁厚计算240第一篇热力第四章锅炉房工艺设计&第五章汽轮机房工艺设计 6 / 7第一篇热力第五章汽轮机房工艺设计&第六章热力网及热力站 7 / 7(三) 管子类别选择242三. 管道附件的选择(一) 一般规定242(二) 选择原则242(三) 附件材料245四. 管道及附件的布置(一) 主厂房内汽水管道布置原则245(二) 附件布置原则246(三) 管道的补偿247(四) 管道的冷紧248五. 水利计算(一) 一般规定248(二) 介质比体积变化不大的管道250六. 支吊架设计(一) 一般规定251(二) 支吊架间距253(三) 支吊架荷载(排气反力计算)253(四) 弹簧选择256第五节. 发电厂主厂房布置一. 主厂房布置的原则和形式(一) 布置原则258(二) 布置形式259(三) 主厂房的柱距、跨度260二. 主厂房的设备布置(一) 锅炉间的设备布置260(二) 汽机间的设备布置1. 汽轮发电机布置2. 凝汽器中心线的确定2633. 运转层设备布置4. 加热器层设备布置5. 零米层设备布置2646. 汽机间固定端设备布置7. 汽机间检修场和起吊设施8. 汽机间屋架下弦标高9. 汽机间A列外布置10. 通道和大门(三) 除氧间布置265(四) 煤仓间布置(五) 工程设计实例及主要数据摘编第六章 热力网及热力站第一节. 热力管道的布置及敷设一. 热力管道的布置原则(一) 热力管道布置的综合因素275(二) 热力管道布置的总原则和具体要求二. 热力管道的敷设方式三. 架空敷设276(一) 优先选用架空敷设的几种情况276(二) 低支架敷设(三) 中支架敷设277(四) 高支架敷设四. 地沟敷设(一) 通行地沟敷设(二) 半通行地沟敷设278(三) 不通行地沟敷设五. 直埋敷设(一) 国内外直埋技术发展(二) 氰聚塑直埋保温管(三) “管中管”预制保温管279(四) 直埋热力管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280(五) 直埋管道的敷设方式(六) 直埋管道设计计算2811. 土壤摩擦力计算2. 管道预热弹性力的计算3. 两补偿器最大间距的计算4. 最大安装长度计算5. 管道纵向稳定最小覆土深度(七) 直埋管道设计及施工要点第二节. 热力管道系统一. 热力管道种类及参数284二. 热力管道系统(一) 热水系统(制备方式、定压方式)285(二) 蒸汽系统(三) 凝结水系统2871. 凝结水回收原则2. 凝结水系统的分类3. 自流式凝结水系统4. 余压凝结水系统5. 加压凝结水系统第三节. 热力管道水力计算一. 概述二. 热负荷(一) 热负荷的种类289(二) 热负荷的收集与核算(蒸汽量计算)290(三) 热负荷的典型曲线图绘制291(四) 热负荷的计算294(五) 热力网的负荷量计算295三. 常用流速和粗糙度(一) 常用流速和粗糙度k296(二) K值换算四. 管径和压力损失计算第一篇热力第五章汽轮机房工艺设计&第六章热力网及热力站 7 / 7第一篇热力第六章热力网及热力站 8 / 7(一) 管径计算297(二) 管道压力损失计算(三) 允许比压降计算2981. 蒸汽管、热水、压力回水管比压降计算2. 自流回水管比压降计算3. 余压回水管比压降计算五. 水压图(一) 绘制水压图时,水力工况应满足的条件2991. 静水压线的最高位置、最低位置计算(二) 水压图绘制的方法和步骤300(三) 几种类型的水压图3021. 补给水泵定压图2. 补给水泵间歇补水定压3. 回水干管设置加压泵水压图4. 供水干管设置加压泵水压图5. 双热源水压图6. 环网水压图7. 长距离输送水压图第四节. 管道热伸长及补偿器一. 管道热伸长的计算305二. 管道热补偿(一) 自然补偿3061. 自然补偿选用原则2. 自然补偿器短臂长度计算(L型、Z型)(二) 方形补偿器307(三) 套管补偿器(四) 波形补偿器(五) 球形补偿器三. 管道固定支架间距确定四. 支架荷载计算(一) 垂直荷载309(二) 沿管道轴向的水平荷载(三) 与管道轴向交叉的侧向水平荷载311五. 固定支架推力计算第五节. 