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模拟)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0808026 上传时间:2020-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模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这段话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十五载斗转星移,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务林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下,抽丝剥茧,埋头苦干,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他们植绿荒原、久久为功,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书写了这段绿色传奇。A抽丝剥茧B埋头苦干C持之以恒D书写2 .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龟裂(jn)翌日(y)俯瞰(kn)悄怆幽邃(qio)B冗杂(rng)寒噤(jn)拾级(sh)风雪载途(zi)C雾霭(i)劲旅(jn)穹顶(qing)草长莺飞(zhng)D两栖(q)腈纶(qng)沟壑(h)怒不可遏()3 .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东边”“勇敢”“格外”“研究”这几个词词性各不相同。B短语“历史悠久”“江水起伏”“庭院深深”与“房价大涨”的结构相同。C“三年来,扬泰机场送行的情景时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情景出现在眼前”。D“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这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4 . 下面对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首联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表现了诗人的压抑心情。B颔联写了诗人对老朋友的悼念和回到故乡恍如隔世的感觉。C颈联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后人引用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D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二、字词书写5 . 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并将其上联用楷书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三、现代文阅读(二)阅读奇妙的警戒点,完成第下列各题。奇妙的警戒点一位军医,因治疗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在治疗间隙,他倒头呼呼大睡起来。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了一批伤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可是,不管人们用手推他,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难以让他醒来。最后,还是他的助手想出一招,在军医耳边轻轻地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他毫不迟疑地一骨碌爬了起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期间,整个大脑皮层都处于抑制状态,但其中也有某个不受抑制并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这个部位被称作“警戒点”。警戒点的神经细胞没有被抑制,对外界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警觉能力。通过警戒点,睡着的人可以和外界保持联系。警戒点有两种形式。上面的例子,军医大脑的警戒点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被唤醒的,自己本身并没有自动从睡梦中醒来,这种警戒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形成被动警戒点的事情出现一般是不定时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只知道这件事将来有可能要发生,所以只有等到它发生的时候,才会醒来。此外还有主动性的警戒点,即不需外界的任何刺激或提醒,可以自动地从睡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这种警戒点在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的警戒状态。一般形成主动警戒点的事情是人们提前知道将来一定会发生的,而且知道什么时间将要发生,潜意识里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在大脑中事先就预留了一块没有被抑制的区域,所以人们可以主动醒来。大脑的警戒点是人类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在古代,人们经常受到野兽的威胁,即使睡觉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久而久之,人的大脑中便保持了一个奇妙的警戒点,这个警戒点甚至在人酣睡时也是清醒的,所以有的人形象地称之为“值勤哨”。警戒点最初只是让人类在睡眠中可以自我保护,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警戒点除了它最初的作用外,还可提醒人们注意到重要的事情,完成必要的任务。因此,人类的警戒点的作用就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当人们需要完成关键的工作时,警戒点的钟声就会响起。6 .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讲述一个军医的故事?7 . 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现象分别属于哪种形式的“警戒点”,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材料一)在环境嘈杂、机器轰鸣的工厂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有的工人甚至能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酣然入睡。奇怪的是,环境的嘈杂并不能吵醒他,而一旦机器声停止,环境安静下来,工人却可能马上醒来。