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亲情、友情观调查研究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58763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爱情、亲情、友情观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爱情、亲情、友情观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爱情、亲情、友情观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XX学校大学生爱情、亲情、友情观调查研究院 系:建筑工程学院专 业:XXXXXXX年 级:2015级姓 名:XXXXXX学 号:XXXXXX任课教师:XXXXXX 2017年5月20日XX学校大学生亲情、爱情、友情观调查研究摘要: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解堤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大学生的思维正在慢慢走向成熟,需要我们体验亲情的深度,领略友情的广度,拥有爱情的纯度,这样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亲情、爱情、友情观。关键词:大学生; 亲情; 爱情; 友情;一、关于亲情观.(一)积极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心怀感恩、重视亲情。绝大多数大学生仍然表现出心怀感恩、重视亲情,在价值观重要性项目检测中,“对家人负责任”一项排在前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仍然深受优良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表现出重孝道、敢负责的优点。大部分大学生常与家人联系,善于表达情感。在问卷调查是中有80%的学生在问题“您与父母的通话中的主要内容”选填了“生活情感”。证明了当代大学生敢于对于亲情的表达。也是受的西方文化的影响,国人特别是大学生逐渐开放,对于情感的表达不在时含蓄。大部分大学生懂得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难处。在问题“您有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中,有91%的人选择了“考虑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并没有失去对亲人的理解,中国传统的思想“孝敬父母”在这个时代进一步得了升华。大学生亲情观的积极方面有许多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相对于积极地,大学生对于亲情的消极态度可不容忽视。(二)消极方面:1、被动是用来形容大学生对于亲情的态度。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于亲情很被动。大部分大学生一般不主动跟家里打电话,除非是自己没有生活费了才跟家里联系,都是家里主动打电话过来。而家里来电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自己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类的话,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回答父母的问题。对于父母说的话,许多学生的感觉是父母讲的道理自己都知道,自己似乎得不到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每次父母说的话,有时候似乎都能猜得到,因此觉得跟父母聊天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也就很少主动跟父母联系了。调查发现,同学们并不是不想和爸妈交流,但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到大把我们照顾地无微不至,而对于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谈论太多学习之外的事会被斥责为“想太多”,会让家长担心我们“胡思乱想”,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有心里话跟日记或者好朋友说而不对父母说的习惯,我们更加不知道父母除了我们的好成绩还需要什么,因此我们除了努力学习变成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努力学习之外不知道应当为父母做什么应当跟父母说什么,多年来的习惯让我们变得沉默,年龄、阅历的差距造成了两代人彼此的不了解,父母的眼中子女多少有点冷漠,不那么喜欢与父母交流,甚至有的时候那么的自私。而子女则反映与父母交流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兴奋点。对此,我们以“代沟”来称之。 2、部分大学生对亲情比较淡薄,缺乏感恩意识。“您多久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您以父母通一次电话一般多长时间”, “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记得给他们打电话?” “你是否能记住父母的生日?”通过这些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现在交通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但情感上却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亲情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当前部分大学生亲情观念淡薄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培养正确的亲情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一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往,但生活条件比以前的大学生普遍优越。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两代人的溺爱,其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也就多少导致了某些大学生亲情观念淡薄。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走进大学,他的家庭、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关爱,倾尽所有抚养和培育他。然而,孩子长大后,他们对父母的情感却与日俱减,与生俱来的亲情没商量地打折了。长期以来,中国有“水往下流”的传统,父母对儿女的爱最无私,最博大,最恒久的,且不求儿女有什么报答,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很少要求孩子感恩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望子成龙、望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中去搏弈实现的背景下,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其他的并不重要,也不求孩子什么回报。长此以往,孩子的无视感恩、淡薄亲情就不难理解了。二、关于友情观(一)主要特点当今大学生主要为“90后”,而“90后”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特点1、“90后”大学生交往要求平等性“90后”大学生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更加注重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在人际关系中要求交往双方的的地位平等和彼此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在一个民主平等基础上建立和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交往中能充分体会到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2、交往形式、内容更广泛当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不仅仅是只为了交流学习,寻找友谊;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本班、本系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同时,“90后”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他们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手机、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彼此交流的重要工具,上网交友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热点。目前,网络交往已经成为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3、交往具有不平衡性“90后”大学生迫切地需求自己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每个人的社交能力及个性的差异,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谐情况有很大的差异。4、交往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变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超越了情感交流的最主要的动机。5、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差异性(二)原因及差异分析大学生年龄一般比较集中地分布在18-22周岁,处于青年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高涨,开始走向自我意识的成熟和稳定,探索和确立真正的自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 现实自我”,两者激烈矛盾和对立。因而大学生友谊与爱情的需求,也是他们摆脱自我矛盾,进一步确立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在平衡途径。以下分析其交际能力的差异性。1、性别差异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男大学生,尤其是在交谈、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能力方面明显优于男生。就待人接物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女生天生更注意细节,做事细心,思维全面,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家长一般会更注重对女孩子的礼仪培养,因此,女生在礼仪方面接受的教育也比男生多;就异性交往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可能是因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导致男生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比女生更紧张、更敏感,而女大学生则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且男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性更为明显,对恋爱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在与异性交往中不自然甚至不得体,从而影响了其与异性交往的能力。2、年级差异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困扰较大,这可能与他们刚进入一个全新的、与高中生活差异很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关。但随着对生活环境的逐渐适应,很多同学通过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改善了人际交往状况,到大二时,其人际交往能力就得到了显著提高,到大三、大四,则更趋于成熟。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四学生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就业、考研、恋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人际交往水平的发挥。3、院系差异文科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与理工科类院校有很大差异, 其人文气息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这主要是因为文科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性格多趋于外向,而理工科类院校的学生性格多趋于内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异性交往能力。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异性交往这一因子上没有较大差异,都比较良好。4、经济条件差异低收入家庭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由于这种心的矛盾性,使这类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在一些经济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表现较差。5、其他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陪伴与娱乐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可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可以朝夕相处,父母与长辈的关爱并不能代替同龄人之间的相处,所以在他们长大以后缺乏与同学之间相处的经验,从小的独自玩耍与娱乐对于如何与同学之间陪伴与娱乐没有真正的认识;而与此相反的是拥有兄弟姐妹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游戏和生活在一起,从中获得的经验与模式有利于在长大后和朋友相处。三、关于爱情观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2、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3、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4、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5、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二)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6.7%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三)树立合理爱情观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1、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2、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3、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总结:不管爱情、友情、还是亲情,我都相信世间存在真情。爱情、友情和亲情之间也没有特别严格的界限,友情有可能转化为爱情,爱情时间长了也会有亲情的成份存在。不管哪种感情,我们都应该用一种真诚的心去对待,更应该好好的去珍惜。参考文献1 张学亮.“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34.2 周同磊.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39-4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