管子和管道附件一. 管子和管道附件的标准化322二. 管子324三. 常用阀件(一) 阀件的选用3251. 阀件的分类2. 阀件的温压表3. 阀件的流体阻力损失和流量计算(二) 有关阀件的计算3281. 安全阀的计算(安全阀阀座内径)2. 减压阀的计算(阀孔面积)3. 疏水加压器(加压蒸汽压力、排水量计算)第六节. 管道保温及防腐一. 概述330二. 保温材料三. 管道保温结构331四. 保护层五. 金属腐蚀、涂料及防腐332第七节. 热力站一. 热力站的规模333二. 热力站的连接方式三. 换热器的计算(一) 计算用热负荷1. 采暖换热器计算用热负荷2. 生产工艺热负荷(1). 循环水量的计算334(2). 蒸汽耗量计算335(3). 两级换热器换热量分配计算3. 生活热水换热器(1). 住宅、旅馆、医院、办公楼最大秒流量计算(2). 工业企业生活间、公共浴室热水秒流量计算(二) 传热系数的计算336(三) 计算温差3371. 汽-水换热对数平均温差计算2. 水-水换热对数平均温差计算(四) 传热面积计算338(五) 换热器阻力计算四. 水泵的选择(一) 间接连接的采暖系统循环水泵的选择340(二) 间接连接的采暖系统补水泵的选择340五. 间接连接采暖系统的定压(见P284页)六. 直接连接的采暖系统采用的混水装置七. 用户回水加压泵八. 凝结水回收九. 热力站设计的其他要求及注意事项第八节. 热力网的供热调节一. 运行调节的基本方程式343二. 质调节(一) 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的热水供暖系统供回水温度计算(二) 有混合装置的热水供暖系统供回水温度计算三. 量调节346四.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一)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法(二) 计算五. 间歇调节348第一篇热力第六章热力网及热力站 8 / 7第二篇燃气第七章制气原料的特性和评价&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 1 / 9第二篇 燃 气第七章 制气原料的特性和评价第一节. 煤炭一. 中国煤炭的分类357二. 衡量、评价煤质的特性指标和方法(一) 煤的工业分析3601. 煤中的水分2. 煤中矿物质和煤的灰分产率3. 煤的挥发份和固定炭(二) 煤中有机质的元素分析3631. 碳和氢的分析2. 氮的分析3. 硫的分析4. 氧的分析(三) 煤质分析结果的基准换算364(四) 煤的发热量3651. 氧弹量热法的测定原理2. 煤的恒容高位发热量3. 煤的恒容低位发热量(高低位发热量的换算)(五) 煤的物理性质和固态胶体性质3661. 煤的密度(孔隙率的计算)2. 煤的机械性质(硬度、脆度、可磨性HGI)3. 煤的热性质(质量热容、导热性)4. 煤的光学性质(反射率、透光率)5. 煤的电性质6. 煤的固态胶体性质三. 炼焦制气用煤的工艺特性(一) 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369(二) 煤粘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测定方法3701. 坩埚膨胀序数法2. 罗加指数法3. 粘结指数法4. 胶质层指数5. 奥亚膨胀度(三) 煤的热解与粘结成胶3711. 粘结性烟煤受热时发生的变化(共3个阶段)2. 煤在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3. 煤的粘结与成焦胶机理(胶质体概念)(四) 煤的低温干馏试验(铝甄法)374四. 气化用煤的工艺特性(一) 煤的反应性(二) 煤的机械强度(落下试验法)375(三) 煤的热稳定性(四) 煤的结渣性376(五) 煤灰的熔融性和灰粘度376(六) 煤的氧化、风化与自燃377第二节. 油制气原料及其他改制原料一. 