答:_(材料二)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平日里我们可能六点钟起床,某日我们可能需要在凌晨四点钟起床去搭乘火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却很少因为睡过了头而延误火车。即使我们不用闹钟也能按时醒来,甚至提前醒来。答:_(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如花李存刚她73岁,满头银发,双耳失聪。她戴助听器,耳塞从脸颊旁垂下来,往胸前的衣兜里挂着,活像时髦青年们挂着的耳机。她是我的一个患者。右桡骨远端骨折,肋骨骨折,右跟骨骨折。这是她来住院的原因。卧床最少四十天,我对她说。她扬了扬头,长长地“啊”了一声,随即笑呵呵地说:“好的好的,听医生的。”可不到两周,她便开始下床活动了。我告诉她,才半个月,骨头还没长好,需要休息。她忽然做了个立正姿势,随即猛地跨出几个大步,说,你看,没事,好了。更多的时候,是她的老伴扶着她的肩,慢慢悠悠地走。她满头的银发蓬松却不失整齐,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光泽。这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起码十岁。她年轻时是名射击运动员。她的耳朵就是在一次训练时被突然发生的意外震聋的。那时她长期驻扎在陕西宝鸡,有比赛时便飞到比赛地,比赛完了又飞回去。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成家。他在青海,是个军人。后来他们成了家,却只能两年才见上一次。因为他要两年才有一个月的探亲假。那时候,他们的家真正是形同虚设。两年的时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也有许多事情等着发生。但在他们之间,只发生了一件事:等待等两年,他休假;然后又是两年漫长的等待。如此反复。那时候,日子对于他们便是反复地等。后来她退了役,在家乡四川找了份工作。很快,他也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却依然没能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青海。他们之间的日子依然是反复地等,等,等。一直等到他们都老了,退休了,他们才真正走到一起,他们的家才名副其实起来。这时,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已成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他们的家里,也就只剩下他们俩守着了。没事的时候,她便坐上他开的电动三轮车,去市区周边的景区走走看看。她的伤便是在最近一次出行中造成的。她说,当时车子行驶在一个弯道上。他们正说着话,迎面飞速地开来一辆大卡车,等他发现、急忙扭动车把手时,车子来了个高难度的原地转身,猛一下侧翻在地说着,她呵呵地笑,指着身边的他说:看来是真的老了;年轻的时候,肯定不会出这事的,那时他可生龙活虎呢。他坐在那里,微笑着接过她的话茬:“咋个不老呢,都七八十岁了,你以为十七八啊。”他也受了伤,脸上、手上、背上,到处是清晰可见的伤痕。他81岁,头发早已全白了,额头也已爬满了皱纹。他总是乐呵呵的,脸上的笑容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因此他的额头总是显出几道深深的沟壑。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他搀扶着她,慢慢悠悠地在走廊上走着。一边走,他一边将嘴凑近她的耳朵,高声说话,引得近旁的人一个个不住地回头。有笑意同时在他们脸上漾起。这时候,她蓬松而整齐的头发便不断地泛起微微的波浪,远远看去,俨然就是一朵开得正艳的花。(选自病区杂记)8 . 请说明作者在对老夫妇的神态描写方面,为什么一再突出其笑容。9 . 第(11)段中画横线句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10 . 请从描写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1)她忽然做了个立正姿势,随即猛地跨出几个大步,说,你看,没事,好了。(描写角度)(_)(2)他们之间的日子依然是反复地等,等,等。(修辞方法)(_)11 .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如花”为题目的理由。四、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乙)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董)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允固辞不受。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陈寿三国志蜀书九注:领:兼任较低官职。上疏: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奏章。让:推荐。翼赞:辅助。黄皓:三国时期蜀汉臭名昭著的宦官。匡:纠正。12 . 解释加点的词语。(1)悉以咨之悉:(2)不敢为非为:13 . 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允固辞不受。14 . (甲)(乙)两文各自突出了董允怎样的性格特点?15 . (甲)(乙)两文所表现的董允印证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哪条建议?五、句子默写16 . 古诗文默写。(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韩愈在马说中,用“_,_”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3)诗歌创作中通常借比喻来表达思想感情。李白在送友人中运用比喻通过“_,_”来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自喻,通过“_,_”来表达自己孤傲坚贞的品质。六、名著阅读17 .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的作品。金色花的作者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作家、诗人。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了很多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段,表达了自己的爱憎,请选择下面任意一项,根据相关内容谈谈鲁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态度。A五猖会B二十四孝图C无常七、作文18 .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少于600字。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线索明朗,感情真挚。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二、字词书写1、三、现代文阅读1、2、四、对比阅读1、五、句子默写1、六、名著阅读1、七、作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