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10395842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 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 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的 程度 第二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第三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 科学理论之一 也称人群关系论 1933 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 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 T 组理论 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 动理论 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 协调理论 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 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 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 其主要表现在认知 情 感和行为三个方面 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 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 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 好感与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 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 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 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分离的 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但其终极 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 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 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 着重研究人与人在 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广义上的社会关系 指人们在历史的共同活动中所结 成的相互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著作中 表达这一思想的 主要有 人们的一切关系 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 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 社会关系是人 与人一切关系的科学抽象 二是狭义上的社会关系 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 即社会生产关系 12 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13 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层次 一 生产关系 二 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例如经济关系 政治关系 法律关系 道德关系 宗教关系以 及公共关系等 三 心理关系 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受主体心理特点调节的由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成分所组成的人际关系 14 人们直接的心理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心理冲突 另一个是心理相容 15 交往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化和实质化 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前提 交往 的状态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成正比的 16 人际关系是以天命观 家族主义和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为基础 人际关系的基 本模式是人缘 人情和人伦 瞿学伟 1992 17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 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 良 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 情感探索 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阶段 二 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注意阶段 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 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 即零接触状态 逐渐实现选择性注 意 第二 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 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 此 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 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 心理 卷入程度不断扩大 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8 人际关系的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 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 根据这种冲突和内耗的 性质和程度 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冷漠 疏远和终止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 指交往的一方吧交往视为一种负担 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 并伴随交往活 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 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 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 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 交往双方冷漠 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 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19 许多研究表明 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诸多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母婴关系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婴儿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 20 儿童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 21 成人感 的出现 使少年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实质的变化 第一 获得威望和尊重的需要 这是少年学习的和接受教育的基础 也是他们 成人感 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第二 强烈的独立和自主需要 第三 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友谊的需要 22 到了青年期 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 自主性 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 理论与方法 1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本世纪 20 年代 2 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模式 于 1951 年对正式群体中各个成 员的沟通网络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沟通网络模式 圆形传递 轮式 传递 链式传递 Y 式传递 3 戴维斯对非正式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 分为四类 单线型 集中型 偶然型 流言型 4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 纽科姆认为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 三种形态 相互正关系 双方相互肯定 对对方持积极态度 相互负关系 双方相互否定 对对方持消极态度 混合关系 双方既有时相互肯定 也有时相互否定 其态度也同样 构成一种混合关系 视情景而定 5 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做了有名的一系列实验组成 的霍桑实验 