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客站设计说明.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170490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西客站设计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昌西客站设计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昌西客站设计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篇 建筑设计说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豫章,水路四通,山川特秀,咽扼荆楚,翼蔽吴越。江西,作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古称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充分说明了江西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作为江西省的省会,自古以来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具有2200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之地。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 鄱阳湖西南岸,赣江之滨,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线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是我国44个重要铁路客运站之一,是我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处在京九、浙赣铁路两条大动脉的交汇处。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现有的车站规模将很难满足铁路高速运营的需要。我国铁路车站定位已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客运作业场所和“城市的形象大门”向多元开放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转变。和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交通规划融为一体,既是区域内外交通联系的纽带,也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的换乘节点。西客站,将作为门户站,在向莆线、航南长快速客运专线是长江三角地区、闵东南地区进入南昌的主要通道。新建向莆南昌西站位于南昌都市区的西南部,距生米大桥以南约1.5公里,属大昌北新城,处于主城区西南,区域条件十分优越。周边地势平坦,自然环境良好。它将进一步强化南昌的交通枢纽地位,交通地位提升将有效带动城市空间整合,带动城市功能及产业发展,加快一江两岸,以赣江为住轴,南北两城,向南延伸发展的战略。向莆南昌西站,根据客运量和客流量分析,到2020 年南昌站全年旅客发送量为2340万人。平均日发送量为6.41万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为6282人。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和福建沿海地区快捷大能力通道,实现更大范围内客流的快速集散。总用地面积25000平米,总设计规模为南北俩车场,22站台,26线。本次建设的为北场,11站台,13线。车站站房建筑面积46551平米。客运用房三万六千平米。无柱雨棚48990平米设计前期的思考1、地域文化特色历史的南昌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赋予南昌深厚的文化底蕴。洪州窑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所烧制的青瓷远销海内外,质地优良,也是皇家贡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中的南昌西站肩负着大胆创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延续城市肌理与文脉、把握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历史使命。红色的南昌英雄的城市,红色的南昌,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爆发,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一页。南昌由此一举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从此以“英雄城”驰名天下,彪炳史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南昌这座红色的英雄城市,时刻缅怀革命先驱,宏扬革命精神。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建国60年即将来临之际,凸显江西的红色文化底蕴、展现英雄城市风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赋予新中国人民,新江西人民新的文化精神是南昌西客站给祖国的生日献礼。美丽的南昌、美丽的江西南昌自然环境优美,山环水绕,风光绮丽。是生态优美的“江南水乡”。西挽西山,北望梅岭,赣江穿越而过,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可为“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具有:“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气候。