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41971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含义 “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1、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A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B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C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D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不仅着眼于简单的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而且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循环,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2、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点教学,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 3、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的区别 (1)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4、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5、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2)课例研究成果表述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课例研究教学研究(公开课)有研究的主题严格意义上的选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研究的探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强调行为跟进主题不明确;或泛化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三、“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常见的“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课例标题、课例背景、课例事件和过程、对课例事件的反思等四个部分。另外,有些课例还有附录材料(一些有关课例主题的补充材料如:对具体问题的访谈记录、能够反映课例主题的数据和表格、甚至学生的作业等)。1、课例标题。标题最好能够突出案例中的典型情境或反映出课例中事件的主题。一般而言,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法: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课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课例的标题。2、课例背景。所有的课堂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与背景之中的。课例背景一般简要介绍课例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条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其它教师能完整地理解课例的过程、评判案例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否合适。实际上课例背景就是课例事件和过程的“前因”,有此“前因”,才能有课例的发生过程这一“后果”。不同的背景前因,常常会导致不同的问题解决后果。对课例背景的叙述要简明、清楚。3、课例事件与过程。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课例的主体就是对课例事件以及课例发生过程的描述。在描述的时候要围绕着课例的主题,说明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发展的;产生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原因有哪些,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反复、挫折和困难,问题解决的效果等。总之,要对事件发生、发展以至结局有较为完整的描述。在描述课例中事件发生的过程时,要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目的地对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加以取舍。4、对课例的反思。对课例事件进行分析与反思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回顾与再分析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过程。在反思部分,一般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案例事件的发生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将发生或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启示等等。当然,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反思都会有所侧重,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还是抓住案例撰写者感触最大的方面进行剖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