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及答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933123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第一课时复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设计:周烨 审核:一舟【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重点难点】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请一位同学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注音,然后带全班同学读两遍百舸争流;怅寥廓;浪遏飞舟;矫健;激昂慷慨;劳役挥斥方遒;秋风劲;碣石;分外2、请一位同学解释句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并要求全班同学识记之漫江;百舸;峥嵘岁月;岁月稠激扬;寥廓;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浪遏飞舟;五岭逶迤;粪土当年万户侯3、请同学们填写出名句的上句或下句A鹰击长空,雨翔浅底,。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C怅寥廓,。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E萧瑟秋风今又是,。二、阅读延伸,知识积累(全班齐读,抄写并背诵!)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也有人说是明人的作品)。1910年,毛泽东的年龄正与我们现在相仿,性格决定命运。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三、再诵诗歌,品味鉴赏(疑难点拨)1、写壮景,抒豪情(提问:写的什么景?抒的什么情?)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品味明确:(提问:湘江秋景色,好一幅立体构图!是怎么写的?)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静、动)仰视:鹰击长空 (动)俯瞰:鱼翔浅底 (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流击水图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2、对比手法: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问题:请抓住一两个字分析)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4、景、情、志:注意意象(这里是难点所在!提醒大家注意答题格式。)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四、齐读下面诗人领袖这首诗,请作简要点评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雪天更善畅想,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神思飞扬起来,常于马背上构思,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战地黄花, 屈指数算,如血残阳,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成了最美的意象。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有时潇洒地抽烟, 轻易不朗诵,抬头望断南飞雁,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三平调、三仄脚、合掌、用字忌重等等。第二课时复习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目标】1、字词典故结累,丰富语言;背诵默写过关,无漏无误。2、收获情感,启迪思维;从情感与意象角度解答疑难。【重点难点】1、重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2、难点字词典故和格律【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下面含有“载”字的词语共有10个,按不同读音分类车载斗量 风雪载途 纸写笔载 载歌载舞 转载 三年五载 怨声载道 千载难逢 载誉归来 刊载读zi这个音的是;读zi这个音的是2、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柔”“非”构字部件的字柔:句式杂教升木把纸碎躏人权合以为轮非:然成章;缠绵恻;声文坛;烟云敛两颊红;夷所思;敬备酌;谤中伤3、在横线上填写含有“可”“长”“周”“宛”构字部件的字可:捐杂税;横上蔽;沉难愈;百争流长:然若失;弘化碧;为虎作;秋后算周:人广坐;未雨缪;怅失意;风流傥宛:凄迷茫;肉补疮;令人叹;言相劝二、课文内容复习疑难探究,切脉情感与意象1、本单元四首诗歌,可以用一个“情”字来概括。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沁园春长沙,写的是。雨巷,写的是。再别康桥,写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是。2、怎样理解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答:3、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4、认真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第4节和第8节,对具体写法进行分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答:三、典故知识复习解释诗句中加点典故的意蕴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纱)青鸟:2、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屈原离骚)望舒: 3、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庄子庄子)挥斥: 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流击水,是典故“中流击楫”的转化。此典原意是。毛泽东化用此典,意为。四、练习和作业1、默写背诵检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她默默地走近 / 走近,又投出 / ,/ 她飘过 / 像梦一般的,/ 。在雨的哀曲里,/ ,/ ,/ 消散了,甚至她的,/ 。软泥上的青荇,/ ;/ 在康河的柔波里,/ !,/ ;/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但我不能放歌,/ ;/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曾记否,?,不似春光。胜似春光,。2、摘抄、背诵毛泽东主席的名句1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4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5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6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9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10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1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12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15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1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17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18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19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0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21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22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23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2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25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2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7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28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29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3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见”A计划”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时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所作。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称为“”。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不知3、字形(填空)b、帚自珍;遮;端;xi、瑜互见;自顾不;迩闻名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填空)第01段:;第02段:;第03段:;第04段:。2、内容探究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同:异:郑伯:;烛之武:晋文公最终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缘由退兵,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3、语段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曲折委婉,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庄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曲折委婉,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十分优美的外交辞令。“,。”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说明。“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指出。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1、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古今异义且贰于楚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3、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既东封郑。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4、一词多义(实词和虚词)封、既东封郑。肆其西封。之、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其、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越国以鄙远。而、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文言句式、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定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定、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 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见资料第二课时复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首要人物。2、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3、熟悉课文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重点难点】文言知识梳理【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主要的历史著作,是古代体史料汇编。西汉成帝时,经过汉代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依次是:西周1篇,东周1篇,秦5篇,齐6篇,楚4篇,赵4篇,魏4篇,韩3篇,燕3篇,宋、卫合1篇,中山1篇,约12万字。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245年(前452前216)。战国策的内容,首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主要的地位。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燕国;樊於期;夏无且;揕胸;切齿拊心;戮没骨髓;偏袒;盛水;淬火;濡缕;忤视;瞋目;变徵;厚遗;被八创;卒起;陛下、多音字辨析冠:(gun)冠冕堂皇;(gun)冠军创:(chung)创伤; (chung)创造盛:(chng)盛器; (shng)盛世提:(d)提防; (t)耳提面命、形似字淬(cu):淬火。猝(c)然:遽然,如“仓猝”(仓促)。卒(z):士卒;完毕,如“卒业”。揕(zhn):刺,如“揕杀”堪(kn):能忍受,如“难堪”。勘(kn):校订,核对,如“勘误”;实地查看,“勘探”。斟(zh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陵(lng):侮辱,侵犯,如“陵压”。凌(lng):侵犯,侮辱,如“欺凌”。3、字形(填空)屠l;chu穿;chn目;chn怪;tn护;tn诚w逆;w然;w作;cu火; 仓c;纯cu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填空)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预备易水死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部分: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结局(末段):。2、内容探究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如何一小我?速读课文,根据课文畅谈你的看法。