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试试卷A卷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348209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中考历史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 (2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人。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温故而知新”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2分)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灭掉六国,实现统 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分封制修建灵渠A . B . C . D . 3. (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氐族羌族鲜卑族匈奴族A . B . C . D . 4. (2分)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都设置了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促进了民族团结 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 B . C . D . 5. (2分)郑和下西洋曾到过亚非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A . 20多个B . 30多个C . 40多个D . 50多个6. (2分)1919年初,有人致电巴黎中国代表:“愿公等坚持到底,全国国民为公后盾”。这一“后盾”后来集中体现在( ) A . 武昌起义B . 新文化运动C . 抵制日货运动D . 五四运动7. (2分)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 ) A . 中共一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B . 南昌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 .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 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8. (2分)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 A . 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B . 它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C . 它消灭了大量敌军D . 它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9. (2分)1949年周恩来对枣庄中兴公司最后一任总经理黎绍基说:中兴公司是爱国的,是民族工业的骄傲,堪称典范,为抵御日寇,付出了巨大代价要用最高的定息予以奖励并指示“煤矿事业应走社会主义道路”,1952年开始中兴公司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 A . 社会主义改造B . 调整工商业C . 八字方针D . 实业救国10. (2分)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列事件发生于1978年的有( ) 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A . B . C . D . 11. (2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思想解放,它们的相同点有( ) A . 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B . 针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而提出C . 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D . 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或发展12. (2分)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标志是下列哪一事件( ) A . 通过人权宣言B . 攻占巴士底狱C . 制定宪法D . 废除君主制13. (2分)纵观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 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B . 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C . 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 . 都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扩张道路14. (2分)下图为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曲线图。B段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美国( ) A . 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B . 进入“新经济”时代C . 紧抓二战对工业的需求D . 实施了罗斯福新政15. (2分)1940年,温斯顿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他对英国人民发表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这一演说的背景是( ) A . 德军进攻波兰,欧洲战争爆发B . 绥靖政策失败,英国遭到德军轰炸C . 德国闪击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D . 盟军诺曼底登陆,打败纳粹指日可待16. (2分)1947年,美国总统在美国国会的咨文中说:“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这个言论体现出来的美国的外交政策是( ) A . 门户开放政策B . 绥靖政策C . 冷战政策D . 中立政策17. (2分)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所举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 ) A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B . 希波战争C . 罗马帝国的扩张D . 马可波罗来华18. (2分)“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窖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 A . 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 .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 . 三大改造的教训19. (2分)C919首飞,天舟一号升空,国产航母下水,可燃冰开采成功,一项项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网友盛赞“厉害了我的国”。其中,被称为“快递小哥”的天舟一号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看属于( )A . 原子能技术B . 电子计算机技术C . 生物工程技术D . 航天技术20. (2分)抗战时期,被誉为“长清的延安”的是( )A . 五峰山B . 莲台山C . 大烽山D . 小鱼山二、 非选择题 (共3题;共50分)2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恩格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已引起了一切中国人反对切外国人的普遍起义,并使这一起义带有绝灭战的性质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材料三: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材料一图一中“沉迷的帝国”和“堕落的帝国”分别指哪个国家?导致该帝国沉迷的根源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你如何理解?材料三认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22. (20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大国崛起解说词(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3)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3.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二:时间地域比例北方南方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二、 非选择题 (共3题;共50分)21-1、21-2、21-3、22-1、22-2、22-3、22-4、23-1、23-2、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