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49957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人教版发探三年级下册)20132014(二)备课人:钟月秋 陈菁原塘沽实验学校远洋城校区集体备课分工单元或章节课题内容备课人第一课影子陈菁原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钟月秋第三课纸的再认识陈菁原第四课用眼卫生钟月秋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陈菁原第六课弹弦听音钟月秋第七课泥石流陈菁原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钟月秋第九课辨认方向陈菁原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钟月秋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陈菁原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钟月秋学期备课一、 学段目标1. 通过有关实验、观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2.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 本学期教学内容第一课影子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四课用眼卫生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六课弹弦听音第七课泥石流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第九课辨认方向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三、 本学期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四、 课时分配(注明总课时数)本学期共计18课时 准备课(1课时)第一课影子(2课时)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1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2课时)第四课用眼卫生(1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2课时)第六课弹弦听音(1课时)第七课泥石流(1课时)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1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2课时)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1课时)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1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2课时)五、 学生情况分析发探作为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鼓励性语言的施加。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采取适时的鼓励与批评,帮助学生认真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因此在放手让学生实验的同时,还应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动手操作的行为习惯,使整节课有条不紊的进行,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新知。准备课(总第1课时)一、 课堂常规回想与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学期发探课基本要求,试验方法及实验用具准备规范。二、 新旧知识回顾与链接(1) 回忆旧知识,通过学生朗读,默读预习本学期所学知识与上学期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 学生小组讨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并举手回答。(3)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板书。三、 开课前学期用品准备(1) 教师介绍本学期课程所需学具准备,并板书黑板上。(2) 学生将所需学具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并回家进行准备。(3) 学生预习第一课所想内容并小组分工合作各自所需携带的实验用具。四、 师生互动交流(1) 教师带领学生交流寒假趣闻趣事。(2) 引导学生讨论其与上学期所学发探知识的联系。(3) 对于不会的问题,带领学生小组讨论并预习本学期新知,并小组讨论是否能解决所提问题。课时备课(总第2课时)第一课 影子 (第1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课时备课(总第3课时)第一课 影子 (第1课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四、教学过程:1、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2、探索发现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3、探索延伸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五、教学反思: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课时备课(总第4课时)第二课 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2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能力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三、教学准备:纸、台灯等。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的小手电,手电对准橡皮但不对小孔,盖严盒盖放在桌上。、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三)、探索发现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四)、探索延伸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五)教学反思:(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 (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时备课(总第5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3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三、教学准备:报纸、笔记本用纸、面巾纸、直尺、剪刀、放大镜、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更离不开纸。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二)学习新课: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同?、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同样抻横向纸条。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三)教学反思:(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 (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时备课(总第6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3课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三、教学准备:报纸、笔记本用纸、面巾纸、直尺、剪刀、放大镜、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1)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有关)4、总结:(2)探索发现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2、纸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3、纸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紧密的纸吸水性要更好一些。