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52286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局势发生了空前剧烈的变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P276)一个社会系统,主要有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构成,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必然对政治、特别是文化发生重要影响,其后果必然反映在政治和文化领域。 二是信息化。电子计算机和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连成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文化交往,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模式。如果说,农业时代以犁和手推磨为特征,工业时代以蒸汽机和发动机为特征,信息时代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交往的网络化和虚拟化,使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联与沟通,是人类交往活动的一次伟大革命。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封闭的状态中都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再过从前那种孤立、封闭的社会生活也是不可能的。现代世界信息系统每天跨越时空向不同的国度和地区传播林林总总的文化信息,不管你意识到与否,每天早晨人们睁开眼睛实际上面临的是整个世界。现代信息系统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而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都成为世界的一员。 三是市场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中来。为此,就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四是文化商业化。以商业、娱乐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特征。比如磁带、光盘、卡通画,就具有可批量生产和复制生产进而广泛传播的特点。再比如肯德基、麦当劳、米老鼠、唐老鸭、可口可乐、芭比娃娃,其文化符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快餐符号和玩具符号的意义。以标准化、大批量、可复制为特点的商业文化对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二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应当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第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就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2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同时,建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四,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五,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 面对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从方法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性与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在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注意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人民性,离开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而盲目追求先进性,就会使文化发展失去活力,失去对象。不仅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而且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 二是时代性与民族性。如何处理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五四以来围绕当代中国文化选择所展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动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文化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传统,复兴儒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儒学的复兴,甚至认为二十一世纪就是儒学的世纪。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是因为儒学本质上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它是与皇权政治、小农经济相生相伴的,是同今天的工业文明在总体上尖锐冲突的。儒学的整体结构随着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崩溃遭到破坏,是必然的。儒家文化整体结构的破坏表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对现代社会发生作用已不可能,当然,其局部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也就是说,它在现代化建设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体制上的弊病与漏洞等原因,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的现象大量出现,而儒家文化则是重义、重诚信的。这表明,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具有一定的遏制负效应和纠偏的作用。但这决不等于是重新回到重义轻利,的老路上去。因此,即不能看不到儒学的这种作用,也不能将其无限夸大。不能一看到见利忘义,金钱万能,个人至上,就说还是要靠儒学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主要的还是要靠健全法制,以及法律观念、契约观念、公平观念这些现代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就不可能对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准确的定位。儒学不是什么万世适用的常道,农业文明的本质精神不可能成为重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当然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对于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发言权的学说,并以其特有的人文价值在未来人类文化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遏止工具理性压倒一切,唯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方面做出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但是关于二十一世纪是儒学的世纪的提法,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三是继承性与创新性。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其中诸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调和谐,重视教育,倡导德治等,在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中,仍然是可以借鉴的资源。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激励和凝聚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保青春与活力。因此,即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又不能全盘照搬,食洋不化。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是主导性与多样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导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相反,只有在多样性中体现的主导性,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离开了多样性的主导性,很有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死的教条。