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86955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案例 济南市匡山小学 金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在讲述德国风情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颇受教育。让学生在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教育。一、时代背景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四五十年前作者曾在德国留过学,对德国这个国度的风俗习惯都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二、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近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景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三、课堂实录片段一:品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景色的美丽。师: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生:我从“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句话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颜色也特别鲜艳、美丽。生:我还能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体会到花之多,花之艳,花之美。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生:我从“家家户户”读懂的,每家都养花这就奇了,那么多话又怎能不美呢。师: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会学习。读书就要像这样揣摩它的意思。师:你们还能从哪看出不是一家两家这样做的?生:我还能从“任何”看出每一条街上都盛开着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才有这样的美景。师:你找得准,这么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师:这一段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景色的奇丽?生:我从“许多窗子都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林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体会到花多,行人不忍离开。师:从哪个词语看出花多?生:我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看出来的。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听老师读第三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子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生:我仿佛觉得逛街是一种享受,犹如走进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师: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起舞的蝴蝶;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中游。”生: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反思: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习,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领略遨游花海的惬意、浪漫、温馨,从心灵的深处激发他们对德国人的敬佩之情。片段二:反复朗读,感悟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现在你们明白德国人种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吗?生:因为他们要把最美的奉献给别人。生:因为他们总是为别人着想,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自己也看到了更多更美的东西。师:当我们再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生:我会带着赞美、欣赏的语气读。生:我会带着敬佩的语气读。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总多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种境界就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有了这种境界,才使我们见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在德国我们能见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鲜花绽放的清香,所以季羡林先生说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街道上的美景是谁让我们看到的?生:是德国人让我们看到的。生:是德国民族让我们看到的。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总多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种境界就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有了这种境界,才使我们见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生:齐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内容。师:正是有了这种境界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象。生:读第三自然段中的写景部分。师:我为人人,家家都在养花。生: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内容。师:人人为我,大家共同创造了这样如画的景象。生:再读第三自然段中的写景部分。反思:“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味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在内心深处和作者产生共鸣,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而不是言之无物,空表感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别人用的好的,不一定每个人都用得好,还是应该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为教学追求的是适合,崇尚的是真实和真诚,而不是浮躁和浅薄。一句话: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片段三:品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师: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生:会。师: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刚才谁提了这个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再说一遍。生:再次陈述自己的问题。师:那么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生:指为他人着想的心灵美。生:不但指花美,还指人的心灵美,无私的境界美。师:在美丽的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师:课文结尾季先生说,他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还寄托着什么呢?生:寄托着季先生一个美好的愿望: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生: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这样的境界,人与人之间也相处得这样和谐美好。反思:每一个词语都是有温度的,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泳,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这一环节,抓住课文中季先生话中的“美丽”为切入点,让学生说美丽、谈美丽、悟美丽,然后再结合季先生的感受:“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四五十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德育渗透与课文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领悟到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理水到渠成,根本无需牵引,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要让学生成为“家的主人”,要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闲言片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