烟波浩渺,水域辽阔。荷花盛开在鄱阳湖的湖叉内,有的荷花怒放,露出青青的莲蓬,有的则含苞待放,露出尖尖角。微风吹来,荷花与荷叶轻轻摇动,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具有高洁、清淡、雅致、飘逸等诸多美德,故而人们总会以荷花之精神来喻人,称赞人。南昌西客也是美丽的、引寓的、具有优良精神品质的。充分体现地域文化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今天的南昌“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大气是一种大度之气,一种融合拓展的精神,是更宽的胸怀和视野、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更大的气魄和手笔、更强的决心和力度,南昌八一起义的创举就包含了大气的精神。开放,是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体现天人合一,和谐共容。诚信,是大气开放的姿态和胸怀,诚心待人是开明开放、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的体现图强,奋发图强的精神。作为世界最具活力城市之一,中国最具魅力的和谐城市之一的南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里程的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江西人民开拓进取,赣鄱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使江西在各个方面实现的新的飞越。南昌西客站一个大气的、开放的代表江西人民诚信和意气风发奋发图强精神的新建筑。2、中国的、时代的特色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提炼反复的思考与推敲,我们将反映南昌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元素提炼、推敲、整和。荷-和 和谐、和平、和睦。和文化代表世界时代的主题。一颗颗拔而起的荷叶代表生机与发展,奋发图强,人与自然。“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生态、绿色、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思想1、“以人为本”,为旅客提供方便的出行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作为出发点。针对旅客心理设计出人性化的具有可读性的车站空间。营造开放、自由、清新的空间形态。 2、 我们以“无缝换乘”为设计目标,“以流线为主”,通过对站内交通进行合理组织,使西客站与地铁、公交车、长途汽车、出租车以及社会车辆之间联系顺畅,自然对接。 3、以“全面、协调、一体化”,将站房、站场、站台的各个功能、空间等形成完整的统一体。 4、提炼赣派建筑典型特点: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天井、雕刻崇尚“天人合一”,将这些特质运用到建筑的布局、造型及细部的刻画中去。 5、地域文化特质与现实意义的有机结合,建筑不仅是我们换乘的交通建筑空间。同时是“活”建筑。把荷叶的元素从室外引入室内,追求室内外空间的统一与相互渗透。浮雕体现江西特有的建筑特点,同时作为“活”建筑的另一个阐释。一个个鲜明浮雕、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它再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一个被赋有生命的可读的空间,一个寓意深远的建筑形象。 6、紧抓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统一。总体规划布局:1,延续并完善了城市规划轴线,成为城市轴线上一个重要的节点。2,结合广场景观将广场内交通做了立体的组合。3,合理组织各种交通流线,以流线为主。出租车,社会车辆由高架桥将旅客从东西俩侧送到高架候车大厅。公交车在南北入口下客,社会车辆停车场公交车车站上客区布置在南北广场的俩侧,旅客由负一层经地下通道直接到达下沉式停车场,途汽车站通过半开敞的地下通道与火车站相接,士候客区设置在南北广场下,采用地下通道的模式与站房负一层出站层连接。充分体现“零换乘”的设计理念,设计将地铁线路直接引入车站,旅客可直接便捷换乘。绿化景观设计:强调城市轴线,沿城市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由北向南布置北广场,站房,南广场,广场内根据使用的需要,将社会车辆停车区和公交车站布置为斜面下沉的绿化停车场,一来免除了旅客们拖拽行李上扶梯的辛劳,二来丰富了广场的空间变化,在中心广场布置“八。一”俩个字型喷水池成为广场景观布置的主题,当音乐响起,灯光,喷泉随之舞动成为广场的灵魂。在中心广场的周边结合安全需要,布置坡地,坡地上布置草皮,树阵,游园小道,把市民休闲的功能组织进来。建筑平面设计:高架层以东西俩侧进站广厅为主入口,中间部分为候车大厅,候车大厅内设有自助售票机,大型电子显示屏,军人母婴候车厅,残疾人候车位,及残疾人进站口,旅客服务中心,商业餐饮,网吧。利用大空间的高度,我们在东西俩侧的商业和旅客服务中心的上部做了有开敞式的咖啡茶座,餐厅,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大厅里的人来人往。 在大厅中部结合江西的地域特点及地域文化设有四个天井。天井的设置是本方案的平面一大亮点,可谓一举多的:1,为候车厅带来了可读可视性。2,产生了风洞效果,3,加速空气的流动,对降低温度大有好处,还可以避免阳光的直射。站台层以南北俩侧的进站广厅为主入口,人行旅客及公交系统下客区布置在南广场与站房交接处。在站房处设置有10.5深灰色空间门廊,用于室内外空间的交接及人流的缓冲。进入站房,西侧设有贵宾候车室。东侧设有售票厅。人流直接由中间四部扶梯直接到达高架层。地下一层为出站层,与地铁的交通换乘厅及快速进站通道。