(3)探索延伸以“三种纸张透光性测试”为题设计两个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反思: 教师在课前按教材要求准备好实验器具及相关材料。并对教材中的实验逐个亲自做23次,以便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课时备课(总第7课时)第四课:用眼卫生(第4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尝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拟定调查问卷和分析调查问卷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在课上统一完成,先讲明要求和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三、教学准备:视力情况调查表,收集有关视力保健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把看到的一切信息传送到大脑,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视力不好,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应该科学用眼,保护好我们的视力。(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眼睛的用处小组活动:把眼睛蒙住,试着做一些事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观察思考: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2、实验二:眼睛的疲劳、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侧视图(课本图5)1分钟,说说看后眼睛有什么感觉。、小组讨论:图5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小组讨论:你有没有不好的用眼习惯?如果有,想一想如何预防?3、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数据分析:在调查的10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 )多些的同学非常重视用眼卫生;相反选择( )多些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思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视力情况及视力保健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课时备课(总第8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上升吗(第5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三、教学准备: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春天暖暖的阳光照在郊外的田野上,照在村舍的屋檐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你细心,会发现田野或屋檐上有淡淡的气流在袅袅地上升,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体验热空气上升点燃蜡烛,放在讲台上。同学按顺序依次按以下两种方法做实验。A:把手放在蜡烛上方(注意距离,不要烧伤手)B:把手放在蜡烛的侧方,体验手的感觉。小组讨论:对比两次实验,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小结:把手放在上方,感觉到一缕热气向上升起,并有灼热的感觉。手放在侧面感觉不明显。2、实验二:验证热空气上升教师实验,学生观察。拿一个薄膜塑料袋倒扣在蜡烛上方,让热空气进入塑料袋,然后松开手。实验观察:当手松开后,看到什么现象?思考问题:手松开后塑料袋飞上去,是不是证明了热空气是往上升的?课时备课(总第9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上升吗(第5课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三、教学准备: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四、教学过程:(一)实验三:热空气上升的道理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在细木条上拴好细绳挂在铁架台上,木条两端各挂一个倒扣的纸杯,使两端处于平衡状态。给一端的纸杯口加热。思考:在加热的过程中,被加热的纸杯向上翘起了,说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思考与联想:风是怎样形成的?(二)探索发现1、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及上升的道理。2、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变轻会上升。(三)探索延伸想一想孔明灯是怎样升起来的?热气球有是怎样升起来的?(四)反思:(1)教师要细心做好分组实验组织工作。 (2)安全教育要十分注意。课时备课(总第10课时)第六课:弹弦听音(第6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三、教学准备:纸杯、曲别针、粗细线、小重物等。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潜艇是一种在水面下面进行作战活动的舰艇。谁知道,潜艇为什么会自由的下沉和上浮呢?他是依靠什么原理工作的呢?(二)学习新课:琴弦振动与音调变化1、制作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第一个纸杯底中心扎一个小孔。、将细绳一端先打一个节,然后每隔15厘米左右再打两个节扣。、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上一个曲别针并拉入杯内。2、实验一:线绳的松紧与音调变化的规律将纸杯放在耳边进行试验。在配重杯里放进3个小重物挂在线绳上。用手弹动线绳,感觉并记住此时的音调。小结:随着线绳逐渐绷紧,弹出的音调逐渐升高。3、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思考: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随着绷紧的线绳逐渐变短,弹出的声音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4、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思考问题:你发现粗弦和细弦产生的音调变化了吗?由细琴弦变成粗琴弦后,弹出的音调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三)、探索发现我们做了改变琴弦松与紧、长与短、粗与细的三个听音实验。我们发现,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四)、探索延伸回家找一把二胡拉一拉,定一定音调。感觉一下音调的高低。(五)教学反思:(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关于实验用杯,将纸杯换成薄塑料杯,实验效果会更好。课时备课(总第11课时)第七课:泥石流(第7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模拟泥石流的形成的实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灾办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目标: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对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预防。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泥石流成因的实验和认识。三、教学准备:小铲子、矿泉水瓶子、一块草皮、长木板、塑料盆。