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44428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二)声波的传播1声波传播的条件(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声速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15(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2)声波的反射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重点和难点】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教学过程】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3、双耳效应 第三节 第三声音的特性【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通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 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二、新课教学1响度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3音色(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四、课堂练习1填空题: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 B音调 C音色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A响度 B音调 C音色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A响度 B音调 C音色4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ABCD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第五节 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2、声与能量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 光现象第一节 光 的 传 播【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1、光源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2、光的传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 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第二节 光的反射【重点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三、进行新课1.光反射的规律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过入射点画法线;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四、归纳总结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归纳小结,得到结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实验并且归纳:像的大小和远近无关。来认识它,可能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4、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联系实际 反馈应用 : 1、 某同学身高1.6米,平面镜高2米,该同学的像高多少?为什么?2、 该同学距离平面镜1米时,像和镜面距离多少?像和该同学距离多少?3、 当该同学后退0.5米时,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疑问:既然像的大小和物体始终相等,为什么看上去物远像小? 5、经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揭开“魔箱”的奥秘?(提示:“魔箱”中有一块平面镜)过渡:请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以外,日常生活中平面镜还有什么应用呢? 平面镜会带来不利的方面吗?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并且投影潜望镜、牙医的镜子、光污染等图片。说明: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利用事物有益之处为人们服务,并且尽量减少它对人类带来的弊端。第三节 光的折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1:把激光笔靠在碗边固定不动,按下按钮,发现在碗底有一个光斑,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光的介质:能够传播光的物质,通常叫光的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真空等。1当光线垂直射入玻璃砖表面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变化?2当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射入时,折射光线变化有什么规律?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第五节 光的色散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教学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教学过程】1、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2、色光的混合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3、物体的颜色。(1) 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 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4、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 蓝为三原色。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二、新课教学1、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补充后教师板书一、红外线1.特性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2.应用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红外线遥感.红外线遥控.2、紫外线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 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讲解完后板书二、紫外线1.特性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2.应用医用消毒.防伪措施.生理作用.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 透镜【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板书)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导学“照相机”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像距,像_物体(填大于、小于)。(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侧(填同侧、异侧)。导学“投影仪”(1) 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镜。(2) 投影仪的构造有:_(3)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第3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当fu2f是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像距成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象或实象u2f2fvf倒立缩小实象u=2fv=2f倒立等大实象2fufv2f倒立放大实象U=f不成像UfV0正立放大虚象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师生总结: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一、眼睛(1)结构: (2)成像原理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计附练习: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沸水的温度是_。(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列举两种)。(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读作_。(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2该选哪一项?(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A体积大小B运动快慢C冷热程度D振动快慢(2)20的正确读法是()A零下20度B零下摄氏20度C负摄氏20度D零下20摄氏度(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C用酒精灯烘烤D用医用酒精擦抹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图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6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A:_B:_C:_D:_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五)作业设计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熔化过程用了_min,该晶体可能是_。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 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加热时间/min1234567891011121214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4848535659石蜡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54565963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参考答案:10;2(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球逐渐变 小、消失、有气味等)3、【知识迁移,学会运用】(1)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说明樟脑丸不是卫生球,卫生球实际是萘丸,萘有一定毒性,不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国家工商局印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 白炽灯灯丝变细。