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186716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理论学习之二2009-09-23 10:16第二章 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 目标、策略、途径与方法 本章将从理论上探讨对当代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问题,从而为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上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第一节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一、关于目标先让我们从“目标”谈起。什么是目标?不同的论著有不同的意义。有的学者说法简单:“是指行动要争取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的标准。”有的认为:“目标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种活动、行为所要达到的培养和标准。”或者说:“目标用来表示管理对象及其各种数据所渴望达到的境地,这通常是说管理对象最终应达到什么状况,或者是说管理对象应遵循哪些规定的发展轨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谓都言之成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间范围内,个人、群体或组织以预测为基础,按一定的价值观对自身行为所确立并争取达到的最终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具有明显的四个特性:指向性、社会性、可行性、层次性。所谓指向性,是指目标属于方向的范畴,为人们展现一种经过努力可达到的前景!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不仅是每个人的简单总和,而且要确定某种方向以维系组织的各个方面,一种正确的目标必能指引组织及其成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举例来讲,我们“人文班”的目标就是要求学员掌握现代人文教育思想,这是符合潮流的正确方向,这种正确的方向也能促进学员向着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所谓社会性,体现的是组织方向的目标,不纯粹是个人意愿的表现,其实也不是组织本身所能完全决定的,按照系统论观点,任何组织是社会中或大或小的一个分子,其存在受社会的制约,因而目标的确定具有社会性,反映社会的要求,一种正确的目标,必然是主观设想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主观性,客观性的统一是保证目标正确性前提与基础。人文素质培养目标正是我校自己设计又符合素质教育总要求的一个目标体系。所谓可行性,指目标一且确立,应能通过组织成员的活动转化为现实,就是指一种正确的目标必具可行性。目标的可行性表现于它的可接受性特点,一个目标只有被组织成员接受并理解、赞同,才是可行的,换言之,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也只有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才能使这个目标影响规范,教师的言行,使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将目标落实于行动中,唯此,才能产生有效的成果。所谓层次性,在于组织的特性具有层次的,因而,组织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它具有层次性、分解性。一般而言,上一层次实现目标的措施成为下一层次的目标,达成下一层次或局部的目标是为实现上一层次或总体的目标服务的层次越高目标越体现战略性和概括性。反之,则越体现战术性和具体性。在社会中,大至国家、政党,小至基层单位、部门每一组织层次目标构成了一定的目标系统。在一所学校,有全校性、部门性、阶段性、方面性、个休,有远期、近期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结成一个有层次目标系统,在我们学校,我们“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方向远期的、全校性的一个大目标,它的实现依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二、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要求的培养人的活动。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已经进行了某种限制和规定,就是教育目标是关于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要求,教育过程的本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追求并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据这样的概念,我们认为,所谓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观念指导下,在人文教育的理念策引下,着眼于人,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得以发展达到应有的目标、规格。关于人文教育的总目标,目前尚无确定的说法,大体有这样的规定,即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必要的处事能力。综合上述要求,我们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划分为6大板块。1、正确的人生观。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即人之所以为人,其中人生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正确的人生观应包括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昂的生命意识,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爱护自然,具有基础的环保意识,认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2、热情的爱国志。要求学生从小具有“小公民”意识,学做小公民,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对于郊区学生来说,要从爱家乡做起,然而爱社会、爱国家。3、强烈的责任感。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培养言行一致的风格,养成“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班级做个好学生,在学校做个好队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4、高度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培养这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力。因此,高度自信心不仅作为人生命力的要求,亦是当前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现。5、温馨的同情怀。这是基于人之本性社会性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一个重要的品性是具有一颗善心,要善待他人,更要帮助他人,即助人为乐,唯此,将来的社会才是温馨感,包括文明礼貌,宽容待人在内的习惯培养亦属于上述范畴。6、坚强的适应力。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不畏挫折,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分支,更是人文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一条脉络,只有具备坚强的适应力,在学习中才能不怕困难,在生活中才能不怕挫折,也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吃苦中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成长自己。 第二节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一、教学策略什么是策略?