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C卷(模拟)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1033945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余秋雨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他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对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伤残。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官,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因被指控私吞钱财而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宜再一次出庭受审总之,这位身体残疾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实在太苦了。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了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都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儿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待遇。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是有事没事就审判他。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因为每一项苦难都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这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恰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便破涕为笑。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可以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像,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这一对黑粗笨拙的宝贝而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其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的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有删改)1 . 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写塞万提斯“让人心疼”?2 .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 . 作者在文中概述了塞万提斯一生的经历和成就,试归纳作者表达出的情感。4 . 你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读书是一种“遇见”赵 畅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辨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做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有删改)5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是一种“遇见”是比喻的说法,意在告诉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读书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读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B第段画线句子引用杨绛的观点启发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做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遇见更好的自己。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事例典型,论据充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第段点明论点,第段分析说理,结尾段引用杨绛的观点来总结升华读书是一种“遇见”的内涵。6 . 下列的材料可以作为第段补充论据的一项是( )A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B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C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7 . 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如何读书。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老木匠桑伯徐惠林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茬的汗珠子。“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他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家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得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略有改动)8 .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9 .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10 .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11 .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2 . 本文是按_顺序叙述故事的。13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缘溪行缘:_便要还家要:_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诣太守,说如此诣:_14 .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屋舍俨然B鸡犬相闻闻有此人C寻向所志寻病终D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5 . 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 . 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三、句子默写17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水何澹澹,_。 (曹操观沧海)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不知何处吹芦管,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正是江南好风景,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夜发清溪向三峡,_。(李白峨眉山月歌)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四、诗歌鉴赏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18 . 品析下列诗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9 .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一项是( )A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迈,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B“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茫茫无际的境界。C“星河欲转千帆舞”,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奠定了基调。D“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词人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殷切赞美。五、名著阅读20 .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义”贯穿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体现各异:_(人名)醉打蒋门神,体现的是帮助朋友的“情义”;_(情节)体现的是劫取不义之财的“正义”因“义”而聚集在一起的英雄好汉们的精彩故事,构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六、综合性学习21 .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敬“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不仅它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七、作文22 .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议论文。请以“都是奋斗出来的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成虎”,“三角鼎力最稳固”请以“三”为话题作文。要求:选择题目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的另拟题目作文。内容具体,观点正确,积极向上。写成议论文。不少于600字。文中若出现本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2、3、二、文言文阅读1、三、句子默写1、四、诗歌鉴赏1、五、名著阅读1、六、综合性学习1、七、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