(知识链接:灯丝发光正常温度是2000摄氏度左右,钨丝熔点是3410摄氏度。) (2)自然现象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课件依次展示二幅情景图片: 树上的“雾凇” 冰箱冷冻室里的“白霜” (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让 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 到热的气流溶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4)探究二:露、霜、雾、雨、云、雹和雪的成因提出问题: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讨论交流: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答疑:如果要解决,就要弄清几个问题(雾、露现象学生能解释)第一:空气中总是含有水蒸气的,这是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地蒸发而来的,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微小的颗粒,能被空气中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第二: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第三: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出现在地面上当露点低于0 时,则水蒸气直接凝华在地面物体上形成霜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离地面稍远的空气中的尘埃上形成的如果雨在落下时骤然遇到0 以下的冷空气,雨便凝固成冰块,冰块若遇地面向上的风暴把冰块向上吹入热空气层中,这层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凝结在冰块四周,下落时又遇有0 以下的冷空气上升时,冰块外面又结一层冰,如此反复上下,到冰块很大时,形成雹落下,这就是可怕的冰雹在高空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成小冰晶,这就是美丽的雪花了三、课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五 升华和凝华 一、定义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二、特点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三、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教学后记】1. 本节课内容贴紧生活,而且实验设计简单易行,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时,强调注意安全。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电荷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 小 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重点难点】1. 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 短路及其危害1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2 电路的三种连接方式:短路、通路、开路3 电路符号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难点:规范画出串并联电路、动手连接串并联电路。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教材分析:电流的强弱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第五章的第三节。电流强度是电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测量电流强弱是电学学习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本节内容在电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教材有三个要点,即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三个要点都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第一个要点的侧重点在对物理量的理解;第二个要点侧重点是实验操作技能;第三个要点侧重点是电流表读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用电流表示电流的强弱及电流的单位;当两个电流值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会把电流表正确地接在电路中;会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过程和方法: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变化,认识电流有强弱;经历观察认识电流表,动手连接电流表,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等过程。体会类比、观察等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电流值,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主动积极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电流强度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认识的第二个物理量(第一个是是温度)。学生对物理量的学习处在启蒙阶段。所以,对电流这个量的认识是教学第一个难点。虽然学生连接过简单的电路,但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既要考虑量程的选择,还要考虑电流的方向。所以,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是第二个教学难点。我所教学的班级学生基础好,悟性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的气氛较浓,具备类比、实践、合作学习的条件。设计思想: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为减少学生学习的头绪,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各知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教材分为两个要点:一、如何表示电流的强弱。二、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为突破第一个教学难点,用学生在小学时知道的长度和前一章学过的温度进行类比学习。为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将第二个教学要点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1、认真观察:认识电流表。2、科学实践:把电流表连入电路。3、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这样把连接电流表这个难点分散在1、2两个有张有弛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理念: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课程中,启发学生在类比中领悟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让学生学习和过程是基于经验的认知建构。教学用具: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电路示教板,多媒体展示和放映设备。学生分组用:电流表,电键、灯炮、电池、导线若干。无指针电流表表头印刷纸一张,细长的竹签一根。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教师演示:接通调光灯,并调节开关,灯光亮度发生变化,并提醒同学们观察。提问:灯为什么会亮?灯光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丝。灯的亮度变化了。表示电流流过灯丝的强弱变化了。提问:电流有强弱的不同,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呢?新课教学:一、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投影:一、类比领悟,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多媒体幻灯片)意义量单位物体的长短长度M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0C电流的强弱教师展示上表,引导学生类比领悟:表示电流的强弱象表示物体的长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需要一个量和量的单位。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1、物理上用电流这个量表示电流的强弱,符号是I;它的单位是安培,符号是A。(显示出表下一行后两格内容)2、不同大小的电流需要不同大小的单位来表示,指出毫安、微安两个电流单位。且: 1A=1000mA 1mA=1000A。请大家找规律、巧记忆。教师组织学生看课本上常见电流的“小数据”,让学生读数据并讲明意义,比较不同单位的电流值,体会日常电路中的电流值。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二、怎样测量电流的强弱。第一环节:1、认真观察:认识电流表。要求学生观察实物电流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准备交流。 让学生交流观察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交流内容,之后投影展示:让学生猜想一下电流表表头上各种信息的含义并交流。归纳学生的认识可以总结出:1、电流表表盘上有一排均匀刻度,两种标度,它说明电流表有两个量程。2、电流表上有一个标志符号A,因为A是电流的单位,所以用它作电流表的标志。3、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但电流表连入电路时,只用到两个接线柱,标有“+”的接线柱是必须连入电路的,而标有数字的两个接线柱,则根据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不同而选用一个。4、接线柱上标有“+”号,告诉我们电流应从这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第二环节:2、科学实践:把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电路图,按屏幕上的要求将电流表连入电路。在连接电路之前请同学样观察老师演示。教师在展示台演示:试触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接线柱反接,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让学生了解试触的作用和不遵守连接规则的危害。屏幕上的投影教师强调: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是一个科学的实践活动,科学活动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遵守科学规则。(教师注意观察,关注学生活动,给予学生心理和方法上的支持和指导。)作为交流,让做得好和快的小组到展示台示范连接电流表。第三环节:3、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教师投影一个指针指在某一刻度,但没有选择量程的电流表表头,让学生读数。