简言之,是一种行动方针,人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总要碰到各种具体的问题,进行各种实在的工作,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工作如何开展,首先要从总体上分析,宏观上把握,以权衡利弊,分辨轻重,找出关键点、薄弱点、主攻点、注意点,然后采取各种具体的方法,这种分析、把握的理论形态便是策略。因此,策略是一种方法的指导,一种活动的方式,有效的策略,针对性强的策略往往对事情的成败,问题的解决,工作的完成具有前瞻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战斗中有战略与战术之分。在工作中就有策略与方法之别。那么什么是教学策略呢?据教育大辞典讲,教学策略为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各种材料、方法,确立师生行为等内容。从这样的定义可看出,教学策略在教学系统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它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又比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高一个层次。教学策略按构成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内容性策略,就是以教学内容这个要素为中心,在分析处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构成策略框架,有直线式、分支并列式、螺旋式、综合式等,如直线式即把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将其分成几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阶段进行。2、形式性策略的教学组织中师生活动的方式为中心,展开的教学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认为有三种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模式和小组教/学模式,英国人弗波西瓦尔认为二种,教师/学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当前的小班化教学则是在弥补集体教学不足上创立的一种模式。3、方法式策略,这是基于教学方法、技术为中心展开的教学策略,分为讲授性策略,发现性策略,讲授性策略,旨在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如具体方法有讲解、讲演、谈话、讨论、演示、讲解媒体。发现性策略则旨在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方法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观察,我们当前的探究性学习应理解为发现性策略的一种具体展现。4、综合型策略,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而产生的。有讲解性策略,练习性策略,问题定向性策略,综合能动性策略。二、人文素质培养对教学策略之要求对当代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当代人文教育的具体要求,因为人文素质培养具有人文性的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要求必须以现代人文教育思想为基础,从人的角度,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去构建教学策略。具体应体现如下几个特性。1、人文性。人文素质培养应着眼于人,立足于人,从人的需要出发,从人的发展着眼,使教学策略合人性,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更健全人才的塑造与成长。2、熏陶性。教育最忌讳的是贴标签式的外在形式教育,而提供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效果。例如语文中各种文性并茂的课文,以情动人,可陶治学生的人格。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精神可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在学生人世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变化。3、层次性。学生按年龄有不同的年龄群,在总体目标下各年级应有不同的要求。在小学,也有低、中、高之分,应对不同年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才更符合人的特点,这也许以人为本,唯此,亦更具效果。4、整体性。任何人的成长其思想、品德知识、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因此,人文素质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面的责任,应统筹考虑。其次“环境、教育、素质”也是一个整体性系统。遗传学认为“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而环境同样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人文素质培养亦因考虑这三者的整体效应。三、人文素质培养策略从人文教育的宗旨出发,从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着眼,我们可提出职下几个教育策略。其一,主动发展策略。这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思想而要求的教育策略,基本要求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市场经济要求充分注重人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这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通过贯彻这个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上述人文素质,为将来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操作注意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己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寻求答案。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包括集中思想、自觉克服困难、逐步学会自律,让学生学会创造。大胆质疑,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其二,情景教育策略。人文素质培养追求的一种过程是熏陶效应,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反对的是无视学生个体存在,独立个性的加强式、贴标签式教育行为,情景教育策略正是基于上述观点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操作时应注意:创设情景,依据教材特点,创设各类能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情景。运用情景,尽可能利用现场现有的情景。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以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其三,分层递进策略。从充分考虑“人”角度出发,我们提出本策略,因为“人各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从尊重人、理解人角度出发我们理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操作时应注意:教师对每位学生应了如指掌,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精心设计不要要求,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练习,体现出层次性。加强个别辅导,做好拉差补缺。其四,启发诱导策略。这是强调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策略。