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10382093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8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65.020.01B 20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代替DB37/T 600-2007和DB37/T 2159-2012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rong gluten wheat - - 发布 - -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 37/T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37/T 600-2007和DB37/T 2159-2012。本标准与DB37/T 600-2007和DB37/T 2159-201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更新了优质强筋小麦国家标准;完善了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完善了施肥技术;增加了冬前镇压措施;删除了冻害补救和化控防倒技术;修改了收获时期。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振文、李豪圣、石玉、翟胜男、贺明荣、刘建军、王开运、程敦公、曹新有、戴海英、刘爱峰、宋健民。7优质强筋小麦栽培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有关定义、生产技术以及收获、运输、贮藏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GB 15795 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GB/T 17320 小麦品种品质分类GB/T 35238 小麦条锈病防治技术规范LY/T 1234 森林土壤钾的测定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85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NY/T 612 小麦蚜虫测报调查规范NY/T 613 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NY/T 851 小麦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1121.7 土壤检测 第7部分: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NY/T 1121.14 土壤检测 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的测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达到GB/T 17320强筋小麦品质指标的品种。3.2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数。3.3高产水平产量水平在7500 kg/ha以上。3.4中产水平产量水平在6000 kg/ha7500 kg/ha。3.5大穗型品种单穗粒重2.0 g及以上的品种。3.6 中穗型品种单穗粒重1.0 g1.9 g的品种。4 基本要求4.1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851的规定4.2 地力条件土层厚度150 cm以上,耕作层25 cm以上。高产水平麦田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 %以上,全氮0.10 %以上,碱解氮90 mg/kg以上,速效磷 25 mg/kg以上,速效钾 100 mg/kg以上,有效硫16 mg/kg,pH值6.57.5。中产水平麦田0 cm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0 %以上,全氮0.08 %以上,碱解氮70 mg/kg以上,速效磷 20 mg/kg以上,速效钾 80 mg/kg以上,有效硫16 mg/kg,pH值6.57.5。土壤养分指标分别按照LY/T 1234、NY/T 53、NY/T 85、NY/T 1121.7和NY/T 1121.14规定的方法检测。4.3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4.4 农药使用应符合GB/T 8321.10的规定。4.5 灌溉用水应符合NY/T 851的规定。4.6 有害生物控制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5 产量结构及群体动态5.1 群体动态指标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ha基本苗240万300万,冬前总茎数1050万1275万,春季最大总茎数1125万1425万;分蘖成穗率较高的中穗型品种,每ha基本苗180万240万,冬前总茎数900万1200万,春季最大总茎数1200万1500万。5.2 产量结构指标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ha穗数450万525万,穗粒数42粒48粒,千粒重42 g48 g;分蘖成穗率较高的中穗型品种,每ha穗数525万675万,穗粒数32粒38粒,千粒重40 g45 g。6 生产技术6.1 播前准备6.1.1 品种选择选用经过山东省或国家(黄淮北片水地组)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GB/T 17320强筋小麦品质指标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6.1.2 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规定指标。即大田用种纯度不低于99.0 %,净度不低于99.0 %,发芽率不低于85 %,水分不高于13.0 %。去除杂质、秕粒、不完全粒、病粒及杂草种子,保证种子粒大饱满整齐。6.1.3 种子处理6.1.3.1 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多种苗期病虫害。选用23 %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60 %0.80 %进行包衣,防治苗期根腐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 %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10 %0.15 %进行包衣,或者用32 %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0 %0.60 %进行包衣;全蚀病常发区选用30 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0 %0.75 %进行包衣。