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547535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意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意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意语文,诗意人生浅谈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语文是什么?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这些都说明了: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语文教学应是洋溢生机、迸发激情、充满诗意的情感舞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状态。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天然的”、本真的生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以致忘却了原本应该的人与自然的 “同在”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盘剥和利用,使人离开了自然的 “家”,变成了漂泊的 “孤魂”,异化了人自身。所以,海德格尔呼唤人向大地回归,回归到与自然本真的同在关系,使人与大地、与自然融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是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栖居的本质就是诗意。人栖居在大地上,才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我们套用海德格尔脍炙人口的这句至理名言,把语文教育的理想概括为:让语文教育在诗意中栖居。一 关注生命个体,教学理念渗透诗意精神诗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对人、对生命的关注,这与语文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语文本身的特点就注定了它诗意的特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康德曾在他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 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会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古人曾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诗意语文高扬的也正是这面个性的大旗。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诗意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体,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它充满生命活力、闪耀生命光华。诗意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知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唤醒,而每一次唤醒,都会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诗意语文的挥洒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二 提升教师水平,教学之中体现诗意魅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包含有诗意的气质。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转而弥散成一种诗意的气质,一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种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提升教师水平,要作好“价值”的引领。诗意语文,其灵魂,就是“价值”,它寄寓着崇高,纯真,善良和美好。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只能是空壳!在语文的价值取向上,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之责。语文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语文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亲其师,则重其道”,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如果教师本身出现价值引领的错误,那语文教学无异于本末倒置。提升教师水平,要作好文化的传承。诗意的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气息,是一座精神的花园。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诗意语文,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魂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诗意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对语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们应生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爱、一种惊叹。当下语文课的浮躁、肤浅、庸俗,大多与缺乏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有关。诗意语文,必是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我们的课程改革,只有融入到这条博大精深、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才会有真正的生命活力。三 创设课堂艺术,课堂之上营造诗意氛围诗意语文应是富有艺术性的,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而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并引发良好的反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境,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语文教学也要讲究教学的韵律和节奏,要求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舒卷有致。当然,学生、教师、课堂,这三者并非是断然分离的,三者的适度融合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诗意。毕竟,这种诗意并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智慧的结晶。有人曾这样比方:所谓知识,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所谓智慧,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人要充满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而我们的语文不仅要把这种诗意弥漫到教学的课堂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我们要把这种诗意的精神融进我们的生活里,别忘了,世事洞明皆语文:语文就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就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就是草尖上那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就是空中鸟儿那最美的飞翔。人的诗意栖居,正是这种天性的自然流泻。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现实主义,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那么,诗意就是一种精神的追寻;如果说,栖居意味着采菊东篱下,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如果说,栖居意味着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入世,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出世的胸襟;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理性,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激情的投入;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对生命的执着,那么,诗意就是一种超脱之后的自在和圆融没有栖居,何来人生?没有诗意,何来真正的人生?诗意语文,会以最美的姿势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