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泥石流,大的泥石流会吞没村庄,矿山,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二)学习新课,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1、制作山体模型、在木板A和木板B上放入潮湿的土,压实,形成坚固层。、分别在两块木板上用松散的土覆盖。、在木板B的松散土上覆盖一层草皮。、在木板A上和木板B上放一些小饰物,模拟地面建筑物。2、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把木板A放在塑料盆里,成25度状,从高处浇水,观察斜坡上松散土的情况。、思考:这是不是说明,突然的水量会造成斜坡上的松散土和地表上的建筑物向下滑动,形成泥石流?、小结:证明了植树、种草能固坡,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三)、探索发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泥石流的成因,学习了预防泥石流的一些方法。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四)探索延伸根据泥石流的成因,考虑以下办法:1、在山谷处修坝,减缓水的流速。2、在山坡上植树固坡。3、修导流堤,将山水分流,以减少水量。(五)教学反思: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课时备课(总第12课时)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第8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办法。能力目标:研究本班防灾撤离预案,并按预案演习。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有序撤离比盲目撤离生存几率大。 2.教学难点:设计班级遇险安全预案并演练。三、教学准备:纸盒、圆形塑料盒、棉线、剪刀、表。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教室上课,发生了突然事件,需要紧急撤离,我们怎样做才能科学、合理、快速地撤离教室,确保生命安全呢?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一下吧!(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1、制作活动器材、在纸盒上剪出两个圆洞。、将棉线剪成等长5段,用中药丸塑料盒分别扣住棉线的一端,代表遇险人员。1、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将5个中药丸塑料盒放入一个安全扣。棉线一端留在纸盒外,5名同学各捏住一个药丸塑料盒的棉线。、由组长发口令,每个同学都把中药盒往外拽,看谁拽得快。、如果事先规定好顺序,当听到口令时,按顺序拽出,看看要用多少时间?2、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分小组,并规定好哪个小组走哪个门。、根据座位规定小组内同学撤离顺序。、指定好由谁负责开门。、确定出门后往哪儿撤离。讨论问题:在实地演习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三)、探索发现1、通过实验发现,增加一个安全出口并提前制定好预案,可以大大提高撤离速度。上课时教室后门不要上锁。2、通过模拟演习说明,谁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难中处于主动地位。(四)探索延伸根据你家房型结构、家居布置情况,制定一个撤离预案。(五)教学反思: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演练时的情况,避免出现意外。课时备课(总第13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第9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实践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情感目标:通过认方向活动的探究,了解认定方向的方法,提高生活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以及认识方向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 (1)指南针的使用。 (2)“活动延伸”栏目中的内容研究。三、教学准备:指南针、收集有关辨认方向的信息。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航海、野外工作、日常生活我们都需要辨认方向。具备辨认方向的能力很重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二)活动过程1、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在学习指南针的基础上,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2、思考问题:、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要注意什么?、教室的门窗是正南正北朝向吗?、如果没有指南针,你又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3、实验二。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太阳落山时,面向太阳站立,你的前面是西方,你的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思考讨论:靠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准确吗?用指南针检验一下。课时备课(总第14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第9课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实践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情感目标:通过认方向活动的探究,了解认定方向的方法,提高生活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以及认识方向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 (1)指南针的使用。 (2)“活动延伸”栏目中的内容研究。三、教学准备:指南针、收集有关辨认方向的信息。四、教学过程(一)实验三,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雪地里辨认方向。、森林里辨认方向。、农村民居辨认方向。、锯后的树桩辨认方向。(二)探索发现1、晴天,依靠太阳的位置能辨认方向。2、冬天的雪地上,朝太阳方向的雪先融化,由此也可以辨认方向。3、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南的。4、如果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5、农村民居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辨认方向。(三)探索延伸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四)教学反思:组织好操埸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课时备课(总第15课时)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第10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能力目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浓烟对于火场中人或动物的伤害性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形成。 难点:本课难点是对烟雾的弥散性的认识。这个提法对于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一点对于火场逃生而言很重要,掌握烟雾弥散规律,就可以有效的避险、逃生。 三、教学准备:蚊香、火柴、细铁丝、手绢、水、杯子、易拉罐、小剪子、集气瓶、活的小昆虫。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常言说,水火无情,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你知道吗,火灾中死伤的人很多,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呛死。