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上传人:gbs****77 文档编号:10138221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淮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淮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的重要平台,是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深入推进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增强学科专业实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及我校学科发展现状,特制订本规划。一、“十二五”学科建设基本现状(一)学科建设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队伍得到充实优化,学科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重点学科数量得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对外交流扩大,一级硕士学位点建设快速发展,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建设取得突破。 我校现有省级重大学科建设项目1个,校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学科2个,校级博士立项建设学科4个,支撑学科1个;新增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见附表)。现有16个学院、19个研究所(中心)、75个本科专业,覆盖法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教授和博士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学科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科研项目、科研获奖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从数量到质量均取得突破;近几年资助学术专著出版95部以上。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上层次、上质量、上水平,为学校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学科分布情况学院名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校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学科类别学科名称文学院校级(A类)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省级重大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A类)材料科学与工程校级(B类)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校级(A类)化学化学化学外国语学院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院美术学政法学院校级(B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院校级(C类)体育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史生命科学学院校级(A类)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音乐学院教育学院校级(A类)高等教育学教育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经济学院校级(C类)理论经济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经济学管理学院校级(B类)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工商管理注:加粗的学科为省级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另有未涵盖在一级点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我校学科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科结构有待优化,学科分布不够均衡,基础理论学科多、应用型学科少,单一学科多、交叉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学科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 学科团队建设滞后,有些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定位不够明确,高水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不足,学科带头人积极性不高,部分新兴、应用学科人才相对匮乏,学科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目前急需引进一批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如何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留住自己的高层次人才是关键;解放思想不够,政策支持不够,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改善学科条件,真正把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建设成一流学科,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度的应用型学科的建设。二、“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实施“高端引领,特区支持,资源集中,结构优化”的学科发展战略。围绕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大发展任务,强化内涵建设,推进资源整合,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科支撑有力、学科发展协调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有力支撑。三、学科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一)学科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以学科方向的凝练为基础,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学科特区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成果高地。大力提升现有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加快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全面提升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在战略重点上力争“实现一个突破、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以一流学科为引领、重点学科为支撑、以学科群形成为标志的学科新体系。实现一个突破,即通过省级授予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的考核,争取获批国家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突出两个重点,即结合我校学科发展实际,以一流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人才,推进学科建设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科实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能力。(二)主要建设任务1、强化优势学科引领,加强博士立项学科建设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健全周期性学位授权审定制度与学位授权动态调整制度,审定工作每3年开展一次,同时进行每年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明确责任,细化任务,落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划,完成博士立项学科建设验收任务。同时围绕学科建设的重点目标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和配置,深化学科改革,激发学科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立项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提高每年师均科研经费、生均经费收入和研究生入学质量,降低生师比,争取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 2、重视学科评估,争取一流学科突破一流学科建设以现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交叉融合,支持学科挤身先进行列。学科发展目标明确,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应处于先进水平并取得良好社会声誉。根据本校实际,以校级博士立项建设学科为基础,立足现有学科方向及学科发展的规划,整合全校学科人才资源,遴选3-5个研究方向稳定、学科人员齐整、学术成果丰硕、发展前景广阔的科研创新团队,创设学科特区。全面落实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强化一流学科示范作用。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人才,重视学科评估,争取多个优势学科的学科排名进入国内学科前30%,进入ESI排名前1%,力争1-2个国内一流学科的突破。 3、调整学科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围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积极建设与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应用学科,培植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生长点。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适应皖北地区的发展需求,强化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密合度,提高学科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学科发展,加强交叉学科的辐射力、影响力。丰富学科内涵,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注重新兴学科、应用型学科培育,增强学科竞争力。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新增学术型硕士学位点2-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4个。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学科创新团队发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形成学术水平高、人员规模适度、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加快学科特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引才聚才能力,加大力度引进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为人正派、有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不断提升办学实力。聚焦重点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培养计划”,造就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加强校内学科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流动的学科团队发展机制。增强科研平台对学科方向的聚合力,推进学科共享、校地共享、校际共享,有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做好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培养和锻炼导师队伍,积累博士研究生指导经验。四、组织实施(一)强化发展意识,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发展意识,强调学科的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明确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战略性。加强组织协调,合理配置职能,做到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加大对学科结构优化调整、学科队伍建设、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动态调整学位点工作、新增学术型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点等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细化学科建设目标,合理分配建设任务,明确相关责任,切实保证建设效果。(二)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健全学科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推进学科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推进学科建设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形成有利于学科内涵发展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学科专业成长机制。更新发展理念,注重评估考核,规范学科管理,构建运行有效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学科建设的考核和评估体系及风险分担机制,对学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目标,分类评估,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三)加大资源投入,提高使用效益拓宽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渠道,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经费支持,确保学科建设经费稳定增长。找准差距,补缺补差,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科研平台孵化成果的创新力。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合理的学科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科特区的建设,加强专项经费管理,明确经费重点投入方向,提高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益。把学科特区建设、新兴学科扶持、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研究成果培育作为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把经费使用的审核与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结合起来,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针对性、有效性。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