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模拟)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90285 上传时间:2020-04-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C通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D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君子好逑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目光短浅),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卒中往往(常常)语,皆指目陈胜。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只是)以有先生也。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参与、欣赏)其奇者。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二、字词书写3 . 请将下面的诗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三、现代文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 . 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A作者运用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B“总”字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C“只”字刻画出一副真挚、虔诚、执著的样子。D“一味”刻画出一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5 . 下面对选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中的“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作者反复强调这些事实,可见作者用冷峻的目光关注着社会现实,关注着这些“公开的文字”。B第段画线句子中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C第段是过渡段,由揭露不但失掉“自信力”而且发展着“自欺力”的一小撮中国人转向歌颂“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广大人民。D文章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段“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6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被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B第自然段是先摆出对方错误论点再摆出对方论据。C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D第自然段用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作者确立的论点。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知入”与“知出”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7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阅读后要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B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C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时“入”与“出”的方法。D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8 . 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9 . 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0 .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精思”就是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B读书就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C阅读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方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D“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小题济南的冬天节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1 .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2 . 作者按空间顺序,从上到下层次分明地描述雪后小山。找出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并依次填写在括号里。山上(_)(_)(_)(_)13 . 结合选段的内容,归纳这段文字一共描写了小雪哪几个方面的“妙处”?14 . 赏析下列句子。(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2)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15 . 选段最后一句话:“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对比阅读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太学:京城最高学府。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告:告假。过:拜访。克:约定。白:告诉。馔(zhun):饭食。升堂:登上大厅。16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尊君在不(2)期日中 (3)后期方至 (4)请设馔以候之17 .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B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C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D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18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人惭,下车引之。(2)巨卿信士,必不违约。19 . 读(甲)(乙)两文,在元方眼中“友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张劭眼中,范式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五、情景默写20 . 诗文默写。岂不罹凝寒,_。相顾无相识,_。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_。轻舟短棹西湖好,_,_,隐隐笙歌处处随。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是:_,_。六、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1 .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2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七、综合性学习23 .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 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 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格致中学七年级(5)班开展以“爱国爱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你写一条宣传标语。(2)为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语文老师设计一个活动,请你再设计两个。示例一:爱国名言展示会;活动二:_活动三:_(3)在“爱国名言展示会”环节,老师请你上台展示你搜集的爱国名言。请写出两句,并注明作者。(4)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八、作文24 . 按要求作文。题目:让青春更加灿烂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3、四、对比阅读1、五、情景默写1、六、诗歌鉴赏1、七、综合性学习1、八、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