出站人流由站台层由扶梯、楼梯进入地下一层出站厅及验票,进入交通换乘大厅。去地铁的旅客由扶梯、楼梯进入地铁大厅。其它方式换乘的旅客由地下通道向北广场行走进入广场地下通道,正对的是的士候车通道,向西侧为下沉式社会车辆候客、停车区。继续向西通过地下通道到达长途汽车站。人行人流出口在广场设有地下出口,直接进入广场上部。结合地铁及人流特点在负一层设有快速进站厅。立面设计:我们以荷叶为主题,寓意“和谐、和平、和睦”。在近代史上江西人才辈出,石破天惊的南昌起义,红色革命成了江西的名片。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下,热爱和平的江西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革命是为了得到最后的和平。我们为“荷”的高洁、雅致代表江西人的性格,以四个面上没两个柱间突出的体块代表江西人民的力量。以玻璃幕墙由蓝向红的变化代表那段特殊的历史。以每个体块上的一块浮雕,讲述一个个英雄故事。以这种形式来纪念那次对新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以这坐建筑来告诉世人,您所到达的城市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设计的先进性:在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的设计手法和施工工艺。首先是新型的流线模式:“绿色通道”进站模式。此进站模式不同于以往先进入候车室等候在检票进站的模式,旅客可在入口广厅选择直接进入候车区候车,也可直接由负一层绿色快速进站通道进站,通过式的进站方式是符合火车站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二,是对阳光的利用,利用天井将阳光引至站台,解决站台采光的问题。三,站台的无柱雨蓬采用先进的膜结构,既能通风采光,又能为站台带来良好的光环境,还能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减少用钢量。四,对于一期二期的分期建设,我们采用了一种生长的态势,一二期南北向发展。一期作为先期实施的部分,保证了其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二期工程的施工将不会对一期的使用带来影响。室内装修设计:将荷花荷叶的元素引入室内设计,人行在站内,犹如在水底漫步,头上是朵朵荷叶,光线从顶部撒下,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效果。钢结构与玻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室内刚劲有力向上生长,奋发图强的一面。整个室内运用这些元素,达到刚柔并济,力与美的有机结合。一个个天井的的布置,改善了厅室内的采光环境,又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层次,实现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绿色植物为给室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风格明快,怡人的换乘环境。装修材质重点把握虚与实的对比,运用了玻璃与钢结构,玻璃与石材的对比,轻柔飘逸的膜结构与钢构的对比。加上材质色彩的对比与统一。室内宽敞明亮,视野开阔,导向明确。站台雨棚的柱子材质选用仿瓷的青花瓷图案,代表了江西地域文化的特色又具有新时代的时尚气息。剖面设计:新建火车站共分为三层,高架层(+9.000米平面)高度为21米,吊顶下净高17米,为候车室及社会车辆、的士车人流进站层。站台层(0.000平面)高度为9米,吊顶下标高为7米。可供火车穿过,此层为人行及公共车客流进站层。车站层标高为(12.000)此层为出站层,地铁换乘厅以及绿色快速进站层,吊顶下净高6米。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名 称单 位数 量备 注一站房最高聚集人数人8000二车站建筑总面积m2地上、地下部分应分列1客运用房m2地上19230地下167732辅助生产生活用房m2地上6140地下44083站台雨棚m2489904地下通道m29885轨道交通m226000三停车场地上、地下部分应分列1公交车停车泊位数辆80(地上)2出租车停车泊位数辆75(地上)3社会车停车泊位数辆291(地上)4长途客车停车泊位数辆55(地上)四总用地面积m225000容积率0.292占地面积m276670建筑密度30.09%绿地率32%各种交通工具承担客流比列说明:南昌西站铁路车场设计规模为22站台面26线,分为南北两个车场,本次建设北场,其规模为11站台面13线,预计2020年,旅客发送量为每年2340万人次。 车站将与公共交通紧密衔接,除了与铁路干线和城际轨道接驳外,车站初步考虑在车站站台范围内设计高架,地面部分作为旅客候车、换乘和车辆通行的区域,地下则为地铁的进出站厅。 其中地面部分和车站周边的区域内将规划长途客运站、公交站场、出租车上下客点和私家车停放的区域。地下部分目前已规划调整后的二号线、四号线与火车站接驳。旅客到站后可轻松换乘地铁、公交、出租车或私家车,还可便利地转乘长途客车、城际轨道列车或其他铁路干线前往别的城市。 各类交通方式承担客流的比例地铁40%公交车15%出租车7%社会车辆(如私家车)11%长途客车6%铁路与城际轨道各线间换乘20%。设计依据:1, 向莆铁路南昌西站概念设计方案征集文件2, 甲方所提供的地形图用地范围3, 民用设计通则 GB50352-20054,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GB50226-955,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GB50091-99第二篇 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向莆铁路南昌西站工程。建筑总高为30米。地下一层为出站大厅及交通换乘厅,层高为12.0m,与地下二层的地铁进站厅相通。首层为站台,局部为进站厅及候车室,层高9.0m。二层为候车区,层高16.0m,办公区域在16.10m标高处有夹层。