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师学习小结

上传人:大头 文档编号:10221823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教师学习小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改教师学习小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改教师学习小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教师学习小结 一 培训收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新世纪的 到来 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可以预言 人类经 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 传播和应用 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 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 的挑战 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为了培养适应 新世纪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 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彻 底改变中国人才 高分低能 的缺陷 面向全体学生 基础教育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 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要深化教育 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进一 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爱训老师认为 受片面追 求升学率的制约 过分偏重学科类课程 忽视活动类课程 偏重必 修课程和分科课程 忽视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而导致教学内容 偏难和过分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 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受 标准化 规范化 制约 过分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等标准 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等等 新课改 的趋势受训老师总结出 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 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 能力的培 养和智力的发展 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 态度的培养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环保教育 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 例 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 实现课程生活化 社 会化和实用化 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 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 展需要 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课程多样化 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 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 衡的客观需要 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8 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 标的精神 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 改 革课程结构门类过多 整齐划一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 值 缺乏统整的偏向 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改革过分 注重经典内容 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 加强课程内容 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 记 忆 模仿学习的偏向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交流 合作与探究等多 种学习活动 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 并以考试分数作 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评价标准的偏向 建立评价主体多元 标准 多样的评价体系 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的 基本依据 9 课程评价如何进行 必须明确的是 课程评价总是具体的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改变以往考试结果定终身的弊端 新 型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 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 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是自主学习 自我导向 自我激励 自我监控 合作学习 学生 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 探究学习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 主题 学生自主 独立地发现问题 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 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和探究学习 其理由就在于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 开 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 进学生认知 情感 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必须关注学生 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必须关注 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新教材没有全新的认识 家长不理解 新课改 对学校的教育持怀疑态度 家长素质低 没法开展适应新 课改的家庭教育 致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有时还不得不用陈 旧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程度低 教育资源缺乏 难以适应新课改 的全面推开 新教材反映农村生活情景的内容并不是太多 教材 中的有些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对农村孩子来说仍然很抽象 学生一时没法接受 谢谢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