6.1.3.2 药剂拌种没有包衣设备和条件的,应根据常年病虫发生特点,进行药剂拌种。根部病害和茎基腐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32 %吡虫啉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0 %0.60 %拌种;全蚀病常发区,用125 g/L硅噻菌胺悬浮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16 %0.32 %进行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 %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8 %0.24 %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拌种后应注意增加10 %左右的播种量。同时,药剂拌种后,应在4 h8 h内播完,不可隔夜再播,防止烧种或导致麦苗畸变。6.1.4 施足基肥根据土壤肥力基础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每ha施优质有机肥30000 kg以上,高产地块化肥施纯氮(N)75 kg105 kg,磷(P2O5)90 kg120 kg,钾(K2O)75 kg120 kg;中产地块ha施化肥施纯氮(N)75 kg90 kg,磷(P2O5)75 kg105 kg,钾(K2O)60 kg105 kg。缺硫土壤选用硫酸钾型,建议选用配比合理的小麦配方肥。以上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要求。6.1.5 土壤处理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每ha用3 %辛硫磷颗粒剂30 kg60 kg,兑水15 kg30 kg,拌细土375 kg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6.1.6 精细整地6.1.6.1 耕地时间应在宜耕期内进行,防止过湿或过干耕翻土地,确保在播种时土壤耕层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 %80 %。在干旱年份或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 %时,必须造墒,做到足墒播种。6.1.6.2 采用机耕,耕深25 cm,破除犁底层,耕旋耙配套,耕层土壤不过暄,无明暗坷垃,无架空暗垡,达到上松下实;旋耕麦田应旋耕两年,深耕一年;畦面平整,保证浇水均匀,不冲不淤。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坚持足墒播种。提倡秸秆还田。机耕(松)机旋机耙配套,随耕随耙,耙细、耙匀、耙透、耙平。6.2 播种6.2.1 适期播种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 以上积温570 650 ,即日平均气温18 16 时播种为宜。鲁东、鲁中、鲁北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10日,最佳播期为10月3日至8日;鲁西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日;鲁南、鲁西南适宜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7日至12日。适宜范围内,冬性品种早播,半冬性品种晚播。6.2.2 适量播种采用小麦精播机,推荐使用宽幅精量小麦播种机。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在适宜播种期内,大穗型品种每ha基本苗240万300万,中穗型品种每ha基本苗180万240万。根据公式(1)计算播种量:(1)6.2.3 种植规格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平均行距为21 cm25 cm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 cm,播深3 cm5 cm。利用宽幅精播行距以25 cm为宜。畦宽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和机械要求调整,畦宽可适当加大,以减少畦埂占地,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6.2.4 足墒播种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 %80 %时播种。6.2.5 播后镇压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在播种时随播随压;没有浇水造墒的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后再用镇压器镇压12遍,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6.3 冬前管理6.3.1 查苗补种麦苗出土以后及时查苗补种,如有缺苗断垄,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及早补种;有疙瘩苗的及时疏苗。6.3.2 镇压划锄小麦三叶期至越冬前,每遇降雨或浇水后,都要及时划锄。对群体偏大麦田还要注意进行镇压或深耘断根,深耘深度10 cm左右。6.3.3 化学除草小麦阔叶杂草可用40 %唑草酮可湿性粉剂60 g/ha90 g/ha,或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a900 ml/ha喷雾防治;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可用3 %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300 ml/ha525 ml/ha,或15 %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75 g/ha450 g/ha喷雾防治。喷药要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6.3.4 防虫小麦苗期地下害虫可用40 %的辛硫磷乳油或40 %的毒死蜱乳油稀释1000倍顺垄灌根防治。同时,可结合使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1.5 %阿维菌素超低容量液剂稀释1500倍防治红蜘蛛和蚜虫。6.3.5 浇越冬水根据墒情,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降至3 5 时开始浇越冬水,每ha浇水600 m。浇水后,待墒情适宜时,进行划锄保墒。0 cm40 cm土层相对含水量为70 %及以上可以不浇越冬水。6.4 春季管理6.4.1 适时镇压划锄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镇压划锄,先压后锄,以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促早发的作用。