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二、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 工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主要依据如下标准执行: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J50068-2001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50009-2001(2006年版)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2001(2008年版)6、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8、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9、地下工程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10、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03G329-1)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01-1三、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Wo=0.45KN/。2、基本雪压: So0.45KN/3、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4、建筑重要性类别:乙类。5、场地的工程地质及地下水条件:详地质勘探报告。 四、活荷载:按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50009-2001(2006年版)取值,使用方法有特殊要求的按实际荷载取值。五、主要结构材料:1、钢筋:直径小于12时,采用HPB235钢筋;钢筋直径大于等于12时采用HRB400钢筋。2、混凝土:垫层:C15基础:C35墙、柱:C50、C40、C35(随楼层增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递减)。梁、板:C353、型钢、钢板、钢管:Q235-B。4、焊条:HPB235级钢筋,Q235钢焊接材料:E43。 HR400钢筋焊接材料:E50。六、结构选型:本工程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火车站的使用特点及为满足良好的空间感的要求,本工程主体结构层高高、柱距大,故框架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柱,框架梁采用型钢混凝土梁,次梁采用密肋,以减小楼板厚度。楼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本工程长178.6米、宽126米,为方便使用考虑,本工程主体结构不设置变形缝。施工过程中宜采用外加剂方法,以解决结构超长产生的变形问题。七、地基基础:由于本工程地下一层与地铁站台相连,故地基基础需综合考虑本工程与地铁设计荷载及专业技术要求方能确定基础形式及做法。地基持力层及承载力需依据地勘报告及现状综合考虑。 第三篇 设备设计说明设备篇之给水排水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2、建筑及有关工种提供的作业图及相关资料。3、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9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2005)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等二、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污废水系统、雨水及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以上部分为建筑室内工程,不包括室外管线部分,同时也不包括公共厨房等需专业厂家配合的部分内容。三、给水设计1、水源;本工程水源由城市供水管网供水,从建筑物西侧引入供水干管两根、接管管径均为DN200。供水压力不小于0.15MPa。2、生活给水系统:21、本工程给水系统由市政给水管网供给,不分区。室外给水系统与消防系统合用,在室内给水系统与消防系统分开设置。22、在地下一层设置生活给水机房,市政给水管网压力不足的部分,由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提供。23、生活供水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并丝扣连接。当管径大于DN100时,可采用沟槽连接。24、给水管道上使用的阀门当管径小于DN50时,采用全铜截止阀,当管径大于等于DN50时,采用铜芯闸阀,给水管网的最低处设泄水阀。25、敷设在吊顶内的生活给水管道作防结露保温,保温材料选用高压聚乙烯难燃泡沫塑料,保温厚度8毫米,外缠阻燃塑料布。敷设在非采暖房间内的给水管道作防结冻保温,保温材料选用聚氨酯管壳,保温厚度30-40,外缠玻璃丝布。26给水计量:按功能及管理要求均分别计量。27、本工程采用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不再设置生活水箱,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应采用密闭连接,杜绝二次污染。3、消防给水系统:遵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要求,分别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手提式灭火器系统。3.1、消防水源消防水源为市政水,由小区引入两根DN200市政给水管道,给水管道小区内连通成环。3.2、室内、外消防用水量3.2.1、室外消防用水量30升/秒3.2.2、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量20升/秒3.2.