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1007530 上传时间:2020-04-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A平王东迁B秦统一中国C光武中兴D孝文帝改革2 .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 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外交往日益频繁B民族融合不断加强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D国家统一不断巩固4 . 东汉中后期,政治上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 )A中央和地方矛盾加强B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5 .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汉景帝以民为主B汉代农业生产水平发达C统治者重农抑商D统治者提倡节俭6 . 420-589年,我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的四个王朝是A齐陈梁宋B陈齐宋梁C宋齐梁陈D梁宋陈齐7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以下有关本时期政权更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曹魏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B西晋曹魏东晋十六国南北朝C西晋东晋十六国曹魏南北朝D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曹魏8 . 著名学者金克木在风流汉两年中写道:“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加上了软件。”对材料中的“硬件”和“软件”解读正确的是A分封制、推恩令B郡县制、独尊儒术C行省制、盐铁专卖D丞相制度、军机处9 . 南北朝时期两大著名的石窟是( )ABCD10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A魏国B西汉C西晋D东晋11 .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成语故事,产生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中(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12 . 以下各项都属于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是( )A史记伤寒杂病论B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纪C齐民要术天工开物D三国演义红楼梦13 .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秦皇汉武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加强中央集权C都是有名的暴君D都推行儒学教育14 .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大禹B商鞅C管仲D李冰15 . 下列不属于北京人制作工具的材料的是A石块B兽骨C鹿角D陶器16 .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C东晋南朝D东汉17 .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农业有密切关系,以下最符合这一主题的著作或成就是A圆周率B齐民要术C兰亭序D史记18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问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19 .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2世纪20年代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3世纪20年代20 .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第。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D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二、综合题2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材料二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赵蕤(rui)说:“太祖至洛阳,奉天子都许。维其弛紊,纫其赘旒,俾我汉家不失旧物矣。于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1)材料一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谁?这副对联中包括哪些历史史实(或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写出两个即可)(2)材料二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谁?举出两例关于此人的历史史实(或:故事)。(3)根据材料和你所知道的知识对上述历史人物中的其中一位进行评价。(言简意赅,表述明确即可)22 .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怎样的治国方略对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拱:围绕)之。”论语为政(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要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这一治国思想在汉、唐时期被统治者采用,任举一例说明。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2)据材料二指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实现了日本社会性质的哪一重大转变?材料三:你们知道吗?我的国家那时候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整个国家的人被分成三个等级,前两个等级享有特权,我被分到第三等级,后来还是我们第三等级的人经过斗争取得了自由。(3)材料三中的我是哪国人?这个国家的人民在争取自由的革命中颁布了什么文献以维护我这一等级的权益?材料四: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4)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城市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材料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曾表示,我国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期,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中国的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国方略选择的认识。23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文化集中展现了聪明睿智、不屈不挠、富于创新及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科技文化展厅,领略它们的魅力。【文字展厅】材料一:甲骨文猴篆书猴行书猴(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猴”是哪个朝代的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篆书“猴”在哪个朝代成为全国规范文字?行书“猴”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东晋时期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哪部作品?【科技展厅】材料二:见下图图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纸 ”图2:蔡伦(2)材料二图1中的“西汉早期纸”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图2中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他改进的纸称作什么?【史学展厅】材料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3)材料三中的话是鲁迅先生对汉武帝时期哪部史学著作的评价?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谁?【绘画展厅】材料四:人物简介 代表作品展(4)材料四“人物简介”中是谁,请写出来。如果要展出的代表作品,你认为、处应展出什么绘画作品?(5)【综合感悟】综合以上的展厅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24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材料三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前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钱穆材料四(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传说中的哪一人物?材料一中体现了他的什么贡献?(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请你根据材料概括诸侯需要履行的义务。(3)材料三中秦朝在“政治上之设施”是指创立的什么制度?(4)材料四图片所示商路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5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鲜卑姓改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 赖贺丘穆陵穆独 孤刘步六孤陆贺 楼楼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3)“卫鞅”和“孝文帝”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推动历史发展各有什么作用?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综合题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