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0285665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讲座初中思品“理解尊重”的教学研究陈红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一、“理解与尊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2011 年版)在课程总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求: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要建立起“自尊自信”、“尊重他人”、“树立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等情感态度;在能力目标中,要求“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发法” ,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在知识目标中的所有要求,都需要学生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有良好的尊重的态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理解力。课标各部分具体的内容也都涉及理解和尊重。就纵向的线索来看:一、成长中的我,(二)自尊自强中的 2.1 中“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责任哺育”, 2.3 中“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二)在集体中成长中 2.2 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三、我与国家和社会(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2.7 中的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就四个板块来说,理解和尊重在心理、道德、法律、国情中也都全部涉及。综观标准( 2011 年版和教材可以看到,理解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意识和态度的形成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理解与尊重”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不仅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体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理解与尊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使其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承认彼此由外而内的差异性,并理解尊重这种差异,是友好相处的前提。因此,“理解和尊重”也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该主题的深入理解,是教师教备课、教学的基础。二、对“理解与尊重”基本概念的把握(一)“理解和尊重”的内涵1. 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理解”的解释是懂得、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于事实或者道理有所认识时,我们就懂得了,了解意味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知道得清楚。理解的需求来自认识和实践两个领域。首先是在认识领域,无论是面对神奇的自然现象,还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都会去寻求其规律。人类可以认识事物的规律,并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调动人的积极主动创造性,创造美好的未来。人要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进而理解世界。理解什么?就是不断地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世界发展的规律性,获得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其次,人的认识怎样获得?这就要通过实践。在实践领域,人类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人与人一起为了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这种“物质性的活动”,需要人们相互协作才能完成。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个体。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背景、知识储备等,协作就是各种有差异的人一起,调动积极性,发现规律、遵循规律,为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调动积极性,一起努力做事,就需要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目标或者共同利益,为这个共同目标或者利益协作。理解就是寻找这个共同性的过程。因此,理解的本质其实就是从差异走向同一。在这里,差异是前提,同一是基础。有差异才需要理解,有同一才使理解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对于自然的认识过程,还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理解都不是假定一个客观的对象,然后要求我们用客观的眼光去反映。相反,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用我们内心的信念与自然或者他人的信念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的过程是不断调整的过程,是根据自然的规律或者他者的信念来调整我们自己的信念的过程,是对象和我们融合在一起的过程。理解发生就意味着沟通和交往已经开始。既然理解是个视界融合的过程,那么,理解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了解、扩大我们的知识系统,使它能够包含新的现象,即把这种原本新奇的现象当作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当作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能够了解和理解事物或者异文化的范围越大,人与自然或者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越强;反之亦然。但是理解有其限度,在理解的尽头,人类需要宽容和用来约束交往的规则。因此,在我们日常交往和生活世界的层次上,关于理解,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四段模式: 知道或了解,通过对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认知,把新现象作为熟知的信念接受下来,作为我们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解释,通过把新的文化现象包容在我们的解释系统中,在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达成一种文化的统一; 宽容,把那些异己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存在接受下来,承认它和自身拥有同样的存在权利,宽容不是一个认识的程序,而是一个交往的程序; 规则或约束,在面临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人类需要一种共享的规则,它体现在共享价值观、共享文明、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的框架内,是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结果。2. 尊重按照汉语大辞典,“尊重”的含义有敬重与重视、尊贵与显要等。归纳起来,尊重意味着一种真诚的认可,即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能力、行为等表示承认与认可,其中也伴随着赏识、赞扬、佩服、肯定、支持、高度评价等。