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A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1037408 上传时间:2020-04-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中考三模语文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B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C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不绝如缕。D只用七个字做提纲,就把一篇错综复杂、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揭示得如此浅显易懂。二、字词书写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 的榕树,遍布在村落周围。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乘凉、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石栗( ) 树荫( )(2)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南”第二笔为竖。( )2017春节联欢晚会上,沈鹏先生写的福字是楷书(如图)。( )三、现代文阅读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慌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补充内容:香菱试作的第三稿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3 . 对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香菱的“苦读”。B香菱的聪敏伶俐。C黛玉的用心指导。D宝钗、宝玉等人的催促、帮助。4 . 对选文中林黛玉的形象特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识过人,积累深厚。B静美贤淑,多愁善感。C热情耐心,不厌其烦。D循循善诱,言简意赅。5 . 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下列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要多读,打好底子。B学诗就要学一流的。C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D要多仿写,从“画作”中汲取营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1)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2)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客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喻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 A。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3)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4)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5)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6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7 . 第(2)段“A”处填入的诗句是_,第(3)段“B”处填入的人名是“_”8 . 第(2)段划线部分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作用是_9 . 第(2)段和第(4)段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10 . 结合本文,在第(3)段省略号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四、情景默写11 . 古诗文默写。(1)关雎的“_,_”用关雎和鸣引出淑女和君子是好配偶。(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用“_,_”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定平和。(3)古代文人墨客借“云”之景来抒情。“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云”之景表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浓厚的离愁;“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借“云”之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五、课外阅读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节选自史记)(注释) 中贵人:指宦官。纵:放马驰骋。陈:同“阵”。摆开阵势。所:表大约的数目。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12 .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广之百骑皆大恐”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久之,目似瞑C何陋之有D山川之美13 .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将军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的射箭技艺十分高超。B作者将中贵人和李广进行对比,赞扬了李广的英勇善战,同时也抨击了中贵人的无能。C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外出时,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三个匈奴人射伤了宦官,基本杀光了骑兵。D面对匈奴的大军,李广命令部下下马解鞍的这一细节,体现出他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特点。14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吾去大军数十里去:_ 是时会暮会:_ 胡兵终怪之怪:_ 引兵而去引:_15 . 翻译下列句子。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六、诗歌鉴赏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岑 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注)武威:一作“武城”,即凉州。下文的“晋昌”“瓜州”都是地名,即今甘肃敦煌。宇文判官,岑参的好友。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敝裘(b qi):破旧的皮衣。16 . 诗中“_,_”一句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情感相似。17 .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题目“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闻宇文判官西使还”意思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B首联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漫漫春雨,声声鹂鸣,令诗人流连忘返。C“边柳挂乡愁”一句中 “挂”字化抽象为具体,把游子那种浓浓的乡愁形象化。D“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抒发了诗人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18 .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七、名著阅读19 .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1)列出贝多芬的一部音乐作品,并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的启示。(2)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 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 30 字)八、综合性学习20 . 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A句有语序颠倒的毛病,应将“_”和“_”调换位置。 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_”改为“_”。 (2)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_(3)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50字以内 )_语文综合性学习。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21 . (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本义:22 . (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A. 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B. 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A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特点一:特点二:23 . (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B事父母几谏。(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九、作文24 . 读书常给我们带来种种感受和启示,其实,除了读有字之书,我们还会在生活中读到许多无字之书,比如风雨中的一颗小草,比如生活中不向命运低头的一个亲人请以“是我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四、情景默写1、五、课外阅读1、六、诗歌鉴赏1、七、名著阅读1、八、综合性学习1、2、九、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