现已成为人际关系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照明实验 福利 实验 群体实验 态度调查 6 人际交往理论 1 符号相互作用论 象征性交往理论 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 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是这个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家和奠基人 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 成 思想 自我和社会 一书 该书对符号相互作用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 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 估计 2 场合交往论 建立在康波和斯尼格等学者的有关研究基础上 场合交往论强调特定的 情景 特定的场合 特定的人 并由此推演出特定情况下 对情况的解说 场合交往论强 调在交往中应重视情景场合 3 自我呈现论 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是在戈夫曼以及 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4 社会交换论 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强化原则 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一般来说 社会交往理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 关的 他与 1961 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 价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 分配上的公平 原则 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心 理体验 5 T 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心理学家勒温的研究工作分不开的 40 年代 勒温和他 的助手们对交往中接受敏感性训练的 T 组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T 组理论注意到了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动机和目的 并强调对这些潜意识的东西加以训练 以便提高其敏感性 7 人际特质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 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 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这三类需要如下 1 包容的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 交际 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 际关系的愿望 2 控制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产生的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利 权威 超越 影响 控制 支配 领导他人等 3 感情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 人际激励理论 1 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E R G 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 戴维 麦克利兰 认为在人 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 人还有权力需要 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种 2 归因理论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其 1958 年出版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 中首先提出 了归因理论 3 期望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1964 年在 工作与激励 一书中提出来的 4 公平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 1965 年提出来的 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 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 9 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 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 群体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层次理论 是彼得罗夫斯基首先提出 来的 他认为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层 1 第一层 表层 主要表现为个人在人际关系 中情绪上的好感与反感 群体的相容与动作的协调 接触的难易 趣味是否相投 受暗示 的大小等群体心理现象 2 第二层 中层 是以集体活动的内容及其价值取向为中介的 人际关系总和 3 第三层 内层 是形成人与人之间依恋关系的总和 10 人际关系的中介理论 是对人际关系层次理论的发展和改造 它同样和彼得罗夫斯基的 研究工作紧密联系 是他运用活动原则研究人际关系现象的产物 把活动看作是人际关系 的工具 并用一些巧妙地实验解决了基本理论的难解之谜 彼得罗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人际关系可以看作是以群体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的内容 目的和任务为中介 群体中各个 成员每时每刻都在参加活动 通过具体活动对象实现自己的目的时改变自己 完善自己的 结构和内部关系 2 群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部分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群体中人际 关系的发展规律 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说明具有高级发展水平的集体 4 集体的社会心理规 律与具有低级发展水平的群体相比不仅有量的区别 而且有质的差别 11 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一 社会测量法 又称社交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 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二 参照测量法 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 三 贝尔斯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斯 1950 年创立了一种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 他根据 相互作用过程分析 提出了社会行为分类理论 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 1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态度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 并非指行为本身 态度 具有对象性 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2 态度的组成部分 认知成分 基础 情感成分 核心成分 和行为成分 3 根据态度的组成成分 我们可以对态度进行分类 一 按认知评价划分态度 可以把态度分为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 二 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 可以把态度分为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三 按行为倾向划分态度 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4 态度的功能 一 顺应功能 社会态度能促使个体把活动指向有助于达到自己目的的事物上去 以保持 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二 认识功能 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出必要的信念 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 意识状态 正确的定向行为 三 防御功能 态度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 能促进个体心理冲突的解决 增加对挫折的 忍耐力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 调节功能 态度能够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 调节着自己的行为 同样也调节了人际关系 调节了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5 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 人际影响 二 个性心理特征 三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6 认知失调 不协调 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认知不协调 即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互矛盾 相互排斥 