尊重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都讲究尊重的原则,没有尊重,生活的秩序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也不能有尊严地活着。尊重的主体是人,对象则是多样的。因此,以人作为主体,以尊重的对象为客体,可以对尊重进行简单的分类,即尊重自我、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前一种尊重是由外指向个体内的,后两种是由个体内指向自然和他人(社会)外。这三种尊重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1 )就由外向内的尊重而言,包括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即对自己的重视和对他人(社会、自然、知识)的重视。 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和自主等。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与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他尊是指个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赞许和高度评价,也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他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从而进一步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反之,缺乏他尊会使人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把自我作为对象进行思考,所以只有人才会有自我尊重的需要。尊重自我就是主体把自身当作对象,对自身的能力、品行等表现出认可、承认、满足,同时不允许他人对自己表示出侮辱、歧视等。因此,尊重自我,也就是自尊。自我尊重能帮助人缓解生活中的焦虑与压力,实现自信、自立、自强,这样“人”的形象才会真正地树立起来。自我尊重不但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和固有力量,更是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需要自我尊重,不单纯是为了抵御外界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与侵犯,还是为了通过有效地自我调节来降低、缓解焦虑与恐惧,最终形成有弹性的心理空间。有弹性的心理空间是自我尊重的归属,它由能力、行为的价值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几个部分组成。人的能力是自我尊重的基础。在人的自我尊重形成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一个认知能力低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由此会降低他的自我尊重与自我评价。在学校中,那些能力差的学生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极易产生自卑、自责或自弃等心理。这表明人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成功,而成功又关系到自我尊重。因为人的能力越强,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其生存的价值也就越能显现出来;人的价值越高,其自我尊重感也就越强。反之亦然。人的行为价值对自我尊重的获得与丧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他人与社会称赞、产生好感或愿意接受的标尺,即主观知觉判断。该判断有两大特点:一是外向性,即人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及他人评价的影响与制约,例如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我做出高评价或低评价,由于评价不同,产生的自我尊重感亦不同;另一特点是内向性,即人总是偏爱使用一个狭小的、自我感觉合适的“过滤器”过滤他对现实世界中与自我相关信息的认识与感受。这是人精神世界的需要,反映了人对相关自我价值的外界刺激的有意识、有目的认知、感受与评价。当人在现实社会受到能力要求与价值评价时,能积极正确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与控制自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不仅要求人能对自我做出公正的判断与评价,而且要求对自我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就此而论,应对环境挑战是自我尊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随着个体的成长,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给自我尊重描绘了一幅综合肖像,使人保持着一种稳定的挑战生存环境的状态,如帮助个体形成了防御机制与自我同一性等能力;另一方面,当生存环境长期使人处于恐惧、压抑与焦虑的状态时,自卑、自责与自弃就会趁虚而入,侵害人的身心健康。因此,人能否积极应对环境的挑战对自我尊重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呢?国际知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兰登博士就如何实践于自身并促进或鼓励他人也获得自尊,提出了自尊的六大支柱: 有意识地生活。要求个体努力探明与自我的行动、目的、价值和目标相关的外界事物,要力争使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的认识保持一致。 自我接受。首先,是指拒绝与自我对立,要直面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并选择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其次,是指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去体验自己想干的事,切实去做自己想做的人;再次,是爱自己,与自己做朋友。 自我负责。这意味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意味着深刻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发展, 唯有靠自己来创造、来改变。 自我维护。在人际交往中能坦然地维护自我、尊重自我,面对与自己价值相异的人,不掩藏、扼杀自我,或简单地“归属”于别人。 有目的地生活。按照自己预定的生活目标自律地生活,自律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实现生活目的的一种保证。 个人诚实。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一致。诚实并不能保证我们会做出最好的选择,它只要求我们寻找最好的途径时必须是真实的,能对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负责。上述 6 种能力是自我尊重的六个支柱,是一个人培养自我尊重感的行为准则。其实,每个个体都希望被社会承认和尊重,但是以往过度发展的“集体主义”让我们忽视了对个体的关注,个人的需求也往往要服从于集体的利益,我们只能听到集体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自己的呐喊。一个社会,应允许正常的个人需求,比如生活的多样性、对美好和快乐的追求。正视人的利益和需求,就是尊重人,就是尊重科学。不仅如此,尊重对于个体与其他个体、群体的交往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个体的生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个体相互联系的。在与他人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尊重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生活得有价值,我们是重要的,我们是被承认的。同时,尊重也让我们相信他人与我们有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是正常的事情,相信他人与我们一样有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有感性、情绪性的表达。