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87230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和目标的生活,不可能精彩。B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C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D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炼无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2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中“是”是动词。B古人称谓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如“尊君”与“家君”,前者称自己的父亲,后者称对方的父亲。C“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中“上”和“下”是表示方位的名词。D“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中“自然”的语境义为“理所当然”。3 .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gu)要塞(si)偌大(nu)不逊(xn)B颁发(bn)遗嘱(zh)飞漱(s)凌空(lng)C翘首(qio)轻盈(yng)悄然(qio)桅杆(wi)D诘责(ji)镌刻(jun)气氛(fn)督战(du)4 .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相继走红它们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次第涌现被人们称为“清流综艺”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为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ABCD5 . (题文)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的代表作春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面来抒写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B鲁迅笔下的闰土在封建秩序观念的长期强制性的压力下成为了麻木、机械的顺民,但同时又不失他本身的善良与淳朴。C战国策由西汉末刘向编订。它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D“说”是古代的一种记事文体,通常采用铺陈叙事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爱莲说运用象征手法来塑造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6 . 下面的句子中语句内部逻辑顺序没有毛病的一项是( )A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了解她,认识她,爱她,娶她。B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C这个鳏夫愣在那儿,两只眼睛睁得老大,一下子糊涂了。D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迈着轻捷的步子,提着篮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二、现代文阅读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底4期B,有删改)7 . 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8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得越快。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处理和记忆。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过去了。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所占的比重越大。9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问题。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对论”的。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趣的人不苟且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么,何为有趣?(1)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许多成就都由“趣”字得来。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10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11 . 第段画线句中的“莫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12 . 选择恰当的论据填入第段横线处,并阐述理由。A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B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选:_理由:_13 . 第段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14 .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趣的人,眼前没有苟且,只有诗和远方。B有趣的人,有强烈好奇心,能找到趣和乐。C有趣的人,即使日子平凡,也能找到趣味。D有趣的人,不仅自己快乐,也能快乐别人。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相 送(1)少小离家。几十年来,父母与我便有无数次的相送。但让我长久怀想,镌刻于心的是父亲那两次送别我的场景。(2)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去黑龙江上山下乡。那天站台上吹着阴冷的风,父亲穿着单薄的棉袄,戴着破旧的棉帽,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3)我上了火车,趴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想着孤身一人到遥远的边陲,在火车加速的瞬间,我不由扑刷刷掉下眼泪。只见父亲突然跟着火车急促地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儿子,不要哭,坚强些!坚强些!”洪亮而撕裂的声音,像久久压抑的情感迸发。终于,我们坐位的车窗缓缓穿过了站台。父亲在站台边停住,喘着气,挥动着手中的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4)40多年后,当我想起站台上那幕情景时,很多图像随着时光的流逝己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我整个脑海。(5)父亲是一个刚强倔犟的男人。年青时,为了挽救一个亲人的生命,父亲遵着“割股煎汤”可治肺痨的古方,用刀在自己左臂上决然割下一大块皮肉,顿时血流如注,从此手臂上就烙下紫青色如碗口大的疤痕。对我,父亲却成了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磕碰,父亲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咪咪地哄我。然后,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确保皮肤光洁无损。(6)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问他当时的感受,问他送别我回家后的情形。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有的是机会。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题,己经永远不会有答案了。(7)有一次回家,我坐在父亲身边,父亲突然支吾着。疑惑之际,父亲分明又对着我说:“有困难找我!”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父亲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说完便又沉寂了。(8)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瞬间的清醒。(9)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父亲一寸寸地往前挪着。大概挪不动了,父亲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颤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他抖动着嘴唇,却发不出声音。眼睛里写满了忧愁、爱怜、不舍、无奈。刹那间,我的眼眶里涌满了泪水,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10)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站在父亲面前,他仍然认不出他的儿子。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11)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己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12)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在您记忆深处是否渐行渐远了?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15 . 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哪两次送“我”的场景?请简要概括。16 . 第(5)段中哪一个细节最能表现父亲是“我” “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17 . 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我整个脑海。(2)他哪里走得了?父亲一寸寸地往前挪着。18 . 请说说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9 . 仔细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五、根据下面要求,完成第20题。三、文言文阅读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乙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第:房屋、宅子、家。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曩:以往,过去。20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2)杂然相许_(3)是山余亦未登_(4)向吾远游冀、雍_21 .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2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23 . 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四、句子默写24 . 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1)草树知春不久归,_。晚春韩愈(2)弹琴复长啸。_。 竹里馆王维(3)_,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4)马山相逢无纸笔,_。逢入京使岑参(5)木兰诗中说明木兰战功显著的句子:_,_。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25 . “力尽不知热”、“家田输税尽”、“尽日不能忘”三句诗中都有一个“尽”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三个“尽”字的理解。26 . 联系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自愧”的原因。六、作文27 . 请以“你的样子,真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二、现代文阅读1、2、3、三、文言文阅读1、四、句子默写1、五、诗歌鉴赏1、六、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