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两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095595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和香菱学诗教学设计(两篇)高三语文李龙眠画罗汉记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李龙眠画罗汉记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纸坏,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选自明黄淳耀陶庵文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一人值坏纸( )(2)回顾微哂( )(3)若重不能胜者( )(4)出其履将纳之( )(5)而为渡江艰辛乃尔( )(6)殊可怪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译文: (2)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译文: 3.根据最后一段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得道者都能“锡飞杯渡”。B.得道者渡江艰辛,特别让人奇怪。C.学佛追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象。D.学佛在于修炼,就像人间圣人需修炼一样。4.你怎样理解作者对画的主旨所作的领悟?答: 5.任选一句,品味其语言艺术。(1)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2)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3)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答: 参考答案:1.(1)碰上(2)微笑(3)承担,经受(4)穿(5)如此,这样(6)很,极2.(1)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个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2)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3.D 4.提示:对作者所领悟出来的画旨的理解,首先要抓住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这一段中的“而为渡江艰辛乃尔”等语。其次,要以渡江艰辛为纲,追索文章的具体描写。第二段写未渡罗汉的逡巡、谨慎,衬托了渡江的艰难。第三段描写正在渡江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正显示了渡江的不胜其苦。又一已渡江者的神情怡然自得,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于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着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5.(1)此句描写背负罗汉渡江的童子的状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呢?真是不堪其重啊。(2)老人在一个已经渡江的罗汉的帮助下正在登岸,嘟着嘴,皱纹毕现,其神情正与“貌老”相合。渡江艰难加之年老,所以更见艰辛,嘟着嘴,眉头紧皱,仿佛用尽全身气力,神情刻画十分形象。(3)这位已渡江的罗汉,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这种渡江后的怡然自得,与未渡者和方渡者怕渡江、苦渡江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渡江的艰难。参考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个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画中尚未渡江的罗汉有五个人。一位恰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位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似乎并不想渡江。一位静静地站着眺望远方,张嘴自言自语。一位左脚(腿)跪着,右脚(腿)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一双鞋子脱了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位坐在岸边,用手撑着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正在渡江的罗汉有九位。一位用手掀起衣服,一位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位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位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位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位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庆幸快要到达对岸了。一位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位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位已经上岸的罗汉,抓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位已经登岸的人,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非常得意地笑着。按照一般说法: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有所谓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说法。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感到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有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成飘逸出尘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高三语文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女子的无情扼杀。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六重对话的阅读方法。 2.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教学重点:多角度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教学难点: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目的。主要方法:对话分析法。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间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配上红楼女子图片)。师:听着这曲枉凝眉,让我们走进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铸就的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品析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香菱学诗。【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 学习多维观照的阅读方法。2. 理解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标题是个主谓短语,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 学诗(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是怎样评价香菱学诗的?从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个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师:可见曹雪芹对香菱学诗是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香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三、多边观照,深入理解1.简要介绍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话题。【结合三幅图片简介人物身世。】 明确:香菱,原名英莲(谐音应怜),是乡绅甄士隐的独生女,掌上明珠。三岁元宵节观灯走失,几经人贩子拐卖,最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作侍妾,命运坎坷、饱受摧残的香菱最终年纪轻轻不幸重病而亡。这样一个苦命女子在红楼梦里却不同凡响,她进入薛家后被薛蟠呼来唤去,饱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便将香菱带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本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师:一个普通的侍妾学作诗,大家会怎么看呢?今天开始我们“另眼看香菱,众口说学诗”对话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这一事件的意义。2. 宝玉、探春等人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一】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看看宝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诉大家你从课文中何处找到了哪句话?再分析他们的态度。片段一:香菱品读诗(大屏幕出示)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片段二:香菱初作诗(大屏幕出示)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片段三:香菱再作诗(大屏幕出示)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由以上语句可以看出,宝玉等人对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对其学诗是赞赏的,鼓励的,认为她学诗是夙愿得偿,是本性的回归。3. 宝钗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二】提问:宝钗是薛蟠的亲妹妹,平日里是家中对香菱最好的人。连“香菱”这个名字都是宝钗取的,况且宝钗的才华并不逊于黛玉,香菱要学诗,为什么不向宝钗学呢?请找出文中宝钗对此事评价的语言:(大屏幕出示)你本来呆头呆脑,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了仙了这里有四个评价语:“呆”“疯”“魔”“仙”。从这些词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宝钗带香菱入园,本就是让她过几天清闲日子,当然不希望她苦学;宝钗所受的封建传统教育,也让她不赞同女子用功读书;内心深处,宝钗深知知书而达“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后,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时伤势,多愁善感。宝钗对香菱是怜爱的,这一方面出于她对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怀着为其兄赎罪的心理。加上她毕竟是大家闺秀,对香菱学诗也不便强硬的反对,尤其是看见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4. 黛玉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三】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甚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两人此时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诗歌对她们而言的相同意义及作用来答题。)?文中黛玉从”立意要紧、多读经典、鼓励练笔、严格要求“等方面煞费苦心地教香菱学诗,正如文中她对宝钗所说的“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显然不是。原来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而其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了,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原来是际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5. 香菱对自己学诗的看法。【对话四】作为侍妾,大观园中的平儿等人都不学诗,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就是因为她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我们可以从从文中找到香菱学诗的目的。(原文:只是心里羡慕,学着玩罢了)那么羡慕什么呢?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提示(羡慕雅)(大屏幕出示) 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质兰心的香菱是不会甘于沉落的,对诗的向往恰是她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为香菱善良贤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希望。6. 作者对香菱学诗的看法。【对话五】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香菱是一个下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她学诗呢,作者究竟对香菱有怎样的感情呢,寄托了作者这样的情怀?虽然同为下人,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她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且有好学勤奋的精神。显然,曹雪芹对香菱有着特别的钟爱,尤其是学诗这一段,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可以说她是作者较为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鲁迅说“悲剧是将美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在红楼梦中,对香菱命运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可见,那是悲剧收场。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丽,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赋才华。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这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来,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难的香菱做个强烈的对比。这样的一个人竟落得“残花败叶付东流”,直让人唏嘘不已。所以“香菱学诗”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难现实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载着作者红楼梦的主题“千红同哭,万艳同悲“,是作者塑造的众多优雅女子中的一个。7、你是怎样看待香菱学诗的?【对话六】四、结束语:?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美丽”,(音乐、图片)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最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五、布置作业【对话六】 学习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触?请你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谈谈学习写诗的心得;也可以评价香菱写诗的进步;还可以谈谈你对写诗的不同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