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489331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1 . 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2 . 第2段画“”句子运用了_的说明方法。3 . 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_4 . 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C太阳光的奥秘D大自然我能阅读短文,完成下列各题。河马是世界上稀有的动物之一。河马的鼻孔、眼睛和耳朵全生在脸的上部,几乎成了一个平面,因而当它把身体潜入水中的时候,眼、鼻、耳还能露在水面上。它的一对大门牙,不是向上长,而是向前方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它的嘴比一般动物都大,当它张开大嘴时,一个人如果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它的嘴呢。有人曾经亲眼看到河马把一条小船咬成两段。五六厘米粗的芦苇秆子,它咬起来,就好像人们吃韭菜那样容易。河马不但嘴大,胃口也大。据说它的胃能容纳100千克左右的食物。在动物园里,因为不光是喂草,以喂大麦、燕麦、小麦、胡萝卜等精料,所以每天的食量可以减少到30千克左右。在它的故乡非洲,河马几乎日夜泡在水里,吃芦苇、水草过活。5 . 河马的身体构造有什么特点?_6 . 写出这篇文章的过渡句。_7 . 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_阅读直通车。植物知道些什么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向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我几乎有些微微的忐忑了。难道说,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杀我的准备?别说我杞人忧天,要知道,按照丹尼尔的说法,尽管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植物们虽有“视觉”,却太容易被人类蒙蔽。“揠苗助长”早就过时了,最新“人工调节植物生长”的手段是,在夜里闪几下红光效果几乎等同于白天好几个小时的日照。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生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番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过去。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枝条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息。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如,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下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对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但这爱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记得书里的另一件事:捕蝇草闭合的前提是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所以它必须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短暂的记忆只能持续约20秒,然后它便忘记了。这仍然让我觉得,自己所属的物种,确实要高级一些。8 . 知音乐园。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获益(_)窃取(_) 攻击(_)传递(_)险情(_)猛料(_)孕育(_) 恶劣(_) 爱怜(_)触碰(_)9 . 孪生兄弟。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迅速(_)得意(_)坚定(_)短暂(_)10 . 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找出这句话的一对反义词:(_)(_)。请试着写出一组反义词:(_)(_)。11 . 成语擂台。(_)来(_)受(_)(_)城下五马(_)(_)(_)人(_)天揠苗(_)(_)(_)(_)而作(_)(_)而息(_)(_)不移12 . 请用“_”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拟人句。13 .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_14 . “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杀我的准备?”把这句话改写成“被”字句。_15 . 文章大搜索。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书,是_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_的著作。植物能“_”“_”和“_”,懂“_”,甚至拥有_。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_、_,甚至_。课外阅读。山雨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16 . 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量词。一(_)歌谣一(_)岩石一(_)树叶一(_)音符17 . 读选文第5自然段,理解填空。作者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_”,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_”,将此时的雨声联想成“_”,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雨的_美。18 . 选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_19 . 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20 . 默写一首描写雨景的古诗。_阅读短文。选段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选段二: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21 . 以上两个选段出自_写的_。22 . 请将选段一中司马迁的名言补充完整,填在横线处。23 . 下列对“死得其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死得比鸿毛还轻。B死得比泰山还重。C死后得到了所有的东西。24 . 关于本文的写作方法,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叙文,文中多次引用名人名言,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B这是篇演讲稿,也是篇说明文。文中使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不同的人死的价值是不同的。C这是篇演讲稿,也是篇议论文。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作比较等方法逐层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表达更有说服力。25 . 历史上,死得“比泰山还重” 的人有焦裕禄、_等;“死得比鸿毛还轻”的人有_、 _等。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