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820916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6.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济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16年4月目 录第一篇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1)第一章 发展基础(1)第二章 总体思路(6)第三章 主要目标(8)第四章 工作导向(12)第二篇坚持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13)第五章 打造经济中心(13)第六章 打造金融中心(26)第七章 打造物流中心(28)第八章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30)第三篇坚持协调融合,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33)第九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33)第十章 加快推进携河发展(36)第十一章 建设南部生态功能保护区(38)第十二章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39)第十三章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41)第四篇坚持绿色低碳,展现生态泉城新形象(45)第十四章 优化主体功能分区(45)第十五章 坚决打好治霾攻坚战(47)第十六章 破解交通拥堵难题(49)第十七章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51)第十八章 大力整治城乡环境(55)第十九章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56)第二十章 保护发扬泉城特色(57)第二十一章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58)第二十二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59)第五篇坚持改革开放,塑造科学发展新体制(60)第二十三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61)第二十四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63)第二十五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64)第二十六章 打造多元开放格局(65)第二十七章 提高“引进来”质量(66)第二十八章 加快“走出去”步伐(68)第二十九章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69)第六篇坚持共建共享,开创和谐包容新局面(71)第三十章 提前完成脱贫任务(71)第三十一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72)第三十二章 促进就业鼓励创业(74)第三十三章 织好民生保障安全网(76)第三十四章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77)第三十五章 打造区域文化强市(80)第三十六章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82)第七篇强化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实现(84)第三十七章 强化组织领导(84)第三十八章 强化项目支撑(85)第三十九章 强化要素保障(86)第四十章 完善实施机制(88)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改革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更好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奋斗目标,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为具体实践,深入分析现实基础,科学确定目标定位,积极创新工作路径,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奠定长远发展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始终坚持将中央、省决策部署与济南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办好有利于发展全局的大事、市场关注的要事和群众期盼的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2015年达到6100.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人均13795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进出口规模明显增加。5年来生产总值年度增速逐步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前移到全省前列。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服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物流、商务、软件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2%。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以上,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粮食生产连续13年丰收,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市内六区和三县一市建成区面积496.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泉城特色标志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西客站、华山等片区开发初具规模,11个小城镇列为省级示范镇,市级文明生态村达到3300个。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路实现县区全通达,城市轨道交通R1线工程全面开工,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89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线760公里,改造供水低压片区60余处,完成户表改造65万户,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创建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区域联动实现突破。市对县(市)区分类指导力度持续加大,县区结对帮扶全面启动。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10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历下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全省前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沿黄新区规划策划启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迈向一体化,济南、莱芜两市在交通、民生等部分领域实现同城化。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服务全面推行,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幅减少,营商环境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国企改革积极推进,44家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取得显著成效。财政专项资金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全市上市企业达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5。引资引技引智成效突出,共到账外资66.5亿美元,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50名,总部企业达到73家。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步伐加快,在综合保税区建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水生态文明市创建取得重要成果,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河道整治38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部山区保护力度加大,泉群连续12年喷涌,整合成立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并创建成为全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3届泉水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入围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工业企业24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顺利完成。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8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81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6%,均快于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城镇就业8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5万户城镇居民告别棚户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艺术节、第3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行政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发布施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成为全国唯一的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在全国率先建成5级农民工服务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泉城义工”入围1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治市和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交融。同时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个别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力转换步伐不快,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等短板依然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薄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待加强,群众对雾霾频发和交通拥堵反映强烈;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部分群众依然贫困;社会诚信缺失较为突出,法治建设亟待加强。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规划目标完成情况2015年年均增长(%)2015年年均增长(%)生产总值(亿元)3910.561509.56100.2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66.147012614.318.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637.93300153498.4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802.53180133410.313.6进出口总值(亿美元)74.4109891.1实际到账外资(亿美元)10.415.3815.88.7三次产业比例5.541.952.6539565:37.8:57.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4.6485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742.742.6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2.52.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4040.2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10.413.212.6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50.85573城市污水处理率(%)859096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15累计50累计85.1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万人)7.8累计26累计37.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3214100010以上41864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89031450010以上1608112.6注:根据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议,部分指标的规划目标作了调整。生产总值规划目标按2010年价格推算,2015年完成情况为现价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包含财政体制调整因素。进出口总值、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有调整。 第二章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是国际国内形势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既蕴含着重要发展机遇,也会带来多重困难挑战。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全国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亟待解决。