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31075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上必背古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泊船瓜洲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二、合作汇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三、深究悟情(一)学习一、二句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通读全诗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2.背诵全诗。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五、音乐欣赏: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六、拓展延伸(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板题】:天净沙秋思二、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三、介绍“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2、因为作者远在天边,所以才会伤心欲绝,愁思万千,肝肠寸断,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池上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板书课文题目:池上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8.齐读全诗。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5.全班齐读。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3)看出小孩很顽皮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墨梅一、导入。1.知道“岁寒三友”吗?是啊,松竹梅总在万物凋敝的严寒季节中傲霜斗雪,人们把它们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我们常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佳作中见到它们的身影。能背背描写松、竹、梅的诗吗?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咏梅的诗,诗题叫“墨梅”。他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王冕。说到王冕,你一定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关于他的课文,叫少年王冕,你能再说说你对王冕的了解吗?3.补充介绍:王冕,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4.从这段资料中,你又对王冕有了什么新的了解?5.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梅花,他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这首墨梅便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上的题画诗。6.想想“墨梅”是什么意思?(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7.学贵有疑,读了诗题,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为什么不画有颜色的梅花?)8.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你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二、 品读古诗。1.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读,至少读三遍,做到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墨梅,你能想象出王冕的墨梅图是什么样的吗?洗砚池让你想到谁的故事了吗?是啊,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想来王冕作画也十分刻苦。你从哪里看出梅花颜色?:淡墨是水墨画中的一种技法,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点染出梅花花瓣的痕迹。3.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淡雅、脱俗)4.是啊,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5.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梅花这种淡雅脱俗的美,谁来?指点:“淡墨痕” 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6.同学们,诗读了好几遍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你们能解决了吗?诗人为什么不画有颜色的梅花呢?7.“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都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了,而且还为我们大家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乾坤是什么意思?(乾为天,坤为地,乾坤就是天地。)清气是什么意思?(香气)清气满乾坤是说?8.是啊,原来他并不稀罕那些庸俗之人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9.有感情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墨梅之形,心中有墨梅之情。三、读懂诗人。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墨梅,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2.诗歌表面写墨梅,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王冕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3.学生合作,大胆猜测。4.组织交流:5.王冕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出示材料:“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6.现在谁再来说说王冕与他笔下的墨梅有什么相同之处?点出:“清”字一语双关,“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的品行高洁淡泊名利,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7.这首诗表面上写梅花,实际上讲述的是自己的志趣,志向。知道这叫什么手法了吗?这就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正是王冕一声追求的志向,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8.你们真是王冕的知音,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你们也拿出纸来,画一幅墨梅图,题上这首诗,好吗?9.喜欢王冕的墨梅图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指出乾隆鉴语)告诉你们,乾隆皇帝也喜欢墨梅图,在欣赏一番后还忍不住在上面题了词呢。看来这墨梅的品格真是人见人爱呀。你也在你的墨梅图上写写赞美梅花的话吧。10.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刚上课时说的竹石也是其中一首,再来读一读。11、还有王冕另一首咏梅诗白梅,读一读。四、作业。积累背诵更多咏梅诗。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6小结并尝试背诵。塞下曲(其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2理解作者的感情,学习运用一定的技巧感情诵读诗歌。3. 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战争是无情的,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战争是悲壮的,让无数将士“古来征战几人还?”;战争又是雄浑的,让无数英雄驰骋沙场,雄姿勃发。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卢纶的塞下曲,感受英雄的英武。二、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流利诵读。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无生词,准确、通顺。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进一步熟悉诗句,能流畅地朗读。(二)教师范读,感受诗意。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情。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的神武,初读感觉很有气魄。2学生再读诗句,理解诗意。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刮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将军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顺原路寻找那枝白羽箭,不禁大吃一惊,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三)师生研读,读出节奏。1教师适当介绍古诗的朗读停顿方法。