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同质一元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型。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传播方式也必然走向多样化,其中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令人注目。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绚丽色彩,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反映和具体体现。 五是吸纳性与辐射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近来,国内不少学者都谈到了这一问题。大家感觉到,现在拿来主义是重视了,但是送去主义则不够。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象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自然现象中的水由高处往低处流,同样适用于文化现象,强势文化就是高处的水。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确实是全球化中的不平衡现象。如国际互联网上,英文信息占97%,法文占2%,中文只占千分之几。1993年中国图书出口总额仅为世界图书年贸易额的0.04%,几乎可以或略不计,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适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任重道远,我们应当做出不懈的努力。 六是开放性与自主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当今时代是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世界。当然,讲文化开放,决不等于放弃文化的自主性和自主权。任何时候,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都是不应忘却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单元,仍然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主权独立和平等原则仍然是建构未来世界秩序的基础。民族主义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极端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时代,个别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偏好,不得不让位和服从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普遍价值。一定程度的主权让渡是必要的,发挥国际组织的功能,实行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是合理的。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浅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摘要】文化建设是农村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才能提高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品位,才符合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如何抓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正确认识社区建设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挖掘民族区域的特色文化,以吸引民众的广泛参与和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三是注意现代文化新鲜血液的注入,使社区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的令天,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理论研究者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1.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一个以小城镇建设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这对于突破乡土经济的局限,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撤并镇村工作的逐步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为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集聚地建起了高楼住宅小区、文化公园、综合文化活动楼、图书室等,这不仅活跃和引导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地方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六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进程也是一个“文化进程”。今天的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人口的汇聚,新楼样式的新颖,经济的繁荣,还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次,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思路与以往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有明显区别,那就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对经济发展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愈益显示出其具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乡镇企业来说,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文化支撑,在市场经济风浪中很难站稳脚根,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在规模化经营时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小城镇经济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经济,如果忽视了社区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就会受到制约。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社区人群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人们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懂得经商的低教育水平的父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作为社区居民的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积累和传递作用就会在下一代身上显现出来。假以时日,就会在我们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显示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价值来。 再次,社区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一个城镇的品位高低,既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也取决于人的素质和城镇的文明程度。小城镇建设把“农民”变“居民”,不只是一个称谓的改变,重要的是要真正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其宗旨就是要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即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人民群众的性情。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加快小城镇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难想象,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科技文明的地方怎么会缺少对外界的吸引力和发展的活力。