从全省看,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海统筹联动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将为我省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劲和回旋余地,同时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减弱,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加剧,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全市看,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发展理念更加创新,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深入人心,完全有条件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稳增长、转方式、强载体、增活力、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机遇挑战的相互转化,持续不断解放思想,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专栏2“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2015年7月3日,中共济南市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体会议,研究确定了我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即积极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奋力开创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必须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原则。坚持高点定位。主动对照经济文化强省省会地位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保持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强化中心城市作用,努力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经济格局中的综合影响力。坚持转型升级。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开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统筹融合。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互动、城乡一体,进一步优化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开放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和潜能。坚持共建共享。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释放人民平等参与热情,保障人民公平发展权利,全力维护人民各项权益,更好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市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阔步前进。第三章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确定“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具有省会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城乡更加繁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形成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区域联动发展步伐加快,黄河带动战略及北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县域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城乡发展更加均衡。一体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市区交通拥堵局面大幅缓解。生态更加良好。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常降水年份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稳步上升。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创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治理实现普遍参与,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社会更加文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归属感明显提升。制度更加完善。政务服务更加务实、高效、清廉,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法治济南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营商环境继续走在同类城市前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专栏3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属性一、打造四个中心(一)综合实力生产总值(亿元)6100.290008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3795200007.5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8预期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614.39459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498.4645013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10.3575011预期性进出口总值(亿美元)91.11226预期性实际到账外资(亿美元)15.8216预期性招商引资(亿元)950191015预期性总部企业数(家)73100预期性(二)经济结构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42.845预期性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7.140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7.260预期性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0.513预期性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6.88预期性(三)创新驱动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2.12.6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2.646预期性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12.524预期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315约束性二、建设现代泉城(一)城乡建设常住人口(万人)713.2750预期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267约束性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8090预期性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4460预期性(二)资源环境用水总量控制(亿立方米)17.317.6约束性空气质量改善率(%)比2010年改善20%比2015年改善20%约束性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9075约束性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6.78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35.235约束性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10.511预期性(三)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9889586008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232214008.5预期性年均减少贫困人口(万人)62018年全面脱贫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4约束性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87519约束性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617627约束性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累计5(不含城中村)累计5(不 含城中村)约束性每千人执业医师数(人)4.65预期性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城乡居民收入为新统计口径。第四章工作导向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路径、坚持以下导向:实施“三大战略”。实施聚焦战略,坚持产业聚焦、区域聚焦、政策聚焦和资源聚焦,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融合战略,坚持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努力在产业融合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产城融合中优化发展布局、打造块状高地。实施开放战略,坚持思想开放、市场开放和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加快形成参与和引领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坚持“三大途径”。坚持项目导向,注重把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项目新突破实现发展新突破。坚持招商引资,针对实体经济、城乡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积极汇集更多大项目好项目,以优质增量助推发展转型和民生改善。坚持环境营造,加强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国内领先营商环境。激发“三大动力”。坚持改革推动,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关系全局的重大改革事项,努力以改革增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坚持投资拉动,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定增长、提质增效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以高质量的投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第二篇坚持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发展省会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广阔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打造“四个中心”。第五章打造经济中心积极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塑造“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品牌,全面增强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建设信息经济强市。充分释放现代信息技术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加速信息技术向经济领域渗透融合,增创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信息化强劲推动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发展壮大信息产业。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做大做强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网络设备、大容量存储、云服务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升新一代网络与通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水平,推进量子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卫星通信、光通信产业,支持北斗系统应用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应用电子、数字家庭、空间地理信息应用等产业。发挥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优势,发展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丰富工业软件产品体系,做大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应用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产业,培育移动应用、位置服务、社交应用等网络信息服务业,打造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地。依托碳化硅衬底、铌酸锂单晶薄膜技术优势,完善器件制造与终端应用环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扎实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示范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政策聚焦作用和产业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发挥互联网对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以要素、产能、需求高效对接为特征的分享经济。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培育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普及深化,推动互联网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城市。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精准化生产、网络化服务、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农业。优化发展环境,做强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应用企业和基础服务企业,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互联网经济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专栏4 “互联网”重大产业工程互联网先进制造:实施众包设计工程,推动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创新“个性定制”服务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融合,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互联网金融:推动互联网与金融产品紧密结合,开展网络借贷、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网络征信等各类业务,实现传统银行互联网转型、新兴互联网金融活力迸发。互联网物流:以第四方物流平台项目为带动,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提升物流仓储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和运转效率。