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C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375331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已掌握磨光、钻孔技术的远古人类是( )A . 元谋人B . 山顶洞人C . 北京人D . 蓝田人2. (2分)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 A . 黄帝B . 炎帝C . 大禹D . 嫘祖3. (2分)哪吒传奇里面的哪吒打败了纣王,此故事反映的是哪个朝代( ) A . 夏B . 商C . 西周D . 东周4. (2分)某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 . 元谋人遗址B . 北京人遗址C . 河姆渡遗址D . 半坡遗址5. (2分)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无论是隶书、楷书,还是草书、行书,追溯其发展渊源。都离不开( ) A . 象形文字B . 甲骨文C . 金文D . 小篆6. (2分)山东又称齐鲁大地。“齐鲁”的来历和的哪一制度有关( )A . 禅让制B . 分封制C . 宗法制D . 等级制7. (2分)(深圳中考)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 . 大变革B . 大一统C . 民族政权并立D . 专制皇权加强8. (2分)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 A .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 . 管仲改革,壮大了齐国的力量C . 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 . 齐国经济富庶9. (2分)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 ) A . 都江堰B . 郑国渠C . 大运河D . 灵渠10. (2分)下图传递的信息是秦朝( )A . 统一文字B . 统一货币C . 统一度量衡D . 统一姓氏11. (2分)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 . 巨鹿之战B . 长平之战C . 城濮之战D . 马陵之战12. (2分)李白曾作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能够成就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事实是( )灭六国,建立帝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创立科举制度修长城、北击匈奴A . B . C . D . 13. (2分)强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 A . 陈胜领导的农民军B .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 .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D . 吴广领导的农民军14. (2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 . 东周B . 秦朝C . 西汉D . 东汉15. (2分)西汉时期,在汉武帝以前,许多国家制度基本上没有突破秦朝的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但是汉制绝不是对秦制的完全复制,而是有所损益。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其中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 A . 颁行“推恩令”;实行盐铁专卖B . 推行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 实行分封制;“焚书坑儒”D . 实行郡县制;奉行“无为而治”16. (2分)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派蒙恬出使西域 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大规模反击匈奴 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A . B . C . D . 17. (2分)下列我国古代文化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选项是( ) A . 九章算术、史记B . 水经注、齐民要术C . 资治通鉴、天工开物D . 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18. (2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县( ) A . B . C . D . 19. (2分)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是( )他上朝时必须穿宽大袖子的汉服在一切公私事务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与孝文帝一起翻阅品读汉族史书典籍他的儿子娶了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A . B . C . D . 20. (2分)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 .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 . 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 .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 .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1. (2分)确立我国后世农历基本框架的是:( ) A . 割圆术B . 大明历C . 太初历D . 石室星经22. (2分)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A . B . C . D . 23. (2分)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 . 刺史的设置加强了对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监督检举B .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 .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D . 闭关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4. (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 ) 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江南经济的开发 佛教的盛行 统治者的高度重视A . B . C . D . 25. (2分)认识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下图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哪一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A . 秦朝B . 西汉C . 东汉D . 南朝二、 非选择题 (共4题;共75分)26. (20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小邮票,大舞台】【看新闻,学历史】材料二: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1)杏坛讲学表现了孔子教育上的成就,请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成就。孔子周游列国,会宣传自己的哪些政治主张呢? (2)道德与伦理价值道是为纪念老子而发行的邮票。请你为邮票配上正确的文字注释。 (3)这一时期除了“儒家、法家、道家”还有哪一重要学派,说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4)当时的“天下大势”是什么?哪家学派的主张符合这一大势? 27. (15分)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兴修水利工程】材料一:【引进优良作物】材料二: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采用先进技术】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2)材料二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28. (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未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材料三(1)材料一中“致命的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指的又是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中董仲舒所说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谁?(4)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武帝创办的什么机构?该现象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5)材料一、二所采取措施截然不同,但统治者的目的却一样,请回答出来。29.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二、 非选择题 (共4题;共75分)26-1、26-2、26-3、26-4、27-1、27-2、27-3、28-1、28-2、28-3、28-4、28-5、29-1、29-2、2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