(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3、语段赏析秦将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领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作者是如何描写易水死别这一场面的?三、文言知识归类(填空)1、几个重要字词进兵北略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秦王购之金千斤。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持千金之资币物。比诸侯之列。诚能得樊将军首。唯大王命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匕见。2、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秦武阳色变振恐。(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见。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使药工淬之。 1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而伤长者之意。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愿大王少假借之。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4、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间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 上,向上 名词用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走上前 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穿上衣,戴上帽 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形容词用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用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形容词用作意动词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群臣怪之。5、一词多义奉、轲既取图奉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兵、诸郎中执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顾、荆轲顾笑武阳。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请、太子丹恐惊,乃请荆卿曰。丹请先遣秦武阳。愿、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愿足下更虑之!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为变徵之声。(轲)又前而为歌曰。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愿举国为内臣。见、秦王必说见臣。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乃遂私见樊於期。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燕使者咸阳宫。引、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秦王惊,自引而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6、文言句式判断句事以是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者也”表判断被动句爸爸妈妈宗族,皆为戮没。 “为”表被动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倒装句燕王拜送于庭。 “于”表示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省略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使毕使于前。 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 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归类”填空2、翻译下面句子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解释成语切齿拊心:形容痛恨到极点。图穷匕首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悲歌击筑:抒发悲壮苍凉的情调。变徵之声:指悲壮之声。4、见资料第三课时复习鸿门宴【教学目标】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措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把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文学知识填空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篇,世家(记诸侯本系)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篇,共526500字。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王关中;飨士卒;说项羽;好美姬;鲰生卮酒;戮力;有郤;樊哙;玉玦;从百余骑数目项王;目眦;狗彘;啖肉;按剑而跽;交戟为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所虏;客何为者3、字形(填空)xing客;食sn。玉ju;联mi;ju择漏zh;运。chn视;chn怪;din池二、课文内容复习1、结构梳理(填空)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及双方的幕后活动。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 2、内容探究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作者主要通过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主帅:刘邦项羽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谋士:张良范增(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部将:樊哙项庄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内奸:曹无伤项伯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是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语段赏析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与、则与斗卮酒; 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臣为韩王送沛公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毫毛不敢有所近。劳苦而功高如此。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1、通假字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沛公奉卮酒为寿。皆为龙虎,成为采。、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秦时与臣游。、一词多义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军、沛公军霸上。为击破沛公军。胜、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如、杀人如不能举。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举、杀人如不能举。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且、且为之奈何?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为之奈何?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今者有小人之言。去、相去四十里。脱身独去。因、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为、使子婴为相。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军中无以为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为王、称王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 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动词,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刑,动词,施加刑罚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留侯张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头发上指。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5、文言句式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据);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贪于财货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固定结构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怎样”、“如何”。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四、练习和作业1、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填空2、见资料第四第五课时高考链接(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重点难点】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教学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0104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0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B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C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做边邑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02、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以排挤秦国之势。 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A B C D03、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二国。B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是想以后伺机偷袭郑国,保卫郑国只是一个借口。C上述材料给我们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郑伯、清醒理智的晋文公。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到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春秋无义战”的历史事实。0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二、(2008江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0509题子产为政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注】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乡校:乡间公共场所。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封洫:田界。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舆人:众人。褚:储藏。0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B郑伯如晋 如:到去。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06、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07、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人之爱人,求利之也德,国家之基也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夫令名,德之舆也A B C D0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0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三、(200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涴:弄脏。狃:因袭。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而: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B以: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 C所: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于: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 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 于是渐不信孤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14、断句和翻译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翻译下面的句子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必修一第三单元现代散文【教学目标】透过作者的描写与叙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了解作者的评价与情感态度。【重点难点】把握作者寄寓在人与事中的情感、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复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前检测1、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B愤怒到了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