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级级设计,喷水强度为8L/minm2,作用面积为160m2。用水量按27升/秒计。3.3、消防水箱及消防水池屋顶设高位水箱:18m3,屋顶水箱出水管分别设置消火栓系统和喷淋系统增压稳压装置。增压稳压装置为成套设备,流量为18 m3/h,扬程为15mH2O,功率为4.0kW。增压稳压装置为消火栓系统及喷淋系统各一套,分开设置。喷淋系统稳压装置其DN100出水管接在报警阀组前。地下一层设消防水池,贮水量240m3,含2小时室内消火栓系统用水和一小时喷淋系统用水量(不含室外消火栓用水量)。3.4、室内消火栓系统3.4.1、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20升/秒、供水能力按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设计;每根立管的供水能力为10升/秒、每只水枪最小出水流量为5升/秒、水枪充实水柱为10米、消火栓间距50米、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只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消火栓选用单阀单口消火栓,消火栓立管DN100。水枪喷嘴19毫米,消火栓栓口口径为65毫米,配25米麻质衬胶水带和20米软管自救卷盘。3.4.2、消火栓箱设直接启动消防水泵按钮,并设指示灯。建筑物屋顶设实验用消火栓。3.4.3、消火栓给水系统与设在地下一层的消火栓系统给水泵出水管环线相连接;保证消火栓栓口动压不大于0.5MPa。室内消火栓系统管道平面成环。3.4.4、地下车库内的消火栓系统管道均设电伴热保温防冻。3.4.5、消火栓给水系统的管道采用焊接无缝钢管。3.4.6、消火栓系统加压泵设置在地下一层站房内,共设置两台,加压泵为消防专用恒压泵,加压泵一用一备。3.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3.5.1、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本建筑防护等级为中危险级级,消防水量按火灾延续时间一小时计算。3.5.2、自动喷水系统在地下泵房内设喷淋系统给水泵,自动报警装置。地下车库设预作用报警装置;其余部位设置湿式报警装置。保证每组报警装置所带喷头数量不超过800个。3.5.3、在吊顶内相同位置设置直立型喷头。喷头向上安装,喷头数量不计入喷头总数。3.5.4、各喷洒干管均按防火分区及楼层设电信号阀门和水流指示器,电信号均接至消防管理中心,每层管网末端设检验装置。3.5.5、地下车库内采用预作用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利冬季防冻。喷头直立向上安装。系统末端设置快速放气阀。3.5.6、设置吊顶部位采用吊顶型喷头,喷头向下安装。距墙柱距离600时,采用边墙型喷头。3.5.7、高大空间采用快速反应喷头,其余均采用普通型喷头,动作温度为68。3.5.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道采用内外热镀锌钢管或内外热镀锌无缝钢管。丝扣连接。当管径大于等于DN150时,采用沟槽连接。3.5.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加压泵设置于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共设置两台,加压泵为消防专用恒压泵,加压泵一用一备。3.6、灭火器设置室内设灭火器,每个消火栓箱下设置两组5A级磷酸铵盐干粉手提式灭火器,所有变配电室内设置5A级磷酸铵盐干粉推车式灭火器。3.7、室外消火栓系统及水泵接合器3.7.1 沿建筑物周围均匀布置室外地下消火栓,保证间距120米,并可利用近邻(距离建筑物40米以内)的市政消火栓。室外消火栓设置在市政给水环线上。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下式,含DN100及DN65栓口各一个。3.7.2、消火栓系统在室外设2个DN150水泵结合器供消防车加压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室外设2个DN150水泵结合器,供消防车加压使用。水泵结合器与邻近室外消火栓的距离为15至40米。四、排水设计1、污废水系统11、本工程排水系统污废合流,污水系统出户后经集中化粪池处理后排市政排水管线,公共厨房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公共厨房内并设置隔油器,达到两级隔油的要求。12、排水系统采用单独立管排水,不设辅助通气立管,仅设伸顶通气立管,对于上人屋面,通风帽高出建筑屋面2000mm,不上人物面高出建筑屋面700mm。13、排水管道选用机制离心铸铁排水管,柔性连接。14、地上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红线内排水管网后接入小区化粪池,首层及地下室污废水经设置在地下一层的集水坑加压后排入化粪池。15、排水立管每层设置检查口。2、雨水系统21、本工程屋面雨水重现期按5年计算,屋面雨水径流系数为0.9。降雨历时为五分钟,暴雨强度为449.24 l/s.ha。22、本工程雨水为内排水系统,屋面汇水面积较大,雨水流量大,管线布置距离也偏长,考虑到屋顶层吊顶空间有限,拟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屋面雨水通过虹吸式雨水斗及配管,收集并由地下一层接入小区雨水管网,虹吸式雨水系统的设计与专业公司配合,本次预留雨水立管及出户管。23、汽车坡道设置雨棚及挡水沟。室外挡水沟接至小区雨水管线。24、雨水管道选用UPVC给水管道,粘接。五、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1、本工程设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系统形式为开敞式。2、本工程冷却塔进水温度为38,冷却塔出水温度为32。