当然要达到和发达地区接近的水平,我们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这其中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各种媒介的广泛的宣传,也需要我们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同志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 2.挖掘民族区域文化内涵,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昌盛 农村社区文化不同于城市群众文化,它有很多区域文化“特色”,尤其对于民族地区,就更是这样。民族文化,它虽然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不同点,那就是它是区域的和民族的东西。民族是历史的范畴,它是特定区域的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语言、相同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和价值观的体现。挖掘民族区域文化内涵,使之古为今用,不仅有利于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宁夏来讲,“花儿”、民间传说、社火和戏曲就是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除了必要的设施外,挖掘区域特色文化是关键。宁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历史发展中曾有过像西夏王朝等这样的重要时期,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而就固原来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古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独树一帜的“半山类型文化”和“齐家文化”;有位于原州区三营镇西北约10公里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它开凿于北魏时期,与云岗和龙门石窟开凿的时间大抵相同,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在也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此外固原在秦、汉、唐等朝代就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重要驿站,东汉时期的梁竦就是诞生于固原的知名文学家,其著作七序久负盛名。而在近现代,固原的文化事业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地方戏曲、绘画、书法、摄影在区内有很大的影响,尤其“花儿”歌舞剧曼苏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象征着固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勇敢追求和向往。 除了丰富多彩的人文胜迹,还有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开展社区剪纸竞赛、运用“花儿”和秦腔这一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内容,这一切对于区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将具有悠久历史又有丰富内涵的区域文化搬进社区,供小区居民和游人体味,使充满“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融入到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也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很好方式,更是对外宣传的很好的方式。 3.注入现代文化新鲜血液,使社区文化“与时俱进” 社区文化活动虽然类型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开展文化活动要有特色。尤其是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利于引导群众参与。如在冬季闲暇比较多的时候,由各镇组织协调,社区居民协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登山、风光摄影、戏曲、秧歌和现代舞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另外在社区建设中,将文化内涵较高的民间艺术资料提供给设计部门参考,以提高文化品位。比如将奇山怪石、溪流瀑布等人造景观与矗立在社区的石碑、名人手迹等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旅游、休闲、文化品评一条龙服务体系。其次是挖掘民间艺术,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如根据民间传说,经整理和润色编纂成的民间故事、说唱、歌舞等,在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并打印成册向游人推介,既增加了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又扩大了景区的知名度。还有如富有地方色彩的秧歌、社火和民间戏曲等艺术,经大胆的加工和提炼后,作为“特色”文化精品,定期去景区演出,供游客欣赏,以其特色形象招徕和吸引游客,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中认识和了解固原。通过社区文化这个媒介,不但能够把深藏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充分地挖掘和展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吸引观光旅游者以及投资者前来建设固原。 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先行于经济建设的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文化工作者对于社区文化建设,从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上都应当花大力气,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及时为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为政府的工作提供建议。社区文化建设形式多种多样,只要紧紧结合本地实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力发展和弘扬精美的“特色”文化产品,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那么,社区文化就会充满生气和活力,就会让健康有益的文化占领社区这块阵地,就会推动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拓宽文化名城建设资金渠道文化名城建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大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归属和规律。要真正实现文化名城,要教育群众、动员群众,向群众大力宣传,全民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投入到文化名城建设中来。我们认为:一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全市群众进行思想文化、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宣传教育,改善市风、民风。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个别群众以违法手段阻挠文化设施建设和故意破坏文物古迹、文化设施的要依法严惩,警示他人,维护文化名城建设的良好环境。二是设立文化名城建设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文化建设资金比例;另一方面,研究分析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支持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争取国家级专项资金的支持。三是建立文化名城建设基金。基金来源,一部分可由本地有识之士或致力于文化建设的经济界人士出资,一部分可吸纳域外对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感兴趣或与我市有渊源的各界朋友的资助。对本地出资的“爱家人士”,在年初经济表彰会上可设立“支援文化名城建设先进个人”的奖项予以表彰;对外界朋友可授予我市“荣誉市民”称号。(二)加强对重点文化设施的管理近年来,我市文化重点设施发展较快,极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是这些重点文化设施的商业经济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和资源的闲置浪费,我们要在科学管理,合理利用上下功夫、动脑筋。对已有的文化事业的重点设施和即将建成的文博馆、胜芳古镇等,如何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形成既是霸州文化建设的窗口,又是霸州经济的舞台,切实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设施的软硬件资源,整体出租或部分出租给艺术创作、文化娱乐、文艺培训等行业,还要吸引社会团体有偿使用演出场所。