学生中会出现两种读数结果。教师再投影选择不同量程的表头请学生试读。学生中只有一种结果。让学生总结出读数时先要关注所选择量程。让读数正确的学生讲一下他是怎样读数,从学生的讲解中总结读数的方法。安排两个同学一组做游戏,用印刷的无指针的表头当电流表,竹签当指针,一个同学指一个刻度,并说出选择哪个量程,让另一个同学读数;或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电流值,另外一个同学指出选择哪个量程,并把指针指到相应的位置。看谁读数准确、迅速,看哪个小组合作好,学习愉快,作为奖励,让这样的小组在展示台示范。评估交流:让学生闭合已连接电路的电键,接通电路,测量电流。然后将电流表上观察到的指针的位置,画在做游戏用的印刷表头上,并标明选择哪个量程,把读数也写在纸上。选择若干小组的记录投影展示交流。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之后教师归纳学生小结,投影本节学习。学习总结:三、电流的强弱一、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意义量单位物体的长短长度M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0C电流的强弱电流A二、怎样测量电流的强弱1、认真观察:认识电流表。(注意表上“一”、“二”、“三”)2、科学实践:把电流表正确连入电路3、游戏活动:在电流表上读数布置作业:( 略)第四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3、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关系和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教学难点关于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电流表等。u 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问:串、并联电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2、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子表中的电流和晶体管中的电流,其大小强弱是不一样的。如何表示电流的大小呢?答案要点:并联电路有分支点(分点、合点)【标志】。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同时工作或停止工作。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用电器可互不影响,单独控制。学生思考。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内容作准备。类比法引入电流的概念。(二)进行新课。一、电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概念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叫做电流。2、符号电流用字母I表示。3、单位单位名称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比安小的单位有毫安(mA)和微安(A)。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1000mA,1mA=1000A。请学生看书图13-34,一些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学生阅读记忆。注意:I是表示电流的符号,A是表示电流单位安培的符号,初学者易混淆,应注意区别。学生看书图13-34。使学生对单位的大小有粗略的认识,把日常生活与教材有关联系实际的内容结合在教学中,学生印象会更深刻。二、怎样使用电流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测量电流大小的工具我们通常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图13-34是在实验室里常用的电流表。2、符号电流表在电路中的图形符号是。3、实验探究【1】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观察电流表并对照阅读使用说明之后,请和同学就下面这些问题进行讨论。(1)怎样读取电流表所指示的数据?(2)表盘上示数的单位是什么?(3)电流表的三个接线柱与表盘上的两排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4)你所使用的电流表表盘上的分度值是多少?(5)读取数据的正确顺序是:先确认你使用的 ,然后根据 读数。图13-36(a):量程为 A,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 A,每个小格表示 A,指针示数为 A。图13-36(b):量程为 A,刻度盘上每大格表示 A,每个小格表示 A,指针示数为 A。请学生归纳读数方法。(6)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对照图13-37进行讨论。【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1)在图13-38中,从电流的流向看,A点的电流可能最大,B点的电流小一些,C点的电流最小。(2)由于串联电路的电流只有一个通道,A、B、C三处的电流大小相同。(3)其他猜想: 。启发学生看探究点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按图13-38进行实验,分别测出A、B、C三点的电流,然后进行比较。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电流表分别串接在A、B、C三处(图13-39),合上开关后,请将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记录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把本小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与其他小组相比较,看看有无异常现象发生。如果发现某小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相差较大,就要共同研究原因。【3】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猜想与假设在进行实验前,请先猜想一下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我的猜想是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仿照实验探究2,设计出实验探究的电路图,并画在右面的方框内。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电流表分别接入L1所在支路、L2所在支路和干路中,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图13-40)。记录数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仿照实验探究2进行讨论与交流。观察电流表。记住电流表的符号。学生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实验后回答。填空:量程分度值0-310.1,2.50-0.60.20.02,0.5学生归纳出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读数。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一定要注意一些不正确的接法。学生关于(3)的其它一些猜想可能是:、与正极相连的导线电流大,与负极相连的导线电流小;、通过L1、L2电流不一样。学生看探究点拨。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在数据记录表1中。学生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1=I2=I)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学生关于的一些猜想可能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因为并联电路至少有两条支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2中。学生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学生相互交流。读出电流表的示数,是电学实验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探究后面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只要学生猜想它,均应予以肯定鼓励,并让他制定计划与实验来验证。点拨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并猜想。只要学生能猜想出的均给予鼓励,并让学生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三)练习:P58第1题。(四)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五)板书设计:第五节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一、电流1、概念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叫做电流。2、符号电流用字母I表示。3、单位单位名称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比安小的单位有毫安(mA)和微安(A)。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A=1000mA,1mA=1000A。二、怎样使用电流表1、测量电流大小的工具2、符号3、电流表的使用方法(1)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不允许将电流表与用电器并联;(2)电流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3)注意观察电流表的量程(允许测量的最大电流),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4)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4、强调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读数。5、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1=I2=I)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六)请提问:1、科学猜想有什么作用?(七)作业:P58第2、3题。u 课后反思: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2010.3.1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_人,女_生人),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内容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610章,内容主要以电学内容为主,核心内容为“欧姆定律”及其应用。另外,在最后两章,教材安排了电磁现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总体上讲,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与八年级上学期内容相比,学生学习起来会相对较难。学期教学目的及要求:知识与技能A、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初步认识电、磁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B、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