冷凝器水阻力约为110kPa。3、本工程共设置冷却塔2台,与制冷机组一一对应。冷却塔设置于屋面,采用超低噪声横流塔,采用集水型塔盘,或在塔下设置专用集水池。集水池设置自动补水管及手动补水管,并同时设置液位显示及报警。补水采用市政水。4、冷却塔风机采用变速风机,并设置风筒,另外在还设置了底盘消音栅,基础隔振装置等消音措施。必要时建筑上可以采用消音屏障。6、冷却水循环泵于冷却塔一一对应。不设置备用。7、制冷机、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启闭联锁,开启程序为水泵、风机和制冷机,停止时程序相反。冷却塔合流进水,每台冷却塔进水管设电动阀门,与循环水泵连锁。开启水泵时应先开启阀门。停止时程序相反。六、站房设计1、给水机房1、本工程给水机房设置于地下一层,采用密闭连接的无负压管网增压稳流给水设备。2、泵房管道采用法兰连接,水泵的出水管段上设置压力表,可曲挠像胶接头,止回阀及 蝶阀吸水管段区设置压力表倒流防止器及阀门。3、给水机房内设置排水沟和集水坑,并采用潜水泵提升排出。4、水泵机组采取下列消声隔振措施。141、采用了低噪声水泵。142、设置隔振装置(橡胶隔振垫)。143、吸水管及给水管段上安装可曲挠橡胶软接头。144、管道支架采用弹性吊架或托架。145、泵的出水管穿墙和楼板处,洞口与管外壁间填充弹性材料。146、必要时可要求建筑专业设置吸音板及隔音门。5、给水机房设置5的值班采暖并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换气次数为4次/n。2、消防防泵房及报警阀室21、地下一层设置消防泵房及混凝土水池。22、消防泵房内设置排水明沟及集水坑,并设置潜水泵。23、消防泵房内设置5值班采暖。24、在地下一层设置报警阀室,报警阀室排水利用地下一层排水设施。25、报警阀室设置5值班采暖,并设置通风机械系统,换气次数为4次/n。设备篇之暖通一、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2、建筑及有关工种提供的作业图及相关资料。3、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9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等二、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采暖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消防防排烟系统。以上部分为建筑室内工程,不包括室外管线部分。三、设计计算参数1、室外计算参数表.暖.1干球温度相对湿度湿球温度平均风速大气压力冬季供热074%5.4m/s101.88kPa夏季供冷35.627.92.7m/s99.910kPa2、室内设计计算参数表.暖.2夏季冬季换气或新风温度相对湿度%温度相对湿度%进站广厅26651230卫生间2665163010次/h办公室2465203030m3/h.p餐厅2665203030m3/h.p普通候车室、售票厅、小件寄存处266515308次/h影院母婴候车室、贵宾候车室、软席候车室、车站各类办公室、通信、客运自动化设备机械室2665203020m3/h.p设备用房655304-10次/h四、采暖系统1、设置范围: 本工程冬季采用空调系统供热,高大空间采用地板辐射采暖,在地下设备站房等部位设置值班采暖系统。2、值班采暖的设计温度为5,热源由地下一层直燃型一体化非电机组提供。热媒为低温热水,供回水温度为60/50。3、采暖系统采用双管异程系统,供回水干管敷设在吊顶内。系统的顶端设置自动排气阀。4、设备站房采暖设备采用铜铝合金散热器,挂墙安装。系统管道采用焊接钢管,焊接连接。管道保温采用聚氨酯管壳,保温厚度30mm。低温辐射地板采暖系统采用PB管道,整管敷设。五、空调系统1、本工程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夏季供冷,冬季供热。2、本工程空调系统冷源由地下一层制冷站房内直燃型一体化非电空调机组(燃料:天然气)提供夏季冷媒,冬季热媒,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7/12,热媒为60/50的低温热水。通过循环水泵向空调系统提供冷热源。3、空调风系统31本工程高大空间等部位均采用全空气系统,送风口及回风口均匀布置,保证送风的均匀,送回风口形式均采用散流器,其中高大空间(如售票厅、候车厅等)部位送风采用旋流风口,回风形式为单层百页。32餐饮娱乐部分空调形式以风机盘管为主,辅以集中新风系统,新风处理到与室内空气等焓状态,风机盘管不负担新风的负荷。33首层及地下一层夹层大门处设置空气带。4、空调水系统41本工程空调冷冻水系统采用两管制异程系统,属于单式泵变流量系统。42空调水系统闭式运行,采用补水泵变频定压方式定压。冷源侧采用定流量,负荷侧为变流量运行,空调系统末端设置电动两通阀,分集水器之间设压差旁通阀,冷冻水循环泵工频运行。43在空调水系统每分支支路设置静态流量平衡阀限定系统流量,保证水力平衡。44冷冻水循环泵采用离心式,与制冷机组一一对应,不设备用。45冷冻水系统采用软化水,其补水由设置在地下一层的变频补水泵提供。46空调水系统各功能区域相对独立设置,留有日后计量的可能。5、控制与监测51空调水系统中各设备及附件的起停设置电气联锁控制,其顺序为:系统启动时,电动水阀,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机先于冷水机组启动,冷水机组在冷水流得以证实后启动,系统停机时与上述顺序相反。52空调系统末端设备采用电动两通阀控制,在供回水总管间设置压差阀,压差阀平时常闭。53空调水系统的冷热水系统切换采用手动,在总供、回水管上进行。54空气处理机组的自动控制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寒冷地区防冻保护控制、风机状态监视及过滤器压差监测等内容。55空气处理机组设置焓值控制及CO2浓度控制,过渡季节,通过室内外温度比较来控制新回风混合比。56对于空气处理机组,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回风管段上,对于新风机组,温、湿度传感器设置于送风管段上。控制器均设于机组旁。57风机盘管控制采用风机启停控制与温控器自动控制风机三速开关,风机起停与电动水阀联锁。