互联网农业: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础,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创新农业研发模式,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提高需求预测能力;实施农村淘宝行动,完善“菜鸟”电商直供体系,解决农产品供需匹配问题;推进智慧农村建设。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快国家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及社会化开发利用,全面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完善全市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市级及以下各类政府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监管方式转变,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商事服务便捷化、安全保障高效化、民生服务普惠化。促进大数据在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的集成运用,加快服务业大数据应用,培育数据应用新业态,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依托我市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服务,积极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加快形成区域集聚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率先建成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区域性数据资源得到汇聚应用,大数据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制定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济南智造”品牌。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全面推广数控技术、智能技术,促进装备制造智能化。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机交互、增材制造、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研究部署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实施智能工厂示范行动,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换人”、流程制造行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车间建设,积极创建智能工厂、互联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十三五”时期,信息化指数保持全省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全省领先,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基地。专栏5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工程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突破专用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研制生产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智能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支撑体系培育工程:依托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平台,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工程:支持重点领域企业提升装备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智能技术装备,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推进工程:规划布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园,推动成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打造服务经济发展高地。突出省会综合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济南服务”品牌影响力,打造辐射区域更广、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服务专业化要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供给能力,提升带动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围绕工业、规划、建筑与环境、文化创意等领域,促进设计服务专业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区域性设计服务集聚中心,全力打造“济南设计”品牌。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园区,吸引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入驻,推动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聚集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研发服务、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打造区域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商务咨询服务,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快西部会展中心建设,提升园博园会展中心功能,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和舜耕会展中心配套服务功能,积极申办国字号、国际性展会,着力培育自主会展品牌,尽快跻身中国十大会展名城。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适应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系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发展体制,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规划建设泉城国际旅游标志核心区,积极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统筹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完善城市新开发片区和农村商贸服务设施,推动商贸企业创新发展和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住宿餐饮业优化升级,提升餐饮特色街区,支持餐饮“老字号”连锁经营,打造齐鲁美食之都。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夜生活集聚区,丰富夜生活,发展夜经济。促进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等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健康干预、评估、咨询、跟踪、保险等专业配套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发挥省会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知名教育培训服务品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依托阳光大姐品牌,建设完善“12343”家政服务呼叫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各类新兴家庭服务业。稳步发展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功能性地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载体培育工程:重点建设济南创新谷、鑫茂科技城、传化物流平台、唐冶设计创意产业园、市中区创新设计产业园、历下区广告创意产业园、历下区人力资源服务园、龙翔智慧产业园区、鲁电节能环保产业园、检验检测产业园、阳光大姐家政服务集聚示范区、平阴云翠谷国际生态健康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标准建设工程:推动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一批地方服务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打造“济南标准”服务体系。品牌培育工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名牌和著名商标,形成一批自有创新品牌和影响力、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树立“济南服务”品牌形象。企业成长工程:加强现代服务企业创业辅导,建立上规上限和总部后备企业库,形成梯次成长、竞进升级的企业集群。供应链协同工程: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促进研发设计、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盟。打造“工业云”平台,推动生产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和网络化发展。模式创新工程:培育一批服务业创新团队,推动新技术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把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强基和先进制造攻坚工程,加快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调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攻克关键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数控机床、高端冲压成型设备、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建设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扶持核级压力容器、核级电缆等核能装备产业,支持新型深海钻井平台、先进船舶动力、航空航天制造、客机改装检测、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加快发展。围绕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及相关服务业等领域,壮大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智能电网企业,打造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抓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发展城轨装备及维修、工程施工机械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生命科学城”,形成集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园区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化药、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等产业,积极培育质子治癌等高端产业。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生物农业,提升生物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新材料产业。发挥新材料产业园产学研融合创新载体功能,打造区域性新材料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发展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信息材料、胶体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加大生物基碳源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的研发力度,推动实现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建立健全以材料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促进设计、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现代建筑产业。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鼓励现代建筑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物联网应用产品,积极推动国家建筑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面积比例,扶持建筑产业化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建筑产业基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推行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强化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标准的倒逼约束,加快传统优势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交通装备产业。推进重汽产业园建设,加快提升大中型客车产业化水平,发展轿车和摩托车产业,提高汽车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及专用车研发生产基地。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带动,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加快形成集成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协作配套体系。扩大铁路重载货车、轻载快速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车等生产规模。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建设济南经济开发区模具工业园,规划布局社会化基础制造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模具基地和基础制造基地。推动电力装备、通用机械等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工程机械、液压机械等特色集群。原材料工业。加快市区钢铁生产企业有序外迁,推动石化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调整优化水泥建材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建筑新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实现集约、清洁、低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消费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安全的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新型纤维、服装面料、高档针织等产业,集聚发展智能家电和商用电器产业,稳步发展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设市农高区及章丘、历城、长清、平阴、济阳、商河农业科技示范园,构建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中部黄河风情农业带、黄河北设施农业组团区、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组团区、西部科技精品农业组团区“一圈两带三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实施基本农田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种苗、花卉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结构向多维度和立体化调整。