这两个认知之间的关 系就是失调关系 这个理论认为 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度受下列因素影响 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 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 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人之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与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 7 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 登门造访 团体规定论 全面宣传法 沟通信息法 8 对比效应 把沟通者的观点评定得比实际情况更为极端 9 同化效应 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把它评比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 的态度 10 承诺 是指一个人所联系的或卷入的程度 或者以任何理由放弃一种态度 一种行为的 困难程度 这些情况下 就作了对态度的承诺 公开讲述 采取行动 登门槛技术 指出了一个增 加服从的方法 通过参照群体来承诺 11 沟通对象的个性因素 可说服性 智力 自尊 自尊弱的人们比较关心他们个人的不足 对待自己比较容易抱否定态度 不大相信自己 所以 一般来说 他们比自尊强的人更容 易被说服 个性和社会情景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 如果一个认知紧随着另一个认知 或适合于另一个认知 即从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一个认 知 这两个认知就是协调的 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 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 这两个认 知的关系就叫做 失调 2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有好几个因素 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3 减少失调的方法有三种 改变认知 增加认知 改变重要性 4 失调研究的经典实验是由菲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5 诱导服从的一些前提因素 自愿选择 产生诱导服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自愿选择从事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的 知觉 由于强迫有一种强烈的说明行为理由的性质 因此它会消除减少失调的需要 态度 很少得到改变 承诺 承诺的程度越大 引起的失调程度也就越大 责任感 把改变态度作为减少失调的一种机制 其关键还在于个人是否对先前决定有着 责任感 只要这个人感到不能改变对行动结果的责任 失调就会促使态度改变 预期的消极后果 只有当与本人态度相反的行为产生了预期的不希望的或消极结果时 这种行为才会引起失调 6 努力理由研究 付出很大代价所达到的目标与只是作出很小努力就达到的目标相比 我 们常常对前者的评价更高 我们必须付出大量劳动所获得的目标可能是很重要的 因为他 们重要 所以对他们评价很高 这就是 我们之所以对我们付出过代价 作出大量努力而 达到的目标评价更高 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和代价 而不是目标的重要性 这就是 我们的 努力是个关键变量 7 不足阻碍研究 如果我们想做一件事而没有做成所发生的情况 这种情况称为不足阻碍 因为它是在没有充足理由情况下 阻止某个人的行动从而引起了失调的 8 决策后失调研究 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这就是 决策者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 间评价的差距 这就是说 决策之后 选中的项目被看到更有吸引力 而没有选择的项目 便看得更缺乏吸引力 9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心理治疗 1 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家帮助个体克服范围广泛的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 2 认 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做的研究认为 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 个体会觉得 这些活动越有价值 3 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4 设计一些治疗程序 使 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 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5 为使认知失调的努力理由效应 发生 不一定要实际上作出努力 仅仅预期要作出努力就足够了 6 努力理由效应不仅限 于使我们对特定目标或结果有更高的评价 在一些场合 它还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 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 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 已有的态度会得 到改变 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应当树立的正确的态度得到内化 1 循循善诱 耐心说服 方法更为有效 2 当完成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是较小或较弱时 个体往 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 3 然而当诱因过大 或得到过分的奖励 这种诱因便成为行为的过 分的充分理由 从而产生较小的认知失调 4 如果很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获得一本新书 或 做好一次作业或获得一个玩具的奖励 这种增加的诱导物成为行为的一种充分理由 会使 他们把行为归因于外在的奖励 从而削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不利于对原有消极的学习 态度的改变 消费行为 1 认知失调理论指出 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 果 2 以提供优惠券或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 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3 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进行选择 会产生购买后失调 即选中的 商品的缺点和未选中商品的优点 同选中商品的优点与未选中商品的缺点之间产生失调 失调的结果是顾客会以各种方式恢复协调 决策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 所谓印象是指在人们的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 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所谓人际印象形成也就是指 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 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 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 它们是认知的对象 即行动者 认知的主体 即知觉 者 以及交往的情景 行动者是被形成印象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 行动者的非言语线索 谈吐 举止方式 表 现出来的兴趣 爱好 态度 反映着个性特征的行为等等 都为知觉者提供了形成印象的 一定信息 行动者的行为也是影响总体印象形成的因素 交往行为发生的前后关系也会影响到形成的印象 交往情景中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印象形成中线索的选择 3 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致性 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 形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而在知觉 客观物体时却不是这样的 评估性 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 最有影响力的方面 因为评估会影响对有关知觉 对象的其他判断 印象形成是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 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是一个评价 综合 概括的过程 因此总带有一定的评估性 4 阿希首先发现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某些特质起着中心作用 另一些特质只起着边缘作用 前者称为中心特质 后者称为边缘特质 5 隐含的个性理论 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 哪些特质互相没 有关系的假设 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 6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过程 与其他人交往的新经验也在已形成的印象上增加了很多信息 知觉者会加工这些信息 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7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8 平均模式 