降雨或浇水后,要及时划锄。6.4.2 浇起身水或拔节水并追肥因地、因苗、因墒浇起身水或拔节水,并结合浇水追施纯氮(N),中产田90 kg/ha105 kg/ha,高产田105 kg/ha135 kg/ha。群体偏小,在起身期追肥浇水;群体适宜或偏大,在拔节期或拔节后期(旗叶露尖)追肥浇水,每ha灌溉量600 m。6.4.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6.4.3.1 化学除草小麦返青后,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时开展化学除草。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40 %唑草酮可湿性粉剂60 g/ha90 g/ha,或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a900 ml/ha喷雾防治;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可用3 %甲基二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乳油375 ml/ha450 ml/ha,或15 %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75 g/ha450 g/ha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6.4.3.2 茎基腐病和纹枯病防治小麦起身至拔节期,选用12. 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75 g/ha900 g/ha,兑水750 kg,对准麦苗茎基部进行喷施防治茎基腐病;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 %时,选用15 %井冈三唑酮悬浮剂150 g/ha300 g/ha,或烯唑醇可湿性粉剂90 g/ha120 g/ha,兑水750 kg,对准麦苗茎基部喷雾防治。6.4.3.3 麦蜘蛛防治当33 cm行长小麦上麦植株数量达200头时选用1.5 %阿维菌素超低容量液剂600 ml/ha1200 ml/ha,或5 %阿维菌素悬浮剂60 ml/ha120 ml/ha喷雾防治。6.4.4 冻冷害补救如果小麦拔节期发生倒春寒或孕穗期发生低温冷害,追施尿素90 kg/ha105 kg/ha,浇水450 m3。6.5 后期管理6.5.1 浇孕穗水或开花水在小麦孕穗期至开花期浇水,灌溉量600 m3/ha,根据土壤墒情和麦情掌握浇水时期。严禁浇麦黄水,以免影响小麦品质。6.5.2 病虫害防治6.5.2.1 条锈病防治依据GB 15795的规定进行调查,当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核实一下),参照GB/T 35238,用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0 g/ha675 g/ha,或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80 g/ha960 g/ha,兑水750 kg900 kg,喷雾防治。6.5.2.2 赤霉病防治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持续2 d以上阴雨、露水或大雾天气,应在齐穗至扬花初期用48 %氰烯戊唑醇悬浮剂600 g/ha900 g/ha或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 g/ha2250 g/ha,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50 g/ha1500 g/ha,兑水375 kg喷雾防治。在赤霉病常发区,应在第一次施药5 d7 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6.5.2.3 白粉病防治依据NY/T 613的规定进行调查,当病情指数1.83,病叶率10 %时,用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 g/ha或20 %三唑酮乳油600 ml/ha或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80 g/ha960 g/ha,兑水225 kg450 kg,叶面喷雾防治。6.5.2.4 蚜虫依据NY/T 612的规定进行调查,小麦开花至灌浆期间,百穗蚜量达到500头或蚜株率70 %时,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a450 g/ha,或2.5 %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0 ml/ha450 ml/ha,兑水750 kg喷雾防治。6.5.2.5 红蜘蛛当平均每33 cm行长有红蜘蛛螨200头时,用20 %马拉辛硫磷乳油,675 g/ha900 g/ha喷雾,或1.5 %阿维菌素超低容量液剂600 ml/ha900 ml/ha,兑水450 kg,喷雾防治。6.5.3 一喷三防灌浆期叶面喷施0.2 %0.3 %磷酸二氢钾+0.5 %尿素,延长小麦功能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防止早衰。建议将本标准6.5.2和6.5.3的杀菌剂、杀虫剂与叶面肥进行混合喷雾,实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6.5.4 适时收获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即植株茎秆全部黄色,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较为坚硬,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含水量15 %左右。收贮时要做到单收、单打、单运、单晒,防止混杂,确保纯度和品质。6.5.5 运输、储藏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污染。运输中应有防雨防晒设施,不应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货物混装运输。产品不应露天堆放,应储藏在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无鼠害、无毒害和无虫害的成品库房中。不应与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有不良气味或潮湿的物品同库存放。6.5.6 建立生产技术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生产资料使用、病虫害防治、收获和贮藏等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保存2年以上,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