6、空调系统的防火措施详见暖通防排烟系统部分。7、管道材料及保温71空调风道采用无机玻璃钢复合保温风道,中间保温材料为离心玻璃棉,法兰连接或粘接。72空调水系统采用镀锌钢管,丝扣连接。六、通风系统本工程在地下设备站房等部位设置专用机械通风系统。通风形式采用机械通风。通风系统设备大部分均采用离心式风机及风机箱,安装方式为落地安装或吊装。通风系统的防火措施详见暖通防排烟系统部分。七、防排烟系统(一)、设计范围:防排烟设计,空调通风消防设计。(二)、系统设计:1、排烟系统:11、地下一层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或虽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建筑中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除利用窗井等开窗进行自然排烟的房间外,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应设排烟设施。12、设置了机械排烟措施,排烟系统按防火分区设置,每个防烟分区设置排烟口,排烟量按每平方米60m3计算,负担两个以上的防烟分区的排烟网机,其风量按最大一个防烟分区每平方米120 m3计算。13、排烟口为多叶电动排烟口,平时为常闭状态,着火时由消防控制室控制打开相应着火的防烟分区的排烟风机及排烟口。14、所有排烟风机出入机房处均设280排烟防火阀,平时风机出入机房处均设70的防火阀。防火阀均与风机联动,并返回信号至消防控制中心。15、排烟口(阀)按所负担的防烟分区进行开启控制,排烟口(阀)可由消防中心远程和就地手动开启。16、所有管材及保温材料均为不燃材料。2、通风与空调系统:21、凡穿防火分区、楼板、机房围墙及不同防火分区各层接竖风道的水平风道均加装70防火阀(公共厨房排油烟管道与垂直排风管连接处,设置动作温度为150的防火阀),防火阀与风机联动,并单独设置支、吊架,防火阀暗装时设置检查口。22、风道借道不同防火分区时(风道不在被借防火分区内开口),对风道采取加厚等措施,达到耐火极限要求。23、空调通风系统用作防排烟系统时,其风机及阀部件均由电气消防系统控制,并保证阀部件的切换可靠,其余平进用途的空调通风系统采用独立电源回路,火灾时由消防中心切断。24、制冷机房设置通风系统,事故排风系统。第四篇 电气设计说明一 、设计依据1、我公司与甲方签定的设计合同,甲方下达的设计任务书。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7(2000)9、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0、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 GB502269511、其他有关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及相关地方标准。12、各专业所发的平行作业图。二、设计范围:本工程电气设计范围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本次设计不包括机车用电部分。三、设计内容:1.配电系统:本工程在地下一层内设置变配电室,由上级两个开闭站分别引来两路10kV高压。并设置四台1600kVA变压器,为车站、站台、通道及轨道交通等提供220/380V电源。负荷等级:本工程消防设备及旅客站房,站台,天桥,地道用电等级为一级。电梯,潜水泵,弱电系统用电负荷为二级,其余用电负荷为三级。本工程于地下一层设置柴油发电机房,使用一台1000kVA柴油发电机为设备机房,信息机房等提供备用电源。本工程于地下一层设置蓄电池间,为重要机房及事故照明提供备用电源。2.照明系统:本工程所有灯具采用高效灯具,节能光源,所使用荧光灯其功率因数需大于0.9。本工程内除普通照明外,设置事故应急照明,事故应急照明采用双路供电,疏散指示灯采用蓄电池供电,其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本工程照度标准值参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及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中对于照度标准值的描述。旅客车站主要场所照度标准值:表9.3.6场所名称照度标准值(lx)参考平面及其高度低中高普通候车室、母婴候车室、售票室、公安值班室50751000.75水平面贵宾候车室、软席候车室、售票厅、广播室、运转室、行车计划室、海关办公室、公安验证处、问询处、补票处751001500.75水平面进出站检票口、售票工作台、售票柜、结帐交班台、海关验证处、票据室1001502000.75水平面行包托运和领取处、小件寄存处、进站广厅5075100地面行包库305075地面有雨棚站台、旅客地道、站台通道152030地面无雨棚站台、旅客天桥、站前广场101520地面3.防雷接地系统:本工程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应按二类防雷设防。在屋顶设避雷带,利用建筑物柱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利用基础底板的上下两层钢筋中不小于16两根主筋通长焊接,焊接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钢筋网格,水平贯通,形成封闭环状基础接地体。引下线间距不大于18m。强弱电接地组合联合共同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避雷带规格为10圆钢。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本工程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控制室设置在本工程地下一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感温、感烟探测器等组成的火灾探测系统;防火卷帘门、消火栓泵、喷淋泵、排烟风机、消防电梯等消防设备组成的火灾联动控制系统;火灾警铃,声光报警装置,手动报警按钮,消防电话等组成的火灾报警系统。