1 安德森在实验的基础上 认为累加模式说明印象形成尚不够准确 提出了 平均模式 2 该模式认为 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 印象的 在平均模式中 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 坏一些 3 所增加的新特质是稍为积极的话 综合进已是强烈积极的印象 会减少印象的 积极程度 而所增加的新特质是稍为消极的话 综合进已是强烈消极的印象 则会减少印 象的消极程度 安德森所做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平均模式 9 加权平均模式 1 安德森对自己的平均模式作了进一步研究和修改 于 1981 年提出了 加权平均模式 2 按照这个模式 知觉者在形成印象时 平均了单个特质的评估值 但是 他们给予某些特质更多的权重 而给予另一些特质较少的权重 10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一 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1 优先效应 也称首因效应 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 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 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首先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的是阿希 2 新近效应 也称近因效应 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 响 二 晕轮效应 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 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 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 这就叫作晕轮效应 也即光环效应 三 定型 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定型产生的原因 1 一个原因是来自我们与某个群体成员交往的亲身体验 2 另一个 原因是来自于对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所作的有偏见的归因 3 第三个原因来自于维护和扩 大我们的自尊 4 定型也可以产生于社会知觉的自然结果 四 印象形成的结果 自我实现预言 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 望来行动 首先研究者是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 11 印象管理 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2 印象管理的理论 一 符号相互作用论 库利和米德提出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 人从出生到成人 通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由语言 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之后 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 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渐渐学会了 采用他人的角色 来观察问题 并看待自己就像其他 人看待自己一样 二 自我表现论 印象管理也是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论的核心 戈夫曼把社 会交往看成是类似于舞台表演 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 脚本 来行动 一个 脚本 是 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 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戈夫曼认为 在人际交往 中 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社会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并确保从他人那里获得使彼此 都感到愉快和维护自我的评价 三 情景认同论 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 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 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 都存在着一种社会形式 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 恰当的认同 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 己最恰当的嘴满意的情景认同 13 自我表现 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 以达到印象管理目 的的技术 14 自我表现的具体目的 1 个体希望在他人心目中树立一个特定的形象 2 个体想要建 立和维护与他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理想的自我 的一种公开的形象 15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情景因素 参照群体的认同 其他人的影响 16 成功的自我表现的障碍 一个人建立情景认同的成功或失败还要取决于其他人相互配合 的反应 1 利益的冲突 对成功的自我表现的一个障碍时人际交往中参与者彼此的目标相冲突 2 不恰当的认同观念 对成功的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障碍产生于一个人所认为的认同与交 往情景的认同要求不相符合 3 不仅取决于对交往情景性质的认识 还要取决于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对象的反应 17 印象管理的作用 首先 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其次 印象管理有助于 维护我们的真面目 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 心理特点和个性 第六章 人际知觉 1 人类的非语言沟通 一 脸部表情 确实经常反映我们内在的情绪 二 目光接触 人的心理特征的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的 高水平的目光接触 往往被认为是人们彼此之间喜欢或怀有积极的情感 这一规则也有例外 三 身体语言 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 位置和动作中 来自于它们 的非言语线索 称为身体语言 四 非言语线索的意义 人们总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非言语线 索在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2 对人的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指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 过程 一 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不变原则 即如果一个特定的原因和一个特定的结果在许多不 同的情景下都相互联系在一起 如果在那个原因不存在的情况下 结果也没有产生 我们就会把这个结果归因于这个原因 这就叫作不变原则 用这种方法 我们可以 找到关键原因 二 相应推论理论 1 相应推论指的是 推论出的行动者的内在心理倾向性同这个人的 外在行为相符合相一致的程度 2 行为和心理有时并不一致 3 在许多场合下 我们还是能成功地归因的 主要依赖于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性 社会希望性和非共同效果这两个概念可综合为一个一般的归因原则 称为 折扣原 则 三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 第一个维度称为实体的特异性 是指某个人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同反 应的程度 第二个维度是一致性反应 是指其他人对这个实体都这样反应的程度 即反应是否 是一个一致性的反应 第三个维度是一贯性 是指个体对于这种刺激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场合下以同样方式 反应的程度 在凯利的归因模型中 提出了协变原则 因此他的模型叫作归隐的三维学说 也称 立方论 凯利的模型认为 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 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 我们更可 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内在原因 相反 在实体的特异性 一致性 一贯性都高的 情况下 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外在原因 而在一致性高 实体的特异性 低 一贯性低的情况下 我们往往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偶然的环境或情景因素 四 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 归因类别中 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 只有当内在 外在的归因以及稳定 不稳定的归因作出之后 关于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才能最后作 出 所知觉的成就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表 控 制 源 内在的 外在的 稳 稳定的 能力 任务难度 定 性 不稳定的 努力 运 气 五 控制源理论 控制原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 