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39694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1至8页,第卷(表达题)9至10页,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雀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有删改)1. 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B. “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的猜想。B. 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来说。C. 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中,就永远无法达成逍遥。D. 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而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B. 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C.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D. 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吴 光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云”,五岁时改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他突然问书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疑惑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明要做圣贤的远大志向。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所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酌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他以民为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另q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风归于淳厚。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奉命到福建途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2-下,竞能“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也成就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自贬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促使他捉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阳明自己总结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度,更使他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贼”。王阳明率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恩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息战的政策。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无效的思田之乱宣告平息。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走于炎热潮湿、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向朝廷上了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于十一月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午,他已处于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瞑目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相关链接:“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思,终成就了阳明之学。B. 王阳明力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道德勇气。C. 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都可追求主体心灵的觉悟。D. 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对王阳明人生与学问的概括。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人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投身官场,奔走四方,颇立功业。B. 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闲地面对政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C. 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老,历经艰难,方悟得良知之教。D. 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E. 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发展过程,丰富了传主形象。6. 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失语的秋天符浩勇天才蒙蒙亮,老黄便起身打点行装。透过窗户,依稀可见小村高矮错落的瓦房升起的袅袅的炊烟,疲惫的脸孔不由掠过一缕悲哀,他感受到一阵迷惘、屈辱和压抑两个月前,他作为县农业合作银行的信贷员,被抽调来到四英岭下小村蹲点扶贫。他的目光盯住了村后一片弃荒而又不可多得的红碱土地。年初,他看到一本科技杂志刊载红碱土地培植西洋香菇获高产的经验,他也去函联系购买了少许菌种,意想谋求推广。他不会忘记他发动大伙儿培植西洋香菇的那个夜晚。低矮剥落的村部小屋,人声嚷嚷,挤着村中的父老兄弟姊妹。村长姓李,睨着眼,干咳两声,说:“老黄是镇上营业所的,从科技兴农着眼,有心让大家脱贫致富,大家欢迎!”小屋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掌声。他咧口一笑,从一只衣袋里掏出一把菌种,说:“这是西洋香菌种,一月余一个种植周期,希望大家都种上。五元一斤,不过现在不收钱,等秋天收获后再从菇菜款中扣”“那样金贵的西洋香菇,恐怕我们侍养不活。”有人顾虑说。“种植技术,由我负责,种不活的不收钱。不过有个条件,菇菜收获了,一定卖给我,每公斤十元。”“哟,每公斤十元。”厘里人吵嚷起来。“老黄,真能那样,你算是为大伙儿办了件积德事!”“只怕嘴说不算,等种出菇菜,你不收,一拍屁股走了,怎么办?”他手一挥,说:“大家不要担心,种了菇菜,我哪有不收之理?告诉大家,菇菜收后还要经过加工、消毒最后出口外销。为了慎重,我们还是订个合同吧。到时,我还怕你们不卖给我呢!”“不卖给你卖给谁?我们不懂得消毒,如何脱手?村长抢过话,笑开了怀,“你放心,有我在,菇菜一定能卖给你,不过履行手续,订下合同也好!”之后,他从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一万元,亲自跑了一趟省城,买回了八百斤菌种。他跑东家、走西舍、去南院,订合同、核亩数,指导播种、点粪、浇水、遮阳、开光月把一过,红碱土地长出了白花花的香菇菜,映照在一张张喜悦的脸上。收获季节到了,他估算了一下全村的菇菜收成,又跑了趟县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十万元用来收购菇菜。他刚回小村,就踏进村长的家,说:“村长,你没白忙。你种香菇收成有四百公斤,可赚四千元呀。”村长却眨了眨眼说:“老黄,把这香菇每公斤十元卖给你,你转卖给别人每公斤多少元?”“村长,不瞒你说,我同别人订了合同,每公斤卖十二元!”“十二元?一公斤赚两元,全村有万余公斤,佧就赚了两万多元,好轻松呀。”村长打着哈哈说。“没有这么多,村长你也知道,我收了香菇,还要同别人联营过滤、消毒,除去贷款本息、过滤成本、货运杂费能有三两千元就不错了。”“老黄,不是我作难你。我同大伙儿说了,香菇菜,我们自己联系自己卖,卖了后,菌种钱,我们给。待到你蹲点走时,我们再好好聚一餐”村长盯着他像一个陌路人。“村长你怎能这样?我们订了合同的呀!”“订了合同有屁用,你上告,也没有人理。”村长嗓门提上来,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老黄知道拗不过村长,他跑东家,他走西舍,他去南院他没有想到,大伙儿支支吾吾,都是同样的回答。转眼,香菇菜收获完了,村长派人外出联系,销路一直没有着落。等到有一天,村长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找上门来。老黄跑去一看,愣住了:原先白花花的西洋香菇变质、长霉、褪色了,失去了销售的价值,他顿感一阵悲哀。一万余公斤的西洋香菇报废了,茵种的钱自然也收不上。他赔去了一万元贷款本息不算,没有想到,竞有人怨起他领着大伙蛮干了一番,毫无结果。昨天,镇政府来人,找他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农民脱贫致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蛮干,一下子就想富起来末了,调整他到别个村庄去。天渐渐地亮了。他拎起了行李,走出门去。门外,站了一帮憨厚朴实的农民,呼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他们仿佛欠了什么重债,负疚、惭愧、不安“他心头一热,大步流星,离开了小村(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形式,从蹲点扶贫的老黄离开小村写起,然后讲述了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叙事起伏有波澜。B. 在培植西洋香菇的动员会上,村民们兴致勃勃,但也流露出心中的顾虑和对老黄的不信任,这为后面村民的违约做了铺垫。C. 村民看到白花花的香菇菜时的喜悦,与不愿将之卖给老黄时的冷漠形成反差,突出了村民们的自私冷酷、贪得无厌。D. “失语的秋天”中的“失语一词,意蕴丰富,既表现了老黄经历风波后的无奈,更表现了村民们事后的负疚和惭愧。8. 请简要梳理小说中“老黄”的心理变化过程。9. “村长在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请简要分析。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靳德进,其先潞州人,后徒大名。祖璇,业儒。父祥,师事陵川郝温,兼善星历。