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230577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常规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小黑板,摘抄相关词语和句子。【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板书课题,齐读)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人们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设计说明:课题的朗读看似简单,然而真正能读好并不简单,带着感情去读,对学习整篇课文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因此这里指导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3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这是大家对他的初步了解,相信学习课文之后,大家对他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二、检查预习情况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1词语(小黑板出示)武夷山飘飘悠悠险峰扫帚颇有节奏石阶精瘦褪色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自信朗声大笑豁达开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1)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颇”“削”“黝”“吁”等字的读音。(2)齐读。(3)这些词语里有些字比较容易写错,你认为有哪些要提醒大家的?引导学生注意“黝”“褪”“炯”“豁”等字的写法。(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知道了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5)再读读这五组词语,想想每一组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第一组:天游峰的特点第二组:扫天游峰的老人正在打扫第三组:老人的外貌特点第四组:老人是个爽朗的人第五组:游人登山时的样子(6)再次齐读。2句子(1)你认为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读得比较好的,可以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同学读好后,如果其他同学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也可以挑战。(2)指名读。(3)指名评价。3课文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4.点评预习情况,并过渡。三、感受天游峰的特点1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吗?谁来介绍一下?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介绍。2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2)指名交流。3默读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1)学生默读,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2)集体交流。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引导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爬楼梯的感觉,从而体会游人的感觉,理解天游峰的“高”和“险”。(3)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4归纳写法:(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四、总结,设疑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每天扫一个来回,还说“不累”。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探讨。【板书设计】天游峰的扫路人险高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同学们就课题提了哪两个主要问题?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1、 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2、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3、 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游客们登山时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我们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位(70岁的老人)二、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1、生活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中爬上爬下,扫那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瞧,老人来了。(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知道的信息。通过观察,得出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勤劳、朴素。2、看,给了我们初步的印象。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老人,与作者、老人进行对话。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3、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4、指名读三至十二自然段。交流汇报。(1)、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写这位老人的。外貌:“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热情好客)神态、语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朗声大笑。(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2)“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言外之意是什么?(3)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读出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5、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搞不懂。“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怎么能“ 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再汇报,补充发言。修改文章的结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师谈话:你们个个都比作者高明,感觉到这笑声永藏作者的心中,永远在陪伴作者的人生旅程。多么可敬的一位老人,多么自信的一位老人,多么热爱生活的一位老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老人的心声。谁读旁白,谁读我的话,谁读老人的话。再次分角色读课文。三、学完这篇课文,了解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对作者说,想对自己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完后指名读。四、让我们记住这位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吧!出示填空练习,指名读,齐读。小结课文内容。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 )高龄,他每天早晨( ),傍晚( )。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 )作伴。这是一位( )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再读课题!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峰: 高 险 人: 自信 豁达 开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尝试习作。教学重点:领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2)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总结课文。(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交流评价。三、仿写。1、学习课文的写法。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5、写一写。6、猜一猜。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黄主勤 课前思考: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 2.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3.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游客们登山时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我们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位(70岁的老人) 其余部分都是我所借鉴的,非常到位的设计。我的设想:二、引导体会山峰的“险”(设计意图:我试图通过简单的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能够统观全文,找出文章中三处描写天游峰险的句子,同时领悟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那么它险在哪里呢?请打开书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指名回答后出示第二节,自由读,具体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峰的险? 3.读好第二句,这一句没有一个险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作者可真高明,用了什么方法?(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可看出石梯的险,峰的险。 4.这么险峻的天游峰,那天,引读“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你读出了什么?(心里的喜悦,艰辛的历程)喜悦的原因呢?由此引出: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5.这一句同时也写出了峰的险。采用了什么方法?游客的表现烘托了什么? 板书中呈现 险(高陡窄)薄雪芳课前思考:借鉴处:3默读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1)学生默读,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2)集体交流。A.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作者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险”。B.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词语“顶天立地”,想象九百多级台阶大体上有多高。C.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引导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爬楼梯的感觉,从而体会游人的感觉,理解天游峰的“高”和“险”。(3)教师相机指导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4归纳写法:(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比喻、列数据、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修改处:在本课中,我觉得人物外貌描写也是值得外貌推敲的,所以做了如下的设计:(1)出示:我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2)出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3)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不选别的而选了这些外貌来写呢?学生交流(4)小结: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有所选择,要体现出人物的特点。我的想法:文中扫路人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为学生以后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将前后两处人物外貌进行揣摩,联系课文内容想想,作者为什么不选别的而选了这些外貌来写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有所选择,要体现出人物的特点,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