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 论 因此 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 也是一个个性理论 罗特认为 某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 这些人被称为 内控者 某些人认为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 而是由运气 机遇 以及其他人等 等这些外在因素所控制的 这些人被称为 外控者 3 对人的归因偏见 一 行为中心偏见 行为吞没场 一个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 这种社会规范是 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是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 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 而行动发生时的情景成了背景 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 变得更为突出 二 显著性偏见 一个刺激 一个事件或关于另一个人的信息 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 这 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案 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 三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 人们往往忽视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 即对一致性反应 信息利用不足 当某个人作出了一种反应时 人们在对此作归因的过程中 不大注意其他 人如何反应 产生的原因 一是基础概率信息的抽象性 二是人们认为直接信息要比抽象 信息更可信 四 了解人们在他人行动的归因中所产生的偏见 有益于纠正这类偏见 就显著性偏见讲 我们除了要注意经常出现的事物 现象 议论以及行动 也要对不常见的事物 现象等予 以关注 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告诫我们 考察一个人的行为时要放在特定的情景 下 并要结合大家的反应 多听取大家的意见 4 归因理论的应用 一 心理健康 归因训练的一个办法是引导个体改变对失败因果的知觉 把稳定的 内在 的原因改变到外在的 不稳定的原因 归因训练的另一个方法是引导个体把原因归于可控 的 不稳定的 内在的因素 如努力 二 绩效评价 一是归因理论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的评定 二是影响了他们对下属提供 的反馈 三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下属不良绩效原因的结论 四是影响了管理人员对纠正这 些不良绩效所采取的措施 五是在绩效评价中 由于归因而会出现偏见 所以 许多研究 表明了归因在员工绩效评价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归因的研究对于如何改进绩效评价 消 除评价中的偏见 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 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 自我知觉 是指人们常常做出很大的努力来理解自己 来弄懂自己的感情 情绪和内在 特质等等 2 情绪归因 詹姆士曾提出一个令人奇怪的情绪理论 他认为 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 情感的和认知的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再现了詹姆士的思想 依照他俩的观点 情绪有两个因素组成 1 生理上的激起 2 认识标签 他俩与詹姆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标签并不必然来自 于我们的行为 他俩的研究支持这个观点 一旦生理的激起产生后 人们会对自己的情绪作出归因 一 般来说 形成归因基础的认识标签常常和产生激起的事件相联系 我们对自己内在状态 包括痛苦 愤怒 害怕 甚至激起 的知觉都会受到外在线索的 影响 3 自我知觉中的偏见 一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 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 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 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 看问题 的角度也不同 感觉上突出的东西 也即显著的 可利用性高的信息会从观察者那里诱导出对因果作用 更突出的认识 二 自我服务偏见 产生的原因 一是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 二是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 4 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 的一种归因策略 其性质是 行动者在情境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通过引起人们注 意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从而使每个原因在行为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 有着社会焦虑 没有预料到成功或具有高度重要性任务的状况下 以及具有高度注意公 开形象的个体 往往更容易使用自我障碍策略 5 习得无助 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 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 象 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 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 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 为 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 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 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 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 不良结果的反应 第三个问题是情绪上的 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6 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 第一 可以引导 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 第二 改变认知目的指向性 第三 改变一个人的期望 使之从不 可控的期望 改变为可控的期望 第四 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 将对内部的 整 体的 稳定的归因改变对外部的 特殊的 不稳定的归因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 自我控制 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它是人所特有的 以自我意识的 发展为基础 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2 在日常学习 生活和工作中 常常是由于某个线索的诱发 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 心理 学家常把这种情况称为行为链 3 记录行为的方式 第一种形式包括记录消耗的能量数和工作量 简便 另一种形式是记 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 费力 第三种形式是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要的 时间 4 自我实现 是指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在教育和心理方面 这个概念被广泛用 来表示个人成长的理想结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 该词用来指代良好的 积极的人际交往 恰当 完美 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率先使用 自我实现 一词的是戈尔茨坦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采用自我实现来描述人类最高层次需要以及阐述他对自我实现者个 性特征所进行的研究 马思路提出自我实现概念的本意是 1 马斯洛用自我实现一词源于 他关于健康人格的专题研究 他用自我实现来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 2 在 他笔下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 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说 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就是自我实现 5 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一 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 二 建立新的行为链 三 当想改变某种不良行为习惯时 减少与诱发这种行为的因素联系 显得非常重要 当 想形成某个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时 则要增加与这些因素的联系 6 强化方式 所谓强化 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 