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文科一模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带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930383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文科一模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带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4届高三文科一模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带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4届高三文科一模前适应性训练试卷带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文科一模前适应性训练试卷(2014.1.13)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法2北魏李安世就均田问题上疏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表明他主张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在维护私有制前提下限制土地兼并C.增加土地租税以保证财政收入 D.恢复井田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某文科班同学开展关于“唐宋婚姻”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分析,唐宋时婚姻发生变化的因素是 小组一: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小组二:郑樵通志: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小组三:在宋代,富商取宗室女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世家人族的衰落 科举制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民族融合的影响A B C D4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夜市出现 A B C D5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 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6.对“情”和“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曼祖说“世民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与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的对抗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A B C D7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A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B节日是可以改变的C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8据史载,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理沦遭到读书人抵制 B小生产者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撑C绝对平均主义丧失社会吸引力 D统治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9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10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C法国1875年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11. “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已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 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 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 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 12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是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A B C D1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14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15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16 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年份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l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70年244551880年366881890年49941900年68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1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原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作者在此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统一与多元化是文明发展的突出特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东西方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18毛泽东在某著作中论述道:“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该论断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旧三民主义正在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19 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20十年间,中国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降到了98%,并且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的程度,基本上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导致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压力和挑战21.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22他们塑造的正面人物多数是脱离人民的个人主义“英雄”、忏悔的贵族、“改好了的”资产者、好心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上的“多余的人”,以及温和驯良的“小人物”等。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23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24据统计,我国城市职工每一家庭就业者负担的人口(包括就业者本人)1978年为206人,1984年降为171人。这一变化说明 A改革开放促进工业积累与消费平衡 B国家人口政策有效促进了家庭结构优化 C城市和农村劳动者的收人差距扩大 D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就业渠道多元化25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图2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图2上海自贸区范围二、非选择题(第33题10分,第34题15分,35题13分,36题12分,共50分)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1644年)摘编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664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之言论材料二: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4分)(2)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1)信息: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或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修订新历法;早期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顽固守旧官员盲目排外;明清朝代更迭。(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阳历取代旧历,彰显共和精神;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历法认同趋于西化。(2分)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用阳历便于与国际接轨。(2分)文化上:西式文化冲击近代中国(西风东渐),颁行阳历以迎合世界潮流。(2分)(每个方面任答1点得2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3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行业1895年1899年发展速度(1895=100)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14653695644747机制面粉业华商厂产量(万包)204767663305缫丝业华商厂出口量(担)303941751374沿海地区丝车数(台)38569452781174内地丝车数(台)7943292703685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851541812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1262411913水泥业华商厂产量(吨)681902794机械采煤业华商厂产量(吨)891451623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三: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历史原因。(6分)34(15分)(1)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2)特征: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采矿等重工业开始得到发展。(3分,每点1分)原因:“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及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华侵略深入中国内地;世界市场形成,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6分,每点2分)45(13分)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13分)【答案】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3分)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3分)(答校训和学风不给分)清华学子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3分)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2分)47(15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解析】第(1)问分析“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含义即可解答第一问。回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等知识回答第二问。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宜的生活资料,使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据此回答即可。第(3)问回忆英国政治体制、思想进步、科学发展等知识回答。第(4)问材料一二从其他地区与欧洲的联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这属于全球史观。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和全面性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