凡格律诗都有一定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它是用明显的格律来包容凝聚的思想感情。因而,我们在朗诵前,应参照诗句的具体语义及每行字数划分为一定规格的语节来表现它。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划分节奏,师生互议,准确停顿节奏。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3集体诵读整首诗,做到有节奏,有韵律。(四)吟诵古诗,理解诗情。1教师介绍诗的背景,引导理解诗歌感情。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此为组诗的第二首。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首边塞诗描写了将军的一次夜猎,表现了将军的将军的勇武。2师生感情朗读,做到激情洋溢,抑扬顿挫,读出将军的胆识与气魄。三、分组诵读,展示才情。1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节奏、情感的处理。2分组比赛,展示古诗诵读魅力。塞下曲(其三)1.导入:学习古诗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提问有人听说过李广吗?。讲述“李广射虎”的故事板书:飞将军李广射虎,让学生对李广的神勇生发敬佩之情。请学生上台作“搭箭引弓”的动作。 “西汉时有一位神勇无比的将军叫“李广”,外号“飞将军”,他带领将士镇守北方边境。一天晚上,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树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约约藏着一只老虎,连忙举起弓,搭上箭,运足力气,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沿着原路来到昨晚射老虎的地方寻找猎物。(你们猜老虎被射中了吗?)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2.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唐代大诗人卢纶是怎么用20字来写这个故事的。发课件,自由通读古诗,板书塞下曲其三全诗,解释生字:棱。3.朗诵塞下曲:指名读,齐读4.对照刚才讲的故事,逐句解释意思,让学生对李广的神勇生发敬佩之情。5.自由背诵,请两个小伙伴上台一起背5 6.下面我们看另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先解释生字生词“单于”“遁”,再解释诗表达的意思:一天晚上,浓云把月亮遮住了,天地一片漆黑,突然“啪”的一声,大雁被惊起,向高处飞去,原来敌人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逃跑了。于是,将军召集一队轻装骑兵要去追击,正准备出发的时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来临,刹那间将士们背的弓箭和手里握的大刀都落满了雪花。 7.诵读塞下曲-其三,确保读音正确,再自由背诵8.闭上眼睛,想像着这两个故事,一起背诵两首诗9.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古诗不但能描写美丽的风景,表达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还能够讲故事。希望你们课后可以把这两首诗背诵给爸妈或同学听,并把故事讲给他们听,特别是神勇无比,技艺高超的飞将军李广的故事。竹里馆教学目标: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析。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2.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3.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5.齐读诗题。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2.指名读诗。齐读。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4.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出示第二句。3.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品读赏析。(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指导朗读。(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5.荷叶如此之多,如此之绿,如此之广,真令人过目不忘呀!那荷花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读第四行。你还会感受到什么?(1)体会“红”那是怎样的红呀?指名说,读出来。想做其中的一朵吗?男生读,女生读。6.这么绿的荷叶,这么红的荷花,想去看看吗?出示图片。7.看哪,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画卷,这就是西湖六月的荷塘美景。引读第二句。8.配上音乐,静静地走进西湖美景。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9.面对这艳丽、热烈的西湖美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一句,师范读。10.谁也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由练读,谁来当当小诗人夸夸西湖?11.西湖其他季节也很美,但每个季节的美却各有不同。出示图片。(师配乐介绍)12.在你们眼里,西湖的夏天是怎样的呢?13.西湖一年四节都美如画卷,但又各有不同的景致。而诗人在送林子方时正好看到的是夏天的西湖美景,所以是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师生合作读第一句。14.这幅美景时诗人脱口而出的,谁能连起来读一读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四、升华诗情,内化古诗1.大家入情入境,读得如诗如画。有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写友谊,没有抒发离愁。同样是送别朋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望着朋友渐行渐远,是那样依依不舍,他是以目相送。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送别朋友,他是以酒相送。这首诗是诗人以什么相送?2.是呀,送别朋友不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还可以以画相送,以景相送。3.师小结:同学们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西湖的别样景,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4.古人以诗明志,以诗寄情。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牢牢记在我们心中吧,对西湖的热爱。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自由读、背。配乐背诵,五、拓展阅读,延伸文本1.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2.朗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3.拓展关于东湖的诗句。朱德的“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观书有感【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过程】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试着读懂它们。【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读书也叫“观书”,板书。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呢?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默读,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板书:有感。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2.检查诵读。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我们一起来读三四句。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4.品读三四句。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三、辩论明理享受诗趣。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指名读(2人)齐读】四、拓展延伸温故知新。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板书:说理诗】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出示: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会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五、反复诵读,完满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出示,引读】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4.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5.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六、作业布置。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板书: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鉴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