重油制气原料选择(一) 重油制气原料的来源379(二) 重油的性质1. 相对密度2. 粘度3803. 闪点和燃点4. 凝点5. 水分和机械杂质6. 硫分和灰分3817. 残炭8. 碳氢比C/H9. 化学成分(三) 重油制气原料的选择要求3811. 选择原则2. 重油制气原料用油指标要求二. 轻油制气原料与选择(一) 轻油制气原料的来源382(二) 轻油制气原料的性质三. 天然气改制的原料要求第三节.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矿井、沼气的来源一. 天然气二. 液化石油气三. 矿井气四. 沼气第八章 制气原理及工艺第一节. 炼焦制气原理及工艺一. 煤的成胶过程及气体析出途径(一) 煤的成胶过程384(二) 气体析出途径二. 炼焦用煤的基本要求、配煤和焦炭质量(一) 炼焦用煤的基本要求385(二) 配煤工艺386(三) 焦炭性质387三. 现代焦炉的结构和主要设备(一) 焦炉炉体结构3891. 我国常用的JN型焦炉结构特点2. 焦炉炉体(蓄热室、斜道、炭化室、炉顶区)(二) 炼焦工艺设备3921. 护炉铁件2. 干馏煤气导出系统3. 加热系统4. 熄焦系统(三) 焦炉机械3951. 装煤车2. 推焦机第二篇燃气第七章制气原料的特性和评价&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 1 / 9第二篇燃气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 2 / 93. 拦焦机4. 熄焦车和电机车5. 交换机四. 焦炉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一) 焦炉物料平衡396(二) 焦炉热量平衡396(三) 焦炉热效率和热工效率397(四) 降低炼焦耗热量、提高热工效率的途径 398五. 焦炉流体力学基础(一) 焦炉实用气流方程式398(二) 阻力、压力差与气体流量的关系400(三) 废气循环(四) 变量气流方程401(五) 烟囱高度计算第二节. 煤炭气化原理及工艺一、 连续与间歇煤制气气化原理及基本过程(一) 煤制气气化原理403(二) 煤制气气化基本过程二、 气化用煤的选择原则和基本要求(一) 煤的选择原则404(二) 我国主要煤种的煤制指标三、 普通煤气发生炉、水煤气发生炉、两段煤气发生炉、两段水煤气发生炉灯的特点和结构(一) 普通煤气发生炉(3M13型)407(二) 水煤气发生炉408(三) 两段煤气发生炉409(四) 两段水煤气发生炉410(五) 国内新研制及引进的几种新型煤气化 4111. 工艺条件及指标2. 气化炉简述(1). 鲁奇炉(2). U-GAS炉(3). 德土古炉(4). 恩德炉(5). 流化床水煤气炉四、 气化过程计算(一) 气化效率和热效率的计算413五、 气化工艺流程(一) 煤气发生站的生产工艺流程4161. 热煤气发生站的生产工艺流程2. 无烟煤冷煤气发生站生产工艺流程3. 烟煤冷煤气发生站生产工艺流程(二) 两段煤气发生炉生产工艺流程4171. 热煤气生产工艺流程2. 两段煤气发生炉热脱焦油煤气生产工艺流程3. 两段煤气发生炉冷煤气生产工艺流程(三) 水煤气发生炉生产工艺流程419(四) 两段水煤气发生站生产工艺流程1. 鼓风阶段2. 上吹阶段3. 下吹阶段4. 一吹净、二吹净阶段六、 气化煤气站主要附属设备(一) 旋风除尘器420(二) 双竖管(三) 电气滤清器421(四) 洗涤塔423(五) 间接冷却器(六) 废热锅炉424(七) 脱硫塔和脱硫箱1. 脱硫箱(1). 脱硫箱的设计参数(2). 脱硫剂的用量计算(3). 脱硫箱的技术规格表(八) 空气鼓风机4251. 设计条件下的流量计算2. 设计条件下的全压计算(九) 煤气排送机4261. 设计条件下的流量计算2. 设计条件下的全压计算第三节. 油制气和天然气改质制气原理及工艺一. 重油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原理及工艺(一) 基本原理427(二) 工艺流程和制气过程4281. 