多么可怕啊!我们今天学习一些火灾的预防知识。(二)学习新课1、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将蚊香点燃,利用铁丝支架,将蚊香放入罐中。、将一只昆虫放入罐中。、将罐的几个出口封闭。、一分钟后打开出口取出昆虫,将一块湿手绢放在出口处。实验观察:取出的昆虫怎么样了?出口处的手绢有什么变化?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你有什么看法?(三)探索发现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1、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逃生。2、如果是其他房间发生火灾,应将房门窗紧闭,堵塞门缝,阻止火焰和浓烟的蹿入,坚守待援。3、烟雾流动的规律是:烟往上升,撤离时人应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减少烟雾的吸入。提出问题活动设计分组实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四)探索延伸研究:3个燃烧条件。2种灭火的方法。讨论:怎样预防火灾?(五)教学反思:(1)本课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危险和探索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安全。课时备课(总第16课时)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第11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进行检测试验。因此,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保证检测板制作正确;在选取检测位置前,教师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解,对学生选取的检测地点有意指导。 2.本课的难点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得出分析结果。三、教学准备:卡纸板、放大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尘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质量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校园里的尘降问题。(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1、器材制作、在卡片纸上划上15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小格。、用窄透明胶带将宽透明胶带固定在卡片纸上。(胶面向外)1、实验一:不同地方沉降个数。、将做好的检测板在课前1小时分别放在学校不同地方。、上课前,将检测板用透明胶带封好后带回教室备用。、抽取检测板上不同位置的3个小格,用放大镜分别数出3个小格中的尘降个数。、画出统计表,并将结果填入表格。序号环境特点沉降个数1 2 3 、数据分析,将每块沉降板上的个数与它缩放的环境对照,看一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1、是否说明尘降板上尘降个数越多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差,反之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好呢?2、说说看,尘降个数少的地方环境有什么特点?2、实验二:不同时间的尘降个数。、早上到校后,将做好的尘降检测板放置在校园选定的位置,第一节课后用透明胶带封好后收回,同时在相同的地方再放置一块检测板,并每隔1课时放置一块。、用实验一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填在表中。、数据分析:将每块检测板的平均数按收回的时间排列,分析那个时间段尘降平均数较多,根据数据回忆不同时间段被检测地空气环境状况。思考?1、不同时间段尘降板上尘降平均个数相同吗?2、为什么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尘降个数不同呢?(三)探索发现1、环境较好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少;环境较差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多;同一地点,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尘降个数要少。2、环境的好坏与尘降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四)探索延伸根据本科的试验方法,帮助家中老人选择一个适合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地点。(五)教学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将检测板中的小格画好的确不容易,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在家中画好带来,也可全班统一印制,以减轻难度。 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特别是对那些顽皮好动的学生,可由教师陪同实验,保证学生安全。 建议教师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发挥伙伴互助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神。课时备课(总第17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第12课第1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能力目标:研究怎样过好夏天。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总结夏天的信息,即“探索发现”栏目内容。三、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有关夏天的信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能说说夏天到了,你从哪可以看出是夏天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观察分析一下。(二)学习新课1、活动一,从昼夜长短变化中寻找夏天、回忆一下,今天大约什么时间天亮的?用笔在表盘上画出表针指向。、回忆一下,昨天大约什么时间天黑的?用笔在表盘上画出表针指向。、问一问老师或同学,说说一月份大约是什么时间天亮和天黑的。思考:昼长夜短的变化是不是夏天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2、活动二,气温变化与夏天信息、回忆冬天和现在在穿着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最高气温是多少?用笔画在温度计上。、收集今年1-3月份每天气温的信息,算出3个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用笔把最高气温平均值画在温度计上,观察2个数值在温度计上的变化。思考:气温升高是不是夏天来临的又一个重要标志?课时备课(总第18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第12课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能力目标:研究怎样过好夏天。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总结夏天的信息,即“探索发现”栏目内容。三、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有关夏天的信息。四、教学过程:(一)活动三,校园中的信息。、观察与讨论:观察校园中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哪些变化反应夏天的信息?、进入6月以来,你看到了哪些花?这些花的开放,是否能说明夏天就在你身边?思考问题:这些花的盛开,是不是说明现在是夏天了?(二)探索发现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昼夜长短、气候变化、自然景色变化、植物和动物生长情况以及人们生活情况等方面找到夏天的足迹。(三)探索延伸讨论:夏天来了,为保证家人身体健康,应做好哪些准备?(四)教学反思:组织好校园寻找夏天足迹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