5.综合布线系统: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由市政引来,设置通讯机房。通过线槽,配管等方式向各个用户辐射电话及网络信号。6.有线电视系统: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统引自市政,设置光纤机房。通过线槽,配管等方式向各个用户辐射电视信号。7.广播系统:本工程内设置广播系统,广播系统覆盖范围包含所有站房、站台、通道、天桥等。各候车大厅及乘车、出站通道设置局部广播系统,实现总控与局部广播信号相互切换。8.屏幕信息告知系统:本工程设置包括列车到发系统、综合查询系统、引导显示系统等。在本工程地下一层设置综合信息机房。9.安全防护系统:本工程设置监控系统,对本站的旅客休息大厅,候车室,出入站口,售票大厅,停车场,楼梯间,重要人员出入口及广场等进行无死角全天候监控。所有安防,监控信号通过室外管线汇集至安防监控中心。安防监控中心单独设置,不与其他机房合用。10.节能环保:本工程电气设备选型均选用国家标准的节能环保型产品。第五篇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一、.编制依据1.1向莆铁路南昌西站概念设计征集文件。1.2现行江西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1.3现行江西省安装工程计价表。1.4铁建设200810号文关于发布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预估算编制办法。1.5本阶段设计的图纸及工程数量。1.6类似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及分析指标。二、编制范围及单元2.1编制范围 本估算按新建铁路南京南站站房概念设计方案的设计数量进行编制,编制范围包括铁路用地界除战场路基、轨道以及征地拆迁以外的所有费用,不计铁路用地界以外的任何费用。2.2编制单元 编制单元按一个单元编制。三、基础资料3.1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单价均采用定额基价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单价。3.1.1建筑与装饰、安装工程人工费:根据江西省建设厅颁发的关于调整建筑、装饰、安装、市政、修缮、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预算工资单价的通知,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人工费30.00元/工日计算。3.1.2站场、桥涵、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给排水、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采用铁路新建工程三区工资标准:22.26元/工日,流动施工津贴差按3.68元/工日列入差价。3.2定额:3.2.1建筑与装饰工程:采用江西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3.2.2安装工程:采用江西省安装工程计价表。3.2.3站场、桥涵、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给排水、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采用现行铁路工程估算指标,不足部分站场、桥涵工程采用相应的概、预算定额,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给排水、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采用相应的概算指标或概算定额。3.3费率:3.3.1建筑与装饰工程:按江西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的规定计列。3.3.2安装工程:按江西省安装工程计价表的规定计列。3.3.3站场、桥涵、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给排水、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按铁路估算编制办法并结合“10号文”的规定计列。3.4设备:原则上采用江西省市场价格,不足部分按其他有关规定补充,运杂费按3%计列。3.5以上不足部分参照其他相关定额、图纸或有关资料分析补充。四、各项工程费用编制4.1本次估算编制到静态投资。4.2其他费用:按一至八项费用合计的10%计列。4.3不可预见费:按一至九项费用合计的10%计算。五、估算总额本工程估算总额为7.999055亿元。投资估算表序号工程项目及费用名称单位工程数量估算价值(人民币:万元)技术经济指标(人民币:万元)一土建工程49608.661房屋m4655120198.28(1)铁路客运用房m3600318721.560.52(2)辅助生产成活用房m105481476.720.142站场m10406.1(1)雨棚m489908328.30.17(2)站台m4125014850.036(3)天桥无(4)地道m988592.80.63轨道交通m2600015600(1)车站m23000138000.6(2)换乘通道m300018000.64附属工程3404.28(1)室外停车场m34840836.160.024(2)站前广场m556901603.8720.0288(3)室外绿化m80354964.2480.012二通信、信息及防灾报警工程m465512830.30.0608三电力及照明工程m465515474.400.1176四给排水及消防工程m465511862.040.04五环境控制工程m465512606.860.056六自动检售票系统m465511266.190.0272七自动扶梯及电梯台43223652八环保、其他工程及设备m46551223.440.0048九其他费用6610.79十不可预见费7271.87十一投资估算79990.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