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285970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必修一气压带与风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题2.2 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学习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课时安排25分钟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讲述故事】:“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习本节知识,帮大家解开这个迷。聆听和思考推进新课【过渡】 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1 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 大气环流的成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大气不断的运输、输送和交换热量。聆听和做笔记假设一(单圈环流)【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假设一: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不考虑太阳直射回归运动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A点,北极相当于B两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回忆画图,见活动“理想状态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图2.9)。假设二(三圈环流)假设二(三圈环流)【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1)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 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 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展现案例:贸易风和珍珠港事件提问:如果选择航海,你是选择信风带还是西风带?原因: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起主导作用,南风转为西南风,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纬度这个力不可忽视;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阅读教材P34,先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后听讲、理解。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假设三(季节性移动)【过渡】: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假设地球表面均一考虑地球自转的地转偏向力也考虑太阳直射回归运动,那么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教师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读图、思考板书设计2.2气压带与风带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中 纬 西 风 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低 纬 东 风 带1、 大气环流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假设一 单圈环流(地表均匀)假设二 三圈环流(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假设三 季节性移动(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太阳回归运动)边听,边记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