翁尼亚-盖奇法重油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工艺流程2. 翁尼亚-盖奇法制气工艺流程(三) 催化剂1. 催化剂要求2. 影响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二. 轻油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制气原理及工艺(一) 轻油制气的分类430(二) 轻油制气工艺和重油制气工艺的差别(三) UGI轻油间歇循环催化裂解工艺流程及制气过程4311. 油供应系统2. 空气鼓风系统3. 蒸汽供应系统4. 制气系统及生产过程(1). 鼓风加热阶段(2). 鼓风吹净(3). 蒸汽吹净第二篇燃气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 2 / 9第二篇燃气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第九章煤气净化、化学产品加工及回收 3 / 9(4). 制气阶段(5). 二次蒸汽吹净(6). 鼓风吹净5. 余热回收系统6. 燃气增热系统7. 燃气冷却洗涤系统8. 循环水系统9. 液压系统(四) 轻油制气用催化剂434三. 天然气间歇循环催化改制原理及工艺(一) 天然气改制工艺原理435(二) 制气系统及其他辅助生产系统1. 制气系统(1). 打开烟囱鼓风加热(41%)(2). 打开烟囱鼓风吹净(7%)(3). 打开烟囱蒸汽吹净(6%)(4). 关闭烟囱蒸汽吹净(2%)(5). 制气阶段(35%)(6). 关闭烟囱蒸汽吹净(6%)(7). 关闭烟囱空气吹净(1%2%)(8). 关闭烟囱鼓风加热(1%2%)2. 其他生产辅助系统(1). 余热回收系统(2). 燃气洗涤冷却系统(3). 液压控制系统3. 催化剂第九章 煤气净化、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第一节 焦炉煤气和化学产品的生成、组成和产率一、 炼焦化学产品的生成438二、 煤气组成及化学产品产率三、 粗煤气露点439四、 净煤气第二节 煤气净化流程一、 煤气净化工艺技术概述440二、 国内自行开发的煤气净化系统(一) HPF法(二) 培淋式饱和器法生产硫铵第三节 煤气的冷凝冷却和输送一、 粗煤气在集气管内冷却(一) 冷却工艺机理441(二) 集气管内的物料和热量平衡二、 煤气初冷、焦油氨水分离工艺及主要设备(一) 煤气初冷工艺1. 间接初冷2. 直接初冷3. 间-直接初冷4. 剩余氨水量5. 初冷工艺要点(二) 间接初冷器(初冷器传热面积计算)443(三) 焦油氨水分离4441. 焦油脱水2. 焦油渣脱除3. 焦油二、三次脱水脱渣4. 焦油氨水分离器三、 煤气输送和焦油雾、萘杂质的脱除(一) 煤气输送4451. 罗茨鼓风机(输气量、轴功率计算)2. 离心式煤气鼓风机(输送量、压头、轴功率 、被压缩后煤气温度计算)3. 离心式煤气鼓风机工艺调节方法(二) 煤气中焦油雾的清除4461. 电捕焦油器结构和工艺2. 电捕焦油器电压和沉淀极数量计算(三) 煤气脱萘4471. 水洗萘2. 油洗萘(冷法、热法)第四节 煤气的脱氨及硫铵的制取一、 饱和器生产硫铵的工艺原理及流程(一) 制取硫铵的主要方法448(二) 硫铵质量指标(三) 喷淋式饱和器法生产硫铵的工艺原理(四) 喷淋式饱和器法生产硫铵工艺流程(五) 喷淋式饱和器法生产硫铵工艺主要特点450(六) 饱和器内母液适宜温度确定451二、 喷淋酸洗塔法生产硫铵工艺(一) 喷淋酸洗塔法(无饱和器法)生产硫铵工艺(二) 喷淋酸洗塔法(无饱和器法)生产硫铵工艺的主要特点451三、 剩余氨水加工及浓氨水、无水氨制取(一) 剩余氨水组成452(二) 剩余氨水加工工艺概述4521. 剩余氨水除油2. 剩余氨水脱酚3. 