积极的强化就是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 消极强化是指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 的刺激 如痛苦 批评和焦虑等 个体采取的防御措施 叫回避反应 厌恶形式的强化指的是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施予个体的刺激 而不是用积极的强 化或消极的回避 7 一种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 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第二 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 能否熟练运用 一般它必须是方便而且可以立即使用 的 第三 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 遵从有两种主要理论 一个是个性理论 另一个是群体压力理论 2 群体规范指的是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3 群体对个体施予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来自群体的信息性压力 就是提供有 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 如何把事情办好的信息 另一种是来自于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 4 个体的特点 总的结果 个体的能力 性别差异问题 文化差异 5 群体的特点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一致性 任务的特点 6 米尔格兰姆做的服从实验 7 对抗理论由布雷姆 1966 年提出 8 去个性化 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 丧失个 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9 模仿 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 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 动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模仿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10 时尚又称时髦 它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 并被大多数所仿效 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 文化态度 装饰 风度礼仪 生活行为方面 时尚现象的特点 包含的内容很广 表现的方式独特 变化的速度很快 受崇拜对象影 响 时尚的象征作用 时尚的层次高低错落 11 社会舆论实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 的一致意见 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问题的发生 引起议论 意见的归纳和综合 12 牢骚是舆论的一种情绪表现形式 牢骚同社会舆论不同 它带有更大的情绪色彩 大多 是一种不满情绪的发泄 人们的牢骚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现实针对性强 认识的片面性 宣泄性和煽动性大 13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 爱 好 习惯 传统和行为 14 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同样情景 相反的结果 则称为社会致弱作用或社会干扰作用 15 社会惰化 这种现象意味着群体活动中的个体作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况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 利他行为 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 自觉自愿的 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这个定义的要旨是 第一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第二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 自愿的行为 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作出的 第三 利他行为时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 励的行为 第四 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2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 旁观者效应 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 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 同的 由于他人在场 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当有许多人在场时 就造成了责任扩散 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 二 情景的模糊性 三 榜样人物的作用 四 求助者的特点 依赖性 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类似性 责任 3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助人者的心境 同情和内疚 责任和承诺 个性 赞 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的假设 4 威尔逊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著名学者 5 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6 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 就利他行为而言 回报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 他们的人 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例如知恩图报 善有善报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 人际吸引理论 强化理论 相互作用论 得失理论 相等理论 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情境因素 时空距离 距离 交往频率 结群 体验 个人特质因素 外表和容貌 才华和能力 个性品质 类似和互补 类似性 互补性 人们需求 个性 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 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3 自我暴露的意思是向别人讲心里话 坦率地表白自己 陈述自己 推销自己 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 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 所谓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 2 比较水平指的是 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 这种结果的值 受到了该个体所了解到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 3 选择继续交往 一个因素是满意 还有个体的选择比较水平 4 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一 社会两难情景 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 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 种情景 二 囚徒两难情景 5 影响合作的因素 回报 对他人动机的知觉 沟通 威胁 群体规模 个人倾向性 6 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指的是所能获得的公共利益中 每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报酬量 7 我们把在许多情境中一贯地表现出合作的个体称为合作者 同样 有的个体被称为竞争 者 社会交换情景中有四类行为型式 一类称为竞争者 其主要动机是为了取胜 第二类人称 为合作者 其主要动机是使社会交换情景中涉及到的所有人获得的奖励能达到最大 第三 类人称为个人主义者 这类人的主要动机是不仅使自己取胜而且主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达 到最大 第四类人称为平衡者 其主要动机是在特定社会交换情景中如何缩短所有人所得 奖励之间的差异 使之平衡 8 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个人内部的冲突 一类是人际冲突 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 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而人际 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扰或将要阻扰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 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9 冲突的形式 一 个人内部的冲突 勒温等人用两种反应倾向来对个人内部冲突进行分类 一种是驱使 个人接近目标的 另一种是驱使个人避免目标的 根据两种动机 可以大体上分成四种形 式的冲突 接近 接近型 回避 回避型 接近 回避型 双重接近 回避型 二 人际冲突 零 