比如,李少春大剧院地下室和闲置房屋可开发成为趣味性浓厚的棋、牌、台球等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利用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现代化场馆,整合现有的音乐、舞蹈等培训机构,让他们联合起来扩大规模和提高师资力量,引进全国连锁培训机构的管理经验,提高办学质量,科学的培养文艺人才。(三)科学规划旅游发展布局,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我市地理位置优越,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批的文化精品工程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拓展空间无限。如何实现“中国的旅游城市”的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计,聘请专家对全市旅游景点做出控制性建设规划。按照“高起点,亮文化,重历史,突特色”的原则,尽快出台我市旅游景点建设规划。二是发挥霸州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霸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历史上光是庙宇就有孔庙、城隍庙、千手佛寺、堂二里大庙、大悲寺等等,建筑宏伟,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与胜芳齐名的信安古镇,自古商贾云集,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信安龙泉寺有着千年的历史,寺内“龙泉御井”潜藏着无法解释的神奇;宋丞相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北上曾在信安镇驿馆内填词一阙,后人刻成碑文以作纪念;金亡后,历史学者郝经随家迁居信安,后著有续后汉书、经史论等数百卷。除此之外,我市还拥有温泉休闲度假、胜芳古镇、精品文化工程等众多旅游资源。可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资源进行恢复、修建、改造、延伸,形成规模大型化、特色多样化、服务现代化的旅游景点。针对我市单体旅游景点规模比较小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将这些现有景点像“珍珠”一样,用经济链“串”起来,进行必要的整合,形成霸州文化特色旅游路线,再通过科学的运作和旅游设施的完善,逐步向中国旅游城市迈进。(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尽管我市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但距离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尚有差距,我们应借助全国文化产业论坛在我市举办的难得机遇,下大力气,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一是引进人才,广泛联系。以益津书院为主阵地,引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书、画家,成为他们的培训基地,成为召开全国书画界笔会、画展的重要基地。在“月月唱大戏”活动中,除了与文化团体的文化交流外,增加经济和服务内容。如,每年全国的戏剧团体用的行头、道具很多,我们可根据需要建一些服装、道具、脸谱的企业,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供应这些文艺团体。这样既增加了文化产业收入,也增强了与文艺团体的经济文化联系。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多方挖掘社会关系,引进新闻出版、印刷、传媒、策划及相关加工等大型文化企业落户霸州。同时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承载引进的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利用霸州旅游文化资源,以温泉休闲旅游和宗教文化为招商重点,政府要给与特殊的政策扶持,本着“你赚钱、我发展”的思路,搞好开发,拓宽人员就业渠道,促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议采用由宗教机构、宗教人士发起投资或旅游开发公司组织投资,投资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主要归投资商两种模式。三是围绕本地优势,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品。大力发展琥珀、泥人、编织、仿古家具、雕刻、仿古陶瓷、蜡染、地毯、剪纸等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并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整体包装、组团经营等形式,逐渐打开市场,扩大知名度。可选择适当场地建立霸州特色商品展示中心,既可以展示、宣传我市丰富的商品资源,又可以方便游客参观和集中购买。政府可在用地、税费等政策上扶持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使他们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渐形成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争取在全国创出名牌,并带动发展其他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温泉城的建设速度,为我市成为“京南旅游休闲度假第一城”打下坚实基础。(五)重点突出,推动城市文化整体提高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只有达到整个城市无处不透着文化味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名城。霸州应结合实际,建造一座标志性建筑,使其独具特色并充分体现霸州历史文化韵味,以提高霸州对外知名度。除了标志性文化工程,还要用先进的、文化的理念指导城市规划。一是改造。制定文化景观改造方案,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墙透绿,规划主题,建造艺术景观。包括城市空间、园林、雕塑、壁画、乃至橱窗、广告、栏杆、花池等,都要讲究艺术质地和文化个性,从而达到传递文化信息、提升文化品位的效果。二是规定。建设和文化管理部门对于以后的城市建设项目、社区建设、道路建设审批中,把文化元素规划设计其中。并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达到每一个广告、每一个小区、每一幢建筑、每一个雕塑、每一条街道都有城市文化艺术色彩。不出几年整个霸州市无论哪个角落都透着文化气息,每个到霸州的人都能感到文化如影随形,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名城。(六) 整理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霸州的胜芳南音乐会、胜芳花灯和高桥音乐会已被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王庄子昆曲、尚家笙制作技艺、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张庄道教音乐会等六项被收录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去这些我市还存在着很多的非物质文化民间文艺、技艺,比如霸州落子、怯(que)书、李派(李德全,大城人,在我市发源,目前大城正在搜集整理中)西河大鼓等还没有被纳入统一管理。所以我市应当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整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把它们都收录到名录里面,并详细记载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历史传承,主要活动,目前状况等情况。文化管理机构要对这些遗留的宝贵资源进行科学管理,首先,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挖掘(数据库保存积累)和载体的人身保护。其次,加快向下传承速度和较大面积的普及速度,实行静态(定格的)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管齐下。第三,通过政府的扶持,进行文化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在传承和发扬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色彩。辛章办事处实施惠民工程 解决民生问题近年来,辛章办事处党委从最需要关心帮助的困难群众做起,切实解决“百姓企盼、群众急需、社会难点”三方面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景象,取得了巨大成效。 