剩余氨水蒸氨(三) 水洗氨、蒸氨制取浓氨水工艺概述(四) 无水氨生产工艺概述第五节 煤气的脱苯及苯回收一、 粗笨的组成和性质(一) 粗笨的组成455(二) 粗笨的性质第二篇燃气第八章制气原理及工艺&第九章煤气净化、化学产品加工及回收 3 / 9第二篇燃气第九章煤气净化、化学产品加工及回收&第十章城镇燃气输配 4 / 9(三) 轻苯、重苯及重质苯二、 煤气最终冷却(一) 直接水终冷1. 敞开式循环2. 封闭式循环(二) 间接水终冷456(三) 直接油终冷三、 用洗油吸收煤气中的苯族烃(一) 洗苯用的洗油456(二) 洗苯(洗油吸苯)工艺流程(三) 洗苯工艺要点1. 粗苯回收率2. 吸收温度3. 洗油相对分子质量和循环量4. 贫油含苯量5. 吸收面积6. 炼焦煤挥发份与粗苯回收率关系(四) 富油脱苯工艺458(五) 脱苯工艺要点459(六) 设备选择原则1. 终冷、洗苯设备2. 脱苯设备第六节 煤气脱硫脱氰的方法一、 干法脱硫459二、 湿法脱硫(一) 改良的蒽醌二磺酸法(改良ADA法)(二) HPF法(三) 苦味酸法(F-R法)(四) 氨-硫化氢循环洗涤法(AS法)第七节 苯精制和焦油加工的基本概念一、 苯精制(一) 酸洗精制法464(二) 酸洗精制产品产率465(三) 全连续酸洗精制操作制度(四) 加氢精制法二、 焦油加工(一) 焦油的组成和质量466(二) 焦油连续蒸馏工艺(三) 焦油蒸馏馏分产率和质量(四) 焦油蒸馏主要操作指标467(五) 焦油连续蒸馏工艺要点1. 萘集中度2. 焦油一次气化温度计算公式3. 回流比R对精馏操作的影响三、 沥青冷却(一) 焦油沥青概略组成及性质468(二) 沥青冷却成型(三) 沥青烟控制第十章 城镇燃气输配第一节 城镇燃气的质量指标一、 城镇燃气的分类470二、 城镇燃气的质量要求1. 城镇燃气加臭剂相关规定471三、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国家标准第二节 燃气的基本性质一、 混合物组分的表示方法和组分换算(一) 混合物组分的表示方法475(二) 混合物组分的换算关系476(三) 混合气体或液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平均摩尔容积二、 混合物物理、热力和燃烧性质的计算(一) 平均密度、相对密度和比体积477(二) 平均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478(三) 气体状态方程式(压缩因子)480(四) 饱和蒸汽压和相平衡常数482(五) 沸点和露点484(六) 体膨胀系数487(七) 汽化热(八) 热容489(九) 热值492(十) 爆炸极限493第三节 城镇燃气用气量和用气指标一、 城镇燃气用气量495二、 燃气用户用气指标三、 年用气量第四节 城镇燃气的用气工况一、 不均匀系数的确定(一) 月不均匀系数496(二) 日不均匀系数(三) 小时不均匀系数497二、 燃气管道计算流量确定(一) 高峰系数法、同时工作系数法第五节 燃气管道水力计算一、 燃气管道水力计算公式(一) 低压燃气管道水力计算公式498(二) 高压和中压燃气管道水力计算公式(三) 燃气管道局部阻力499二、 燃气管道起点、终点压力的确定(一) 高中压燃气管道起点和终点压力500(二) 低压燃气管道压力降500三、 燃气管道计算(一) 管道计算流量501第二篇燃气第九章煤气净化、化学产品加工及回收&第十章城镇燃气输配 4 / 9第二篇燃气第十章城镇燃气输配&第十一章燃气燃烧与应用&第十二章工程设计 5 / 91. 高中压管道计算流量2. 低压管道计算流量(二) 管网计算5021. 枝状管网计算2. 环状管网计算第六节 燃气压力调节和计量原理一、 燃气压力调节及调压器的构造(一) 调压器的工作原理502(二) 调压器的构造5041. 调解机构(最大流量与计算流量关系)2. 传动装置二、 计量器作用原理(一) 膜式表506(二) 回转式流量计506(三) 速度式流量计507(四) 差压式流量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