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A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467789 上传时间:2020-04-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师严厉地批评了废寝忘食打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的小华。B期末考试越来越近了,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破釜沉舟,迎接考试。C烈士们的事迹令我们肃然起敬。D春天到了,公园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 . 与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季节相同的句子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 .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中。(只填序号)A拟人句B反问句C比喻句D疑问句 E.排比句1.丰收的果园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就像一串串珍珠。 ( )2.在春风的召唤下,蚕豆和麦苗伸直了腰。( )3.夏天是炎热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迷人的,是我们喜爱的季节。( )4.是谁在这里种了这么美丽的花呢?( )5.难道他不是一个好人吗?( )4 . 给加划线字选择正确的音节,用“”表示。1都督 d( ) du( )2首都 d( ) du( )3都是 d( ) du( )5 . 官渡之战中双方的主要指挥者是( )A袁术B袁绍C曹操D刘备。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猎豹奔跑的最大速度可达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左右。B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C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D月迹的作者是贾平凹。7 . 下列词语中有一个组是错误的( )。A凉爽烦噪B冲刷寂静C炖肉烧烤D缩着假寐8 . 下列成语中,“比喻事情还未进行就对结果乱加猜测”的成语是是( )。A未风先雨B栉风沐雨C见风是雨D凄风苦雨9 . 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指导!”A献丑B见笑C笑纳D光临10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A春夜景色B夏夜景色C秋夜景色D冬夜景色二、现代文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国的筷子古人称筷子为“箸(zh)”,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如明人陆荣椒周杂记载,吴中民间行船时忌说“住”,因箸同“住”音(“住”,慢),所以要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用筷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早在商代,纣王已在使用象牙箸。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到了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分清了。制箸的材料,通常采用竹、木。如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等。此外还有采用铜、玉、骨、银等材料的,如北京的雕琢玉筷,广州的象牙筷筷子挺直,宁折不屈。唐玄宗特赐给宰相宋碌一双金筷,以表彰他的秉性耿直如筷。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一诗写道:“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用筷子夹取食物的情景,也赞颂了像筷子一样默默奉献的人。11 .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多选题)A作比较B举例子C打比方D列数字12 .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第段中的“通常”一词去掉后表达效果不变。(_)(2)古代的筷子和现在的筷子形状是一样的。(_)(3)安徽出土的铜筷属东周时期,云南出土的铜筷属春秋晚期。(_)13 . 有几位同学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了这篇短文,他们分别应重点关注(精读)哪个自然段的内容?请将自然段序号写在横线上。(1)李玉同学想研究筷子形状的变迁,他应该精读第_自然段。(2)张诚同学想找一首与筷子有关的古诗词,他应该精读第_自然段。(3)刘响同学想弄清“筷子”名称的由来,他应该精读第_自然段。阅读理解母爱无言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带来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14 . 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涨_ ( ) _ ( ) 省_ ( ) _ ( )15 . 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1)出门在外或者离开家乡在他乡生活的人。( )(2)衣服破烂不堪。( )(3)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16 . 本文讲了哪两故事?你能概括出来吗?(1)_(2)_17 . 儿子珍藏腰带实际上珍藏的是_18 . 那位经常报怨母亲的人听了这两个故事,为何“泪眼朦胧,半晌无语”?_三、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注释)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19 . “精卫”鸟的外形是:_(用原回答)20 . “精卫填海”的原因是_21 . “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其他别名,说说它们的意思。誓鸟:冤禽:志鸟:22 . “精卫”能填平东海吗?结合生活中实际情况,说说你的理解和认识。_四、书面表达23 . 习作训练。世界上的爱有千万种,但最深沉、最伟大、最无私的就是父母之爱。我们在父母之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收获感动,懂得道理请你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400字左右.第 8 页 共 8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二、现代文阅读1、2、三、文言文阅读1、四、书面表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