严格落实国家的各项优抚政策,使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45户贫困户办理了农村低保,争取资金5751元;为296户低保户发放农村低保金183288元;对优抚对象进行核实,按照规定将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按时发放到位;妥善安置21名五保户入住胜芳敬老院;为4名白内障患者做了康复手术,组织15名残疾人参加免费技能培训;为14名90岁以上老年人按年600元的标准发放了养老金。 继续加快村街道路建设。投资近110万元对对辛章大街南段进行了翻修;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投资7万多元对策城渠东2座小桥进行翻建;各村街也结合新农村建设,多方筹资进行村内大街小巷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资进行村街道路建设。 积极推进新农合工作。扎实开展参合登记、录入工作,确保参合农民的各种信息准确。2009年全处参合人数达到19719人,比上年又增加1058人,参合率首次突破90%大关,达到90.99%,进一步扩大了新农合覆盖面。 切实解决上学难问题。一是在国家全部免除杂费和课本费的基础上,对今年入学的6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补贴5600元,对21名中小学特困生发放了每人400元的生活补助;二是为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师安心教学,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处中小学教师新建5层砖混结构的教师公寓,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近期即可交付使用;三是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条件,促进合点并校进程,投资650万元新建辛章新区小学,可方便周围6个村街1000多名学生就读,并于今年新学期投入使用。 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办事处党委始终把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列入重点工程来抓,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80多万元支持辛四村、辛五村、策四村新打机井3眼并完成配套,其他村街也投入30多万元用于机井维修、安装管道等配套设施。 兑现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圆满完成今年4月份的粮食直补和7月份的综合直补工作,将“两补”资金1901779.59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通过大力实施惠民工程,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民风的进一步好转。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是省辖县级市,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宋人称:“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的记载。霸州市幅员面积784平方公里,辖7镇(霸州镇、胜芳镇、信安镇、煎茶铺镇、南孟镇、堂二里镇、扬芬港镇)、5乡(岔河集乡、康仙庄乡、东杨庄乡、东段乡、王庄子乡)、一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两个办事处(城区办事处、辛章办事处),383个行政村(街),总人口56万。1、统筹、管理、协调辖区内各类教育事业,制定并实施各类教育相互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为全处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保障。2、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入学。3、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4、注重发挥文教室管理教育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全镇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职责的检查与考核。5、净化、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安全和合法权益。6、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损资助学,制止学校乱收费。辛章办事处整体情况的概要介绍辛章办事处,位于霸州市区东偏南45.5公里处,东邻杨芬港镇,西与胜芳镇接壤,南与天津市静海县台头镇隔河相望,北连东段乡。总面积37平方公里,总人口21096人,绝大多数为汉族,只有少数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于20世纪80年代后迁入。辖辛一、辛二、辛三、辛四、辛五、辛六、辛七、辛八、辛王堡、策城一、策城二、策城三、策城四、王家岗、北柳共15个行政村。全处有耕地35901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花生、豆类等。2007年粮食总产386万公斤,平均亩产175公斤。 辛章村为办事处机关所在地。元末明初,这里只有伍、来、李三姓人家居住,后发展成义和庄(现辛一村)、西庄子(现辛三村)、梁山(现辛四村)等居民点,逐渐形成村落。辛章原名辛张口,“七七”事变前属大城县管辖,为辛张镇。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属津武县。1949年属霸县九区,1954年属霸县五区为辛张乡,分为团结、友爱、互助三个街。1956年改辛张为辛章。1957年为策城乡,1958年属杨芬港跃进公社(公社机关设在辛章),1961年为辛章公社,1984年恢复为辛章乡,1996年5月并入东段乡,1998年3月为辛章办事处。现辛章村有辛一至辛八村八个行政村。 策城村,为办事处一自然村,村内有四个行政村。此地汉时为益昌县县城。据益昌县县故都考记载:“益昌县汉高帝六年,无帝永光三年封广阳倾王子婴为侯国,后汉省入安次”。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于城内置城堡,因当时修筑内城要先拆毁外城,而为“拆城”之名。明知州陈于庭改拆为策,而得名策城。民国时期为霸县策城镇。解放后废镇仍为策城。另据民国二十三年县志记载,宋朝杨延郎曾于此屯兵抵御契丹。旧时村北里许存有土岗,高五尺,周约三里,即为六郎城,也就是原县城之外城。辛章人杰地灵,早期革命先烈张采真(策城村人),著名戏居中表演艺术家李桂春、李少春父子都是辛章故里(详见辛章村和策城村记载)。 十几年来,辛章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984年只有一条公路通往霸路与外界相连,现在往西通往胜芳的公路就有四条,往南有公路通向天津市静海县,北去廊坊东去天津都有公路相通。特别是2003年修通了辛章中心大街至霸杨路的新开路,路面宽阔,彻底改变了辛章的交通环境和经济发展格局,使辛章的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从辛章至津保高速公路出口只需十几分钟。办事处在境内靠近胜芳、霸杨路地段规划了占地1000 亩辛章办事处工业园区为霸州市委、市政府挂牌重点保护电位,区内设施完备,金融结算在辛章当地既可办,方便加快。入区企业权益受到重点保护,区内实现“五通一平”(既供水、排水、电、路、通讯,地面平整)保障全天24小时供水、供电正常,廊坊市农电局投资1950万元的11KVA变电站已并网运行,220KVA变电站现正建设中,9月份投入使用,通讯部门投资80多万元完成了无线电数字通讯基站。全处经济已经形成了以钣金、服装、家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入区企业达到70多余家,产品销售全国25个省市并出口韩、日、东欧等13个国家地区。按照大胜芳协作区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发挥辛章毗邻胜芳,紧接霸杨路的地理优势,本着高起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原则,以辛胜路、辛开路为两个经济发展带进行整体综合开发,依托胜芳,主动接受天津和胜芳的经济辐射,使辛章全方位融入大胜芳经济圈。在辛章工业园区现有的基础上,从辛胜路向南2000米至中亭河,从胜芳前进管厂东2000米至辛章外环路,做为大胜芳经济圈中的精品园区。这个新经济区域的建成,将成为辛章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并成为胜芳战略新的亮点。建在经济小区的220KVA和110KVA变电站,保证了进区企业的用电,通讯部门在此建成了数字通讯基地,与外界的通讯联络有了保证。经济小区内实现了“五通一平”,优化了投资环境。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多年来一直处于落后局面,素有“北有沙滩,南有碱,薄碱沙滩无水源”之说。近几年,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和畜牧养殖业,全方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完成了河南2千亩苇田的土地复垦工程,架设线路、安装变压器,打机井8眼,修建田间道路5600米,改变了生产条件。通过土地调整和对堤、渠沟、路的合理利用,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到目前为止年全处已完成植树造林17000亩,植树115万株,改善了境内的生态环境。