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比喻论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317347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比喻论证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劝学-比喻论证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劝学-比喻论证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喻论证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受了解比喻论证的说理效果能力目标:体会并掌握比喻论证运用的技巧,学习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培养认真读书,关注生活,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安排一课时:布置预习:阅读三篇文章,感受比喻论证的魅力。(略见材料)教学过程与内容:课前阅读:1洗脸还要养心同学们明白一个常识,人每天要洗脸,三天不洗脸令人生厌。同学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常读书,三天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是黄庭坚说过的话。有点夸张,但很有道理。只注重洗脸的人,如有些帅小伙美少女,五官也许还看得,但不能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暴露他的浅薄和低俗,让人替他难过。所以,洗脸之外,还得洗心,或者说养心。那么,拿什么来洗涤心灵滋养心灵?读书是最好的。脸上有灰尘,要洗掉,心上有灰尘呢?当然更要洗掉,至少应该说,脸蛋的白净和心灵的纯净同样重要吧。我们的心灵,是蒙着很多灰尘的,比如,浮躁,油滑,懒散,冷漠,偏执,狭隘,仇恨,逃避责任,自我中心,等等。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其实,我们对这样的生命状态已然感到焦灼和无奈。那么,读书吧,读一本好书,就是引来一泓清泉浇灌心田,读一本好书,就是开启一片阳光照亮人生的房间,就是身入芝兰之室,头顶灿烂星天。于是,灵魂不再漂泊和彷徨,精神不再挣扎和流浪,情怀变得纯洁和高雅,生命沉静而又飞扬! 2读书养气(有删节)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3读“磨脑子”的书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一、 请同学谈阅读三篇文章的感受。二、 简评学生观点,导入新课。刚才的同学都提到了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的表达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及运用技巧。首先,请大家先看三段文字,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是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说?1.钱钟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不愿被人炒作,也不愿抛头露面,只想一心做学问。一天,一位英国女士打来电话,说喜欢围城,想见见钱先生。钱钟书婉言谢绝,但是那位女士十分执著,最后钱钟书实在没有办法了,便以其特有的幽默语言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你认为有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2.1920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一次会议上作报告。当时,有些农民对工农联盟的重要性不甚理解,向加里宁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对此,加里宁提高嗓音反问道:“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左腿还是右腿?”农民们听了以后欢呼起来,掌声经久不息。 3李肇星出任中国驻美大使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时,一个老太太问他:“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李肇星没有直接反击,而是亲切地说道:“夫人,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 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为什么这几段文字能收到这种效果?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没有?归纳运用规律:1.用自然、生活中的常识或公理做喻体2.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在于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不在于表象的相似3.喻体要隐含或表达出与本体的逻辑关系4搞清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教材中说: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论证观点,就是喻证法。那么,比喻修辞和比喻论证是一样的吗?请看下面两则材料,请同学说一说。1.幸福是海子心中那座面朝大海的房子;幸福是舒婷视线里被雾打湿两翼的双桅船;幸福是徐志摩康桥边那段彩虹似的梦;幸福是汪国真所向往的大漠、森林、峻岭崇山2.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的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下列两个材料, 是比喻论证吗?1.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2.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翅膀。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归纳: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主要在于:比喻重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比喻本体喻体之间重在形似,即对象与对象的外在特点的相似;比喻论证本体喻体之间重在神似,即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在实际运用中,很多同学经常分不清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是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懂得了运用比喻论证的四条规律,就请我们同学小试牛刀,做几个简单的练习。续写训练: 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可论证什么观点,然后补上几句话语,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A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 观点:(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B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 观点:(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入生命之初的那种纯洁、明净,否则就会让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C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观点:(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迅速生长,养成良好的品格,等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风气有望变得更好。) 请同学品味一下老师给大家推荐的下面几段比喻论证的片段,体会一下运用比喻论证的规律,看看在使用比喻论证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经典比喻论证品味:1对于一个人来说,血液循环是否通畅关系到生命安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融运转是否正常影响到经济全局。这是因为,金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如果这种“脉搏”失常,“血液”不畅,经济是难以稳定的。了解上面这样一个道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决定从整顿金融秩序入手,强化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2鱼儿与水,是不能须臾分离的,所以历来都用鱼和水来比喻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鸭则不同,它在水上、地上都可以生活。换句话说,哪里有利,它就到哪里。当它腹饥时,就从地上跳下水,大吃大喝;当游水疲劳时,就上岸休息;当在地面上遇到敌袭时,又会迅速跳下水,求得保护。我们的干部下基层,可不能学这水陆两栖的鸭子。腹饥、劳累时,想起了群众,下一个基层,求得群众的支持、帮助和保护。一旦地位发生了变化,或上级的要求不那么紧了,就与群众疏远了,躲进自己的安乐窝里,甚至当官做老爷,忘记了群众的养育之恩。(“鱼水关系”和“鸭水关系”)3一些热门专业的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如果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1个茶壶的时候,想想看,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可怜的“茶杯”)教师小结:综合练习:以“规矩与方圆”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论证文字。请同学交流。课堂总结:一个生动的比喻论证,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但是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比喻的双方由于指示在关系或者道理上有相似性,它们之间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因此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论证,要把它和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Teab课外拓展: 以“只有打破阻碍前进的陈规陋矩,才能取得新成就”为论点,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论证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