这样,在彼此尊重的环境中,个体才能身心健康地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格的独立。( 2 )尊重他人(国家、民族和社会),即对他人(国家、民族及社会)的重视。这其中体现的是对他人的个性、权利的重视,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的重视,对社会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重视。尊重他人是有具体内容的。比如“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它包含:尊重长辈的辛勤劳动,尊重他们的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尊重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扫除前进的障碍;尊重朋友给我们的帮助与关怀的友谊;尊重自然给予我们生机勃勃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有其按照本来的状态生活下去的权利;尊重事物的完整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事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尊重他人要有这样的基本认知: 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 (无条件接纳) 核心就是对他人的优点与缺点、积极与消极情绪、错误与正确观点、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包括他人的认知方式、行为、情绪、个性,先不要做评价,而是相信其有这样的状态是有一定的缘由的,而非其主观任意。即以善良的心态先接纳他人。 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 (平等) 价值、尊严、人格 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礼貌) 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 当与他人观点或者行为方式相冲突时,要相信他人与我们有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是正常的事情,相信他人与我们一样有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有感性、情绪性的表达。相信他人有改变自我的主观愿望,相信他人可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最终解决冲突。 尊重意味着保护他人的隐私 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尊重别人吧,它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别人的痛苦减半。”尊重别人,不仅是自己崇高道德的一种表现,而且能使被尊重的人获得自信与力量。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尊重不仅仅是对个体、个体的事的尊重,还包括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尊重,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是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展开。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不同文化之间、拥有相同或不同文化的两个个体之间、现实和历史之间要想和平共处,就需要对话,进而达成相互的理解。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宗教、生活习俗的不同,各个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统。每个文化系统的创立都是民族文化凝聚的体现,世代相传,融进了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文化的逻辑、内涵被其成员普遍接受,分歧较少。但在差异化的文化系统中,隔阂、不解、矛盾会大量产生,这就需要人类有意识地加强了解,进而增进相互理解,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尊重一切与自己不同的、他国的、他民族的自然和文化,并且把这些自然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当作达成促进人类交流的基础和创造人类共同未来的丰富资源,是当代人应该建立起来的价值观。( 3 )尊重自然在远古时代,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自从人类的自我意识觉醒后,人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认为世界是由人和自然物构成的,这就有了人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自然物的问题。人类曾经采取的是人类中心论的态度。为试图征服自然、干预自然进而疯狂地向自然攫取资源,并因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此后,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片面地发挥到极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客观性为依据,归根到底,人受到自然的制约。因此,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首要准则就是尊重自然,用尊重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意味着既不对自然顶礼膜拜,也不把自然当成征服的对象,意味着感激自然为人类带来的一切,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必须把自然当成合作的伙伴,尊重自然的规律,承认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到规律制约的,尊重人类各项活动对象的特征,按照他们的发展运行规律来采取行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少就是因为在交往中不能相互理解造成的。只有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才能成功地交往。而尊重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相互尊重,才能做到文明交往。礼貌待人是尊重他人的外在表达,如果人在交往中能自觉地做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心中有他人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二)“理解和尊重”的行为表达当被问到尊重的反义词时,我们可能会使用这样的词汇:鄙视、轻视 、轻慢 、轻蔑 、鄙视 、藐视 、歧视 、无视 、看不起、小瞧,等等。毫无疑问,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有以上心理状态和行为表达,都可以认为是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不够尊重。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有意无意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比如,认为朋友关系密切,就不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心理活动时间;与人交谈时,只顾自己侃侃而谈,不给对方插话机会;在听别人倾吐心事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玩弄自己的手机或者其他物品;对诚恳批评自己的人耿耿于怀,做出不文明、不符合身份的举动,让对方感到难堪,等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为运动员呐喊与喝彩是尊重,给普通运动员以鼓励和掌声同样是尊重;在生活中,对各级领导的崇敬是尊重,对同事、对下级、对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诚相待、友好合作,倾听他们的声音,同样是尊重;他人功成名就时给以赞扬而不是贬低是尊重,对情趣相投的人真诚相待是尊重,对性格不合的人心存宽容同样也是尊重;不主动伤害别人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性的行为,不干涉他人,即不强加于他人、不妨碍他人做正当的事是尊重;遵守规则(不同地方或者民族的约定俗成的规则)、爱护公物和环境,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会有偏缺,别人也会有,善于宽容、包容异己,表现了尊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也不声高,是尊重。