在发展养殖业上,通过政策倾斜、技术支持和银行贷款扶持等方式,扩大了养殖规模,培植了养殖大户。全处现已发展各种畜牧养殖户400多户,建立规模养殖小区3个。“减粮、增林、促牧”已成为辛章农业生产的显著特色。由于植树造林工作成绩突出,被廊坊市命名为植树造林红旗办事处和霸州市丰产林工程建设第一名。一年来,辛章办事处党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处、村两级党员、干部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按照“抓引导、正民风,抓深入、保稳定,抓调整、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固本”、“安心”、“惠民”、“素质”、“双提”五大工程,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7年共实现财政收入2339.75万元,占年初任务的143.65%,同比增长93.9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国税完成1167.61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1.97%,同比增长57.20%,地税完成484.06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01%,同比增长18.83;工业增加值实现16808万元,同比增长27%;全年共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11.73亿元;其中,作为市“315”重点工程的亿元以上项目共有5个,总投资9.3亿元,谋划运作亿元以上项目9个,计划投资17.5亿元,这9个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争列省重点。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投产,必将有力地推动辛章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2007年工作总结)一是继续开展贫困中小学生救助。今年共免除363名贫困学生每人50元书费,同时补助7名初中特困生生活费每人200元。二是为提高我处教师待遇,保证教师安心教学,投资460万元为全处中小学教师新建的5层砖混结构教师公寓,建筑面积7720平方米,这也是全廊坊市90个乡镇中第一所中小学教师公寓。三是为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合点并校进程,投资400万元新建辛章新区小学,建筑面积4979平方米,主体为3层教学楼,10月底主体工程已竣工。新区小学的建成可方便周围6个村街的1000名学生就读,使我处的教育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结合农村党建工作,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提高村街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开展干部党员培训, 切实提高村街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村街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办事处党委自年初开始按照村街干部素质培训方案的要求对各村街的“两委”成员进行以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为重点的系列培训,每两周一课,由班子成员轮流授课,办事处党委书记杜卫东率先垂范,每名班子成员都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实际撰写了近万字的教案,并汇编成册,方便学习。全年共举办培训班8期,通过学习使村街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在处理村街信访案件和补偿拆迁工作中办事处班子成员带领村街干部一同到群众家中做工作,通过言传身教,逐步提高村街干部解决和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走出去到先进的地区学习先进的经验,开阔村街干部的眼界,认识到差距和不足,更好地做好本村街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村街“两委”班子建设,全面提高第一道防线的战斗力对村街采取“正排抓先进,倒排抓整顿”的管理方法,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分类指导,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格局。按创“五好”标准,把全处15个村街分为好、中、差三类,全力实施“511”工程。针对三类村遗留问题多,工作不力的特点,重点加强三类村的团结、稳定和思想转变工作,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工作人员包村与村街共同想办法、解难题。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真抓实干,解决遗留问题15个,热点难点问题48件,增强了农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三)发展合格的农村党员,为村街发展积蓄后备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把质量关,坚持“合格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全年共发展党员24名。建立农村党员“三定三评”管理机制,全处360名无职务党员完成了8个岗位的认岗定责工作。按照 “双培双带”目标,共推出非党员致富能手30名,有致富能力的党员35名。各村街利用党员活动室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0期。争创经济强势 建设文化名城 打造和谐霸州发展战略:整合优势 融入津京 顺势而为 跨越进位实现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效都市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以引进培育和加快开发新型支柱产业为突破口,招商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加速扩张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加快建立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和高效都市农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大格局。各级各部门要以提升民营为基础,力促传统产业上档升级;以引上项目为核心,推进对外开放上水平;以优化环境为载体,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统筹协调为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作风整顿为契机,提高干部队伍抓落实的本领。杨杰要求各级各部门坚定信心,拼搏奋进,为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市召开2009年迎新春文化名城建设座谈会1月19日,2009年迎新春文化名城建设座谈会在市会议中心召开。市领导杨杰、王凯军、曹希恩、梁雪梅、刘义英、王丽英、王兴璋出席,部分退休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文化艺术界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曹希恩主持。 市委书记杨杰在座谈会上讲话。他说,一年来,我市继续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大文化发展格局,跳出霸州文化圈、跻身全国文化大舞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真正借助全国的消费群体和京、津等地人才、资源优势,扮靓霸州文化品牌,引进了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国戏曲文化大观园等项目,使霸州逐渐远离“县城”概念,坚定区域文化中心的定位,拓展发展空间,营造了霸州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文化氛围,着力打造文化主题城市,创出了国家级品牌,营造了世界级影响。 在谈到“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三大目标时,杨杰指出,争创经济强市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抓文化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只有经济、文化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加快实现“和谐霸州”的奋斗目标。 关于今年我市的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杨杰要求妥善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政府办文化与全民办文化的关系及文化发展与城乡建设的关系。他指出,要在资金投入、组织引导、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