总和冲突 指的是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 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 来为零 完全是竞争性 非零 总和冲突 指的是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也就 是说 双方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不等于零 该冲突也称为混合 动机冲突 10 冲突的原因 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归因 报复 就是指人们对于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 的行为 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报复是人际冲突产生的主要的根源之一 信息沟 通不良 11 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凡是有利于人际关系 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凡是阻碍人际关系 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破坏性冲突 一 威胁的作用 1 多伊奇和克劳斯模拟了冲突情景 这种情景称为 卡车竞赛 有两种考察方法 一个方法是考察两位被试共同的偿付或共同的得益 在无威胁条件下的 得益最高 在双方威胁条件下得益最低 如果共同得益越好 说明双方使用狭路所用程序的时间花 费越少 冲突解决得越快 结果也表明 当双方都不使用威胁 冲突解决得最快 当双 方都使用威胁 冲突便解决得最慢 看看每一方的单独得益或损失 结果表明 在无威胁条件下 双方得益最高 其次是 单方威胁条件下 这对于 A 和 B 都一样 最差的得益是双方威胁条件下 因此 结果提 出 在冲突情景中 潜在的威胁越大 解决冲突就越困难 因为威胁和反威胁起到了扩大双方的冲突的作用 多伊奇称冲突的螺旋式上升 2 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 个性 挽回面子 冲突的强度 二 协商 协商是解决人际冲突的较佳方法 解决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法的因素是 1 最初的立场 就协商者角度来说 较佳的策略是开头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 要求 2 让步 许多协商开头双方都采取强硬的立场 但要使冲突得到解决 双方或至少一 方 必然要作出某种让步 对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小小的让步 不作 让步导致协商的破裂 而无条件合作也会受到双方的利用 3 通过代表解决冲突 边缘角色 4 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 第一步是首先要获得其他人或公众舆论的主持 第二步 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 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的思想史一方减少威慑力的行 动将会引起另一方采取同样的缓和步骤 目的是在冲突情景中减少潜在的威胁 使 得协商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 三 仲裁 一种特殊形式就是权威解决法 四 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第十三章 人际侵犯和暴力 1 侵犯行为是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侵犯是一种行为 而不是一种情绪 一种需要或一种动机 2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把侵犯行为区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仇视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3 侵犯的理论 一 把侵犯作为一种内在倾向 1 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是把人类侵犯性看成是本能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类 有两种基本的本能驱力生存本能或利比多和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一点是 侵犯 的发起只是存在于个体的内部 并不依赖外部事件 2 生物理论 是从生物的和基因的观点出发 寻求机体内部的侵犯行为的原因 而不是 在环境中或学习过程中寻找 其中一条研究线索是要寻找大脑中 侵犯性位置 3 社会生物学理论 二 把侵犯作为引发的驱力 理论代表是有名的挫折 侵犯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 挫折 导致了驱力的激起 其主要目标是伤害某人或某物 三 把侵犯作为一种对厌恶事件的反应 四 把侵犯作为一种社会学习行为 班杜拉 强化与模仿 4 影响侵犯的社会因素 一 挫折 多拉德 替代性侵犯的对象应该与原来引起挫折的对象有类似性 挫折 侵犯性理论描述了两种减少激发侵犯的方式 首先 挫折是可以转移的 即转 移侵犯性动机 第二 也可以允许个体侵犯 宣泄法就是用于这一方面的 宣泄法的意思 是用某些侵犯性行动来减少将来侵犯行为的激发 对挫折 侵犯理论的修正 首先 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和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 这个观点不全面 其次 所有的侵犯行为并不都来自于挫折 最后 挫折 侵犯这个假 设是不充分的 因为人们能够校正或压制对挫折所作出的反应 挫折确实是侵犯行为的一 个原因 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二 直接的挑衅 三 大众媒介的影响 1 关于大众媒介对侵犯和暴力影响的研究 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情节确实助长了 观察者的侵犯行为 约瑟夫森实验研究 长期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了大众媒介中的侵 犯和暴力情节对人们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关研究是儿童观看到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 暴力镜头的量 同数年以后显示出来的侵犯水平在统计上进行相关分析 大众媒介 对侵犯行为的消极影响确实存在 2 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影响的原因 首先 接触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 削弱 了观看者对于从事这种行为的抑制力 其次 接触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 为观 看者提供了攻击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新技术 再次 接触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 会以数种方式影响观看者的认知 最后 连续地接触大众媒介中的侵犯和暴力 会 减少对暴力及其后果的敏感性 四 侵犯诱因 它是与挫折来源以及总得侵犯行为相联系的刺激 五 激起 沙赫特有关情绪的研究 他认为 环境诱因决定了大部分激起的个体所表达 的情感形式 5 影响侵犯的个人因素 有关侵犯的个性理论 A 型人格 对他人仇视意向的知觉 6 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一 惩罚 即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后施予令人厌恶的刺激 是个体和社会用于控制侵犯行 为的最常见的手段 二 宣泄 宣泄法的假设认为 使得愤怒的个体能以各种合理地方式发泄他的愤怒情绪 有助于减少将来可能的侵犯行为 第一 使该个体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第二 该个体 不大可能从事随后的侵犯行为 三 认知的干预 由产生愤怒的来源作出的道歉对于防止对方的侵犯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四 非侵犯性榜样 五 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六 利用积极情感 七 为儿童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十四章 群体行为 1 群体是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相交往的个体所组成 他们有共同的目标 稳定的关 系 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赖的 并知觉到自己属于该系统的一部分 有如下特征 第一 共同的目标 第二 存在沟通 第三 一组规范性的期望 第四 群体成员之间有意识的认同 第五 稳定性 第十五章 领导行为 1 群体内聚力 指的是群体成员认为群体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程度和愿意留在群体内的 程度 2 群体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的特征 首先是该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对他具有吸引力和他喜 欢其他成员的程度 其次 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和他们相类似的程度 第三 群体 成员感到群体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相一致的程度 第四 群体为群体成员所提供的其他奖励 如尊重 经济报酬等 3 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群体的规模 群体内聚力 奖励制度 4 社会惰化现象 指的是群体中一些成员的懈怠和减少在完成相加任务上的努力 5 公平 是指成员所获奖金与其对群体所作贡献成相应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