其根本内涵在于重视学生个体的存在,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因此,合乎人文教育思想,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操作时注意:教师本身应具有高深的知识,这样在教学时做到厚积薄发,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有效进行启发。教师应在教学中热情,耐心,负责,诲人不倦。对学生应注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节当代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一、途径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1、教师垂范我国古代对教师有如下的说话,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谓“经师”指只会教知识,教书匠,而“人师”则既会教知识又会引导指导学生做人,所为“为人师表”。因此,对一个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而言就是仰慕、榜样的对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会得到较好地培养。因此,从另一方面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对教师亦相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对教育的价值观、生命观、学生观、知识观、形象观等方面加以垂炼,这样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座“人文”的丰碑,“人文”的榜样。2、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一个学生一个有约80%的时间在课堂度过),自然,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在课堂教学。无论是所谓的主课语、数、英或小三门音、体、美,新三门自然、社会、科技,我们认为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应无主次之分,无新旧之别,每一门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的重任,要没有“别”,则“别”在于各门学科由于内容的不同而体现在人文素质功能性的不同,例如语文“文以载道”是语文课的特点,每篇课文都有其思想内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人生观教育的好渠道,而其中文情并茂感人,则可起到陶治作用,是语文课的特点。而其他如音乐、美术其内容包括旋律、线条,能陶治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的心灵,而体育则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体质,健康的体魄以及勇敢、顽强、坚毅、拼搏的人文素质。3、氛围营造课程有显性、隐性之分,教育有显性与隐性之别,传统的教育比较多的忽视隐性教育功能,在人文教育中我们特别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恰如一个教育家所言: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说话。这里推崇的是环境教育的功能,一个主要的渠道即营造各种人文氛围。具体可分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二大块。校园文化分为硬环境、软环境,硬环境则为建筑环境,场地建设,硬件设施等,软环境则指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而班级文化形成与校园文化基本相同不再赘述。4、各类活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爱活动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最大广度、限度地融入之中,身心、技能、知识得到充分的展现与锤炼,人文素质的培养亦蕴藏其中。因此,各类活动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二、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深刻把握人文教育的宗旨,从理解人、针对人出发,就能创造出各种方法,下面试举几例。A式:故事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他认为,每一个实际都是一个“自我组织的人”,每一个人都“构造”自己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他从前获得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他强调,儿童的道德知识也是他积极道德思维的产物,所以西方的一些教育家主张,道德知识、道德原则不能直接给学生,也即不能生更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在一种情景中让学生用自己认知结构去吸收道德知识。与此同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能用直接教给的方式,而应用一种情景去感化,一种景象去吸引,这里讲故事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然要进行有意识地操作。第一步,选故事针对教育特点,学生实际,选择故事,如讲“诚实”。第二步,讲、听故事或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学生听故事。指导思考,故事中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你会怎样想怎么做?第三步,讨论故事。充分发表意见。在讨论中思辨,在思辨中提高。(每个人都发言,围绕中心)第四步,编写故事。在听、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曾有过的行为联系起来,编写出自己的故事,以深化认识,形成素质。B式:活动讨论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在于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感受、思考、分辨他们要受的人文素质,突出学生自己的感悟与提高。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一旦情绪与认知牢牢结合起来,对其记忆的深刻度和提取的速度将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通过学生参与的活动讨论,学生能毫无拘束地参加,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鲜活,更牢固,因为丹尼尔所言:“热情、愉快,甚至适度地焦虑情绪能更激我们进取,鞭策我们努力完成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讨论活动中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人物素质。步骤:教师给出明确的讨论题目。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分小组指名组织者,记录者。集中汇报。教师评价。C式:爬坡磨难法。爬坡磨难法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顽强意志,人文素质的方法。其操作过程如下:选定一定人选参加比赛。每人制定出切实可行之目标。用多种方法训练,不断地爬坡。在100分的卷子上画上两个红苹果。当学生们在千辛万苦之后获得100之后,两个红苹果会有?情绪感染,让他们认识磨炼的意义困难可以战胜,自己具有能力战胜的,只要努力向前,就有“红苹果”奖赏。D式:激励法。激励法是指鼓舞人们做出抉择,并从事行动的促动性的教育。分为自我激励,他人激励。自我激励有:格言、警句、崇拜偶象等。他人激励有:谈心、书信交往、表扬、奖励等。E式: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学生获得知识,有了情绪体验后,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不断地将人文素质表现出来。其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其一,个人行为训练法。即针对个别,在人文素质方向,有缺陷的学生,制定独立的计划,进行个别训练。其二,集体行为训练法。这是运用最大,也最为普遍的训练方法,这是受班级课制形式制约,面向全体教育必然要有一个面向全体的行为训练。应注意:据人文素质要求制定出相应的计划。每个内容制定出相应强化、改进的方法。在教师指导性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