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同步训练D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810643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同步训练D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同步训练D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同步训练D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同步训练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下图中从涿郡到余杭的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开通于( )A . 战国B . 隋朝C . 元朝D . 明朝2. (2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 )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乘龙舟游江都 开通一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A . B . C . D . 3. (2分)下列关于隋朝时期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大运河的中心B . 隋朝在此修建了许多大仓库C . 商业盛极一时D . 杨坚在此定都4. (2分)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A . 秦隋宋B . 秦隋元C . 秦元明D . 隋元明5. (2分)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继西晋之后,结束中国历史上两百多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 . 杨坚B . 李世民C . 赵匡胤D . 忽必烈6. (2分)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 . 581年B . 589年C . 605年D . 618年7. (2分)下图中的人物在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南北,他是( )A . 唐太宗李世民B . 唐高祖李渊C . 隋文帝杨坚D . 隋炀帝杨广8. (2分)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繁荣而短暂B . 实现了一统C . 统治者残暴D . 大运河开通9. (2分)“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赞颂( )A . 郑国渠B . 白渠C . 都江堰D . 隋朝大运河10. (2分)关于隋朝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B . 国力强盛,“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C . 开凿了大运河D . 因存在时间很短,对后世没有多大影响11. (2分)工程和建筑都是文明的载体。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部分工程和建筑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李冰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B .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促进了交流C . 明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雄伟壮丽D . 故宫是清朝开始修建的世界现在最大的宫殿建筑群12. (2分)下面最能概括隋朝特点的是( )A . 经济繁荣B . 短暂而繁荣C . 二世而亡D . 节俭盛行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7分)13. (3分)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史实推论正确与否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采取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大融合。_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评价隋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他认为隋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_“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鉴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_14. (1分)台湾在隋唐时期的名称_。 15. (2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_(写古称);南至_(写古称),全长两千多公里。16. (5分)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唐的繁荣是在隋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长江南北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唐朝受惠于这条运河很多唐承隋科举制并有所变革,使大批出身庶族的才俊之士得以进入仕途,为唐代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时代精神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频繁交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吸收、改造、创新,成为唐文化中色彩绚烂的成分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体现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唐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题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的意思,请在题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题后涂“C”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_唐朝的繁荣完全受惠于隋朝所开创的良好基础_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的代表_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_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_ 17. (6分)连线题朝代开国君主隋朝_A李渊唐朝_B杨坚北宋_C耶律阿保机辽_D赵匡胤西夏_E赵构南宋_F元昊三、 问答题 (共3题;共15分)18. (5分)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材料三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9. (5分)列举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王朝?20. (5分)如图,在隋朝运河图中填注:(11分)(1)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为 , 北至B为 , 南至C为。(2)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其中为水,为江。(3)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5)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四、 材料解析题 (共2题;共38分)21. (20分)隋、唐、宋三个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诗人皮日休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饱腹而身毙。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按用重法邪?节选自贞观政要原文大意是:作为一个君王,一定要使百姓能够生存。如果君王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享乐的目的,就好像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吃到肚子里,虽然肚子饱了,人却已经死亡。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吃穿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材料三: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中“此河”的中心在哪里?请你写出“此河”开凿后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回答,材料二中的君主为了“存百姓”,他准备从哪些方面做起?(至少两方面)(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什么变化?(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哪些因素会影响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22. (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 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能在较短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泥?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他们的聪 明才智,大运河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看出大运河以_为中心,北达_ ,南至_,除此外,你还能从图中得到关于大运河的什么信息?(2)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作用?(3)读材料二,回答古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对此你有何感想?(4)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二、 填空题 (共5题;共17分)13-1、14-1、15-1、16-1、17-1、三、 问答题 (共3题;共15分)18-1、19-1、20-1、四、 材料解析题 (共2题;共38分)21-1、21-2、21-3、21-4、22-1、22-2、22-3、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