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金融信贷资本等要素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公共服务机构功能,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的统一服务和托管经营。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效应,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一体化,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展会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基础建设和设施装备水平。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设施农业农机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工程,发挥省、市农科院创新龙头优势,着力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布局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为方向,着力构建分工合理、主业突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区域布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集中扶持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增强规模带动效应,积极支持平台型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大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力度,争取省属总部企业在我市建立采购、销售、财务、投资等控制体系和经济实体,支持现有大型总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具有潜力的本地企业发展成为总部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协同机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研究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和安全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培育一批代表济南产业发展新形象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集群品牌。以信息装备、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双向互动、协同共赢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图1产业发展重点片区第六章 打造金融中心依托省会金融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全方位打造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机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到202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均达到20%以上。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央商务区。以“齐鲁新海拔、泉城真活力”为目标,围绕新总部经济、“金融”、创新创业创意和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着力构建功能业态完备、资源要素富集、济南特色突出、时代气息浓郁的金融商务生态圈,加快形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金融商务高地和都市活力地标。完善“办公室平台”运作机制,集中市、区两级优势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交通等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引爆性项目,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高地。大力引进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典当、基金、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培育引进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等,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深化与期货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探索衍生品市场设计创新,争取在我市增设商品期货交割库。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后台服务建设。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推动齐鲁银行、中泰证券、鲁证期货、泰山财险等法人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搭建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利用省市财政产业引导资金,吸引金融机构投资设立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融资规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及民间融资机构等,释放民间资本活力。搭建金融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交易品种,创新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规范发展产权、股权、债权、林权、矿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品权益、金融资产权益等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发展现货与衍生品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支持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创新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申请设立黄金交易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争取建立土地、能源等要素交易市场。发展高端和新兴金融业态。引进培育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财富中心、金融顾问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等机构,拓展银行、信托、基金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构建业态多元和多层次的财富管理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鼓励建设金融大数据平台,培育引进市场化征信机构,着力打造民族信用评级品牌,加快发展信用经济。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加强对我市经济的支持,搭建银企常态化对接合作平台。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服务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多市场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等普惠金融。积极发展资产资本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资产。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发行规模。加强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对接,拓宽保险资金在我市的投资渠道。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严守金融风险防控底线。第七章 打造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构建开放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以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联接京津冀与长三角、山东半岛与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5%左右。加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以创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完善物流节点和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优化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创新运输组织形式,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构建顺畅衔接、高效中转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及日韩物流通道对接,增开国际货运航线和济新欧货运班列,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进桑梓店董家物流主枢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货运枢纽型和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提升物流集聚区功能形象。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提升发展城市配送,加快发展农村物流,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专栏7物流重点建设项目济南传化(泉胜)智能公路港、济南零点物流港“济南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园”项目、济南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国储济南铁路进出口货物运营中心、董家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山东高速机场物流园区、山东佳怡国际物流园区、章丘(权庄)综合性货场。推动物流业与多业联动发展。实施产业联动发展示范试点工程,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创新物流管理模式,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专业物流公司、开展社会化物流业务,鼓励与物流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物流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开展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和咨询管理等增值业务。推进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建设,规划建设物流服务“区中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加快物流业现代化。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物流设施、设备、作业、信息标准化,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加快物流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推广应用现代化和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作业装备、仓储设施、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推动物流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壮大物流骨干企业集群。实施物流主体培育引进工程,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品牌,到2020年5A级物流企业达到5家。支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培育扶持服务装备制造、医药、建材、农产品等行业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第八章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京沪之间科技创新新高地,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聚合区域创新资源。围绕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健全科研工作机制,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进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兴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构。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放,提供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快济南高新区建设发展,提升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成果转化水平。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区域性成果转化、孵化、交易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0年形成科技领军企业100家以上,带动形成产业联盟40家以上。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实现企业研发投入的倍增效应。围绕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向我市企业转化。建设区域性非上市科技企业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大型技术市场交易网络平台,实现企业技术产权挂牌、科技成果转让、合作(委托)开发、相关抵押物流转和处置。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引导资金采购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制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