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196679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练习一、辨字组词。熊() 兆() 耸() 座()低()能() 桃() 耳() 坐()底()二、看拼音,写词语。jin dnshn xsnxifzhy zho( ) ( ) ( ) () ( )pi huio xinsnlzhnzhoshu q() ( ) () ( ) ( )三、用“”画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因为(wiwi)菜肴(yoo)芳菲(fi fi)晴朗(lnln)青苔(titi)污垢(u hu)四、把词语补充完整。相()相()日()月()()()为师()师()友()()相通五()八()五、逆向思考根据意思写成语。1喻事物的实际价值。()2能给人以教益与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3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4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5都到天和云外了,形容远得无影无踪。()六、按要求写句子。1麋鹿的经过充满传奇色彩。(改病句)2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缩句)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人惊叹!(改为反问句)4林肯是鞋匠的儿子。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5妈妈对我说:“放学后,你在家等我,一起去姥姥家。”(改为转述句)6.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改为拟人句)7.小朋友们在水里游得飞快。(改为比喻句)七、填空。1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读书的心得,其中最能给人以启发的诗句是_。其中“躬”是_的意思。2读书全在自用心,_。初读好书,_;重读好书,_。处处留心皆学问,_。读书贵能疑,_。3我们从小养成了_的习惯,就好比_。4.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_和_结合起来。八、默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_ 观书有感 _九、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1()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夏大的成功。2()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3.()雪下得很大,大家()是坚持到校了。4()雪下得再大,大家()要坚持到校。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l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像)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1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词用“”划去。2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A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B形容不断积累。()C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3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句子,用“”划出来。4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_5、你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什么新闻了?请你简要写出来。_6、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二)学与问(节选)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的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1.文中“兴许”是什么意思?请你换两个近义词: 、 。(2分)2.照样子写词语:花开花落 、 。(2分)3.哪句话概括了这段的意思?请用“”划下来。(2分)4.用“”画出沈括观察思考的语句。(2分)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4分)22、古诗两首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_的作品,是_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_与_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_观书有感是_的作品。这首诗以_的手法,借_的形象来壁喻_。这首诗告诉我们,_2、背诵全诗及诗意。3、来自古诗的成语:_ _ _ _ _4、渠:相当于“它”,诗中指_。 为:_。绝:_;绝知:_。躬:_。23、学与问1、学与问这是一篇_的文章,课文围绕_这一中心论点,通过_和_的事例,告诉我们_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_的习惯。 2、哥白尼:_天文学家,创立_,巨著_ 沈括:_,创作科学巨著_。西方人称他为“_”。3、背诵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芒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尽”为_,指桃花凋谢,“始”为_,_。句意:_。这首诗的后两句是:_。4、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5、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敏而好学 君子之学必好问 三人行有我师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学而各,问而广,不学不成,不问不知。24、大自然的文字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_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_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_、_、_、_,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_。2、作者伊林:_,科学著作有_、_、_。 3、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4、了解大自然的各种文字。_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_,介绍_。2、读报的注意点:第一、_;第二、_;第三,_。练习7背诵关于读书的名言及古今贤文(读书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