金末兵乱,与母相失,母悲泣而盲,祥访得之,舐其目,百日复明,人称其孝。国初,刘敏行省于燕,辟祥置幕下,佩以金符。时藩帅得擅生杀,无辜者多赖祥以免。赠集贤大学士,谥安靖。德进为人材辨,幼读书,能通大义,父殁,益自刻励,尤精于星历之学。世祖命太保秉忠选太史官属,德进以选授天文、星历、卜筮三科管勾,凡交蚀躔次、六气侵诊,所言休咎辄应。时因天象以进规谏,多所裨益。累迁秘书监,掌司天事。从征叛王乃颜,揆度日时,率中机会。诸将欲剿绝其党,德进独陈天道好生,请缓师以待其降。俄奏言:“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帝从之,遂著为令。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都城以获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曰:“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责,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所建明多见于施行。寻以病丐闲。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穗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以疾卒于位。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方技)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祖璇,业儒业:以为业B. 所言休咎辄应咎:凶,不吉利C. 德进预在行预:预先D. 寻以病丐闲丐:请求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行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元代最高中央行政机关为中书省,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也称“行省”。B. 辟,官府征召。征辟制源自汉代,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的“辟”即是此意。C. 东官因方位得名,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官,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官”就是指代太子。D. 谥,谥号,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德行,加给他们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靳德进之父靳祥为官正直,他利用手中的生杀之权,保全了不少元罪百姓的性命e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2)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宿芥塘佛祠【宋】贺铸青青辫国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扬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o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舞:大麦。底许:几许,多少。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辫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B. “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C. “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D. 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E. 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15. 犀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三)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里用“ , ”写水流的湍急咆哮,以突出蜀道之险。(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借代修辞展现曹军失败的句子是“ ”。(3)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表现了刘裕往昔居处的变迁。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在本赛季西甲末轮赛事中,皇家马德里客场取胜马拉加,C罗带领球队勇夺第33个联赛冠军,真是大快人心。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书见解透彻,入木三分,深受读者好评,获得了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七月流火,天气炎热,逃离都市,走进深山,看夏山苍翠,听泉水涓涓,感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清凉。因受电商的强大冲击,实体百货业利润持续下滑,日薄西山,整个行业亟需整合升级,才能找到出路。电视剧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东官”就是指代太子。D. 谥,谥号,中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德行,加给他们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靳德进之父靳祥为官正直,他利用手中的生杀之权,保全了不少元罪百姓的性命e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叛始由惑于妖言,遂谋不轨,宜括天下术士,设阴阳教官,使训学者。(2)对日:“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叛变的开端,是由于(人们)被妖言所迷惑,于是谋图不轨。应该招纳天下术士,设立阴阳教官,让他们来教导那些学习的人。(2)(靳德进)回答道:“如果这件事迅速办起来,物资必然迅猛涨价,百姓的经济承受力会遇到大的困难,我愚笨,没有看出那是合适的。”(改建的)动议于是停息。【解析】10. 试题分析:预:参与11. 试题分析:“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错,溢号带有褒贬意义。12. 试题分析:靳祥手中没有生杀之权。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事件错误。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括”“训”“学者”“骤”“踊贵”“寝”的翻译。(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宿芥塘佛祠【宋】贺铸青青辫国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扬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o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舞:大麦。底许:几许,多少。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辫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B. “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C. “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D. 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E. 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15. 犀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答案】14. AE 15. (1)诗人每天以阅田为务,投宿古寺,暂离行役的劳倦。(2)寺处幽僻,杨花飘落,柏子燃香,自在清净。(3)见到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解析】14. 试题分析:A项,“直接表达担忧”错误。E项,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均为诗意理解错误。15.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句分析“暂离行役的劳倦”“寺处幽僻自在清净”“见故人题字,诗人感到慰藉”(三)名句名篇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里用“ , ”写水流的湍急咆哮,以突出蜀道之险。(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借代修辞展现曹军失败的句子是“ ”。(3)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表现了刘裕往昔居处的变迁。【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馗,冰崖转石万壑雷(2)墙槽灰飞烟灭(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在本赛季西甲末轮赛事中,皇家马德里客场取胜马拉加,C罗带领球队勇夺第33个联赛冠军,真是大快人心。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书见解透彻,入木三分,深受读者好评,获得了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七月流火,天气炎热,逃离都市,走进深山,看夏山苍翠,听泉水涓涓,感受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清凉。因受电商的强大冲击,实体百货业利润持续下滑,日薄西山,整个行业亟需整合升级,才能找到出路。电视剧老有所依直面“养老困局”,用感人故手了养老问题的不同侧面,被观众评为哀而不伤的作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对象错配。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七月流火: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望文生义。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对象错配。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自从最长的成都市出城高架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