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和《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两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078325 上传时间:2019-10-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和《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滕王阁序》和《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滕王阁序》和《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和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两篇)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教学过程: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作者因何而“兴”? 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方法提示: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 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 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 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 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 提问: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 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干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 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 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 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 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