同时,我们还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意味着愿意了解他国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习惯,并维护其享有自己国家的语言、思维习惯、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权利。三、“理解与尊重”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 理解与尊重的内容贯穿整个初中品德课的教学,涉及三大关系、四个领域。那么我们应怎样区分教学的共性与个性?2. 课标的要求笼统,具体到什么程度合适?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把课标的要求行为化。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按照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品行的意识,但是不能把课标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即不能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实际行为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缺少针对性,使教学变成了说教。3.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受到的理解和尊重少,对教学有抵触。现实中是大家都赞成理解和尊重这个观点,但是教师本身对学生、对家长,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老师、对家长,都存在不能理解、不够尊重的问题。4. 急于得出结论,缺少过程学习。5. 仅教观点,缺少方法的学习。6. 社会生活很复杂,各方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怎样进行判断,并选择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二)教学中的策略1. 既要注意区别教学角度个性的问题,还要注意共性的引导。2. 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把课标上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具体化为的行为或者观念;有针对性地选择情境案例或者需要澄清的问题,进行教学。3. 品德教师从一开始进入课程时,就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少在本课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注意批评方式,多鼓励学生。4. 教师最好选择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去发现,进而通过自我教育获得结论。比如郑爽老师以美国在各地区迪士尼乐园的不同设计为材料,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设计却有着相同的理念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通过发现学习,学生自己获得结论。5. 教师要收集如何建立自尊、如何对待不尊重自己的人等资料,让学生获得启发。比如,周总理对待其他国家领导人无理行为采取的智慧行动。6. 教师选择有争议的案例,扩大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了理解与尊重的基本原则,对复杂事物处理有足够的敏感度,学会理性处理问题。 比如医患之争,各方有理的材料。四、学生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和方法(一)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理解与尊重他人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的水平,自我的控制力、理解力等都还不成熟,不能理解人、社会、自然的复杂性。总是容易用绝对的观点看问题,容易用非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不断地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的多方面联系,使学生建立起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减少认识事物的片面性。有的问题是认识和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比如朋友间的亲近不等于粗俗,无间不等于无礼(与陌生人与熟人都需要有礼,只是善于把握礼的尺度)。(二)学生认为的“理解和尊重”往往是单一性的学生更愿意强调别人“理解与尊重”他,而自己却没有去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从潜意识讲,学生可能会认为,大人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而孩子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其实就是索取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要讲清楚,理解与尊重都是相互的,单向的理解与尊重是不会长久的。(三)学生对于“理解与尊重”的范围及情感认识上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尊重只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并且以与自我关系远近画圆,离自己越近的就越能够体现理解和尊重。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把人按照与自己的关系,分成三六九等,这本身就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二是把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的自然环境,排除在人类的视野之外,以人类为中心对待自然,这是与以自我对待他人是一致的。第一,从教育的策略来看,教师要深入理解尊重的范围,通过选取不同尊重对象的案例,来扩大学生对于尊重范围的全面认识。第二,了解学生认知的起点,通过观点辨析或者情境分析的方式,使学生跳出自身的小圈子来看待他人、国家、社会和自然。另外,学生可能更愿意去理解尊重他们的同伴,而对陌生人或者弱势群体、犯错误的人需要不需要理解和尊重,认识不清。(四)学生自尊与面子分不开有些人认为自尊就是面子,其实,自尊与面子有很多的区别。面子只是表面上的一套形式,而自尊是靠自己争取的。举个例子:学生考试考得不好,被家长、老师说了几句,但没有任何侮辱性的含义,而有的学生却因为要面子,于是与 家长和 老师疏远了。如果想维护自尊的话,就应该奋发向上,而不是继续浑浑噩噩。自己不愿意努力,又不接受别人建设性的意见,只一味的要面子,结果肯定会是没有面子。要人尊重,首先得尊重自我;要人敬爱,首先得敬爱他人。人当有自尊心,然而自尊不是不听取或尊重他人意见,而要虚心听取,这样才会更富自尊。只有唯我独尊的人,才不为人尊。自尊,应当融合在自信和自强之中,而不是建立在自卑和自负之上。从心理学角度看,虚荣心过强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那么怎样调节自尊心与虚荣心之间的关系呢?首先,要明白一个人除了物质追求以外,对精神的追求、对人生的理解越高,那么就容易调节对外界事务的反应。其次,要清楚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的有所作为,而非弄虚作假,否则,即使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再者,要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清晰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