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语文班-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322741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语文班-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外语文班-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外语文班-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习题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的字。把洒问青天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 、 的特点,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2、体会甲乙两文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甲: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表达了_;“寻张怀民”是由于“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两人耳。7解释加点的词。(4分) 陶后鲜有闻 鲜: 濯清涟而不妖 濯: 亭亭净植 植: 相与步于庭中 步: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_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9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一)7答案(1)少(2)洗涤(3)竖立(4)走评分4分。每小题1分。8答案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评分 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评分 4分。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010年上海市)(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一l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lO.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1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9北宋 苏轼 10.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11. B(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4分)(一)(18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二、方言文阅读(10分)32分 A4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3分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2010年福建福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098 年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和 “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的语句中。(4分)(2010上海市)(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全品中考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二)(8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薜( b)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英英:声音和盛之貌。办:具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记承天寺夜游(山东枣庄卷)2007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7A 8D 9C(浙江衢州卷)2007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19、遂:于是,就 寝:睡觉 但: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湖北荆州卷)2007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晓雾将歇:(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闲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仙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9、消散(或“消歇”“散去”) 门 院子(或“庭院”) 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B(2分) 1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山东淄博卷)2007(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月色入户。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8、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9、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浙江湖州卷)2007 记 承 天 寺 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17.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德州市二七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月色入户 怀民亦未寝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答案:门 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200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3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4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2009全国各省市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全解析1.台州市(09 浙江省)(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19.B评分标准:3分。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记承天寺夜游(一)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一)19、遂:于是,就 寝:睡觉 但: 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分) (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山阴:今浙江绍兴。皎然:洁白的样子。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剡(shn):县名,今浙江嵊县。就:拜访、访问。经宿:一整夜。 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二)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作者描绘的世界:作者的心境: 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四)9、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10、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