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1020378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北京人2 . 某校七年级学生准备开展研学旅行,去实地参观考察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应该去A云南元谋B北京周口店C陕西半坡D湘潭韶山3 . 公元前14世纪,迁都到殷的商王是A启B汤C盘庚D纣王4 . 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于哪一制度的衰落?(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5 . 下图是位于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麓的大禹陵。千百年来人们崇敬大禹精神,缅怀其功德,祭祀经久不断。大禹陵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列历史故事与大禹有关的是A诛杀蚩尤B三过家门而不入C抟土造人D开天辟地6 .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A生产工具的进步B古代铸造工艺的精湛C古代农业的发展D古代科技的发展7 . 下图是一幅约公元前2500年的亚非文明示意图,其中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是( )ABCD8 . 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棉花B水稻、粟C水稻、玉米D粟、烟草9 . 下列制度不属于西周的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奴隶制10 . 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周边少数民族的联合进攻C内部发生严重的平民暴动D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11 . 下列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ABCD12 . “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3 . 远古时代的冬冬是一个十分勤快的孩子,一大早起来,喝了一碗小米粥,便和妈妈一起去菜地种植蔬菜。这样的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先民中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14 .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应追溯到( )A元谋人B炎帝、黄帝C尧、舜、禹D三皇五帝15 . 我国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A水稻小麦B水稻粟C水稻玉米D粟小米16 . 铁质工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图反映的铁质农具最有可能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17 . 我国铜器的出现最早是在A半坡原始居民时期B原始社会后期C商周时期D秦汉之际18 .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仍能有效管理天下诸侯B诸侯之间的战争特点是兼并C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地位动摇D周平王开始分封诸侯19 .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寻根问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应追溯到A元谋人B炎帝黄帝C尧舜禹D秦始皇20 .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规定,受封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主要有统治和管理辖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定期朝见周王向周王交纳贡赋带兵随周王出征作战ABCD21 . 看下图,与我国最早的文字有关图片是ABCD22 . “少康以收夏众,遂灭过戈,复禹之绩。”这描述了发生在古代潍北大地上的著名战役是A潍水之战B少康复国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23 . 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 )A尧传位给舜B舜传位给禹C启继承禹的位置D商24 .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舜帝25 .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A公元前20世纪B公元前21世纪C公元21世纪D公元20世纪26 .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情况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7 . 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经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C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D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28 .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下列不能作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重要证据的是A墓葬B碑刻C传说D建筑遗址29 .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冶铜业十分发达B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社会腐败现象严重D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30 .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A佛教艺术的发展B古代建筑成就C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D中原古代文明二、简答题31 . 完成表格 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末代国君夏阳城夏桀公元前1600年汤亳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三、综合题32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材料四: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材料五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材料六神农时,民方食谷。礼记材料七“彩陶形制美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材料八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当时的人们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材料三反映其有什么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两例“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 (4)材料五讲述的是哪一经济部门的情况? 材料六中的“谷”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代表分别是什么?(5)材料七中的“彩陶”应当是什么原始居民的制品?(6)材料八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谁居住的房屋?为什么这两种房屋不同?(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哪些?3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古时期的法兰克,查理曾把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诺曼,查理成为诺曼的封君,诺曼则成为查理的封臣,这种分封是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如下图)材料二: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如果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材料三:西周国王自称天子,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封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网络。(如下图)(1)材料一这种封地叫“采邑”,从材料二看这种“封地”有什么条件?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封君与封臣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什么关系?它反映了法兰克王国哪一改革的内容?(3)西欧的采邑制与我国西周的分封制在土地分封和影响上有什么共同点?34 . 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材料二材料三(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2)材料二中的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据此可以证实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怎样的基本史实?简要评价这一史实的作用。(3)材料三说明汉景帝重视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简答题1、三、综合题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