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C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0135596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填空题 (共1题;共4分)1. (4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z _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dng rn w cn_。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x x_。他不想让din pi_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二、 默写 (共1题;共8分)2. (8分)按要求默写。 (1)惜秦皇汉武,_;唐宗宋祖,_。(毛泽东沁园春雪) (2)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3)而现在/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4)古典诗词写雪景,各具特色。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3. (6分)名著阅读。(1)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书名显得含蓄,且富有文采。这个书名有怎样的含义?(2)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先生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请简述。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4. (3分)专题实践活动平常大家也许被花的出尘芳姿所吸引,而忽略了那田田可人的叶子,现在,我们八年级(1)班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以下活动。(1)【知识积累】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_ _(2)【才艺展示】小希积累写叶的诗句,你看见“荆溪白石出,天寒木叶稀”时,认为“木叶”应该为“红叶”,小希不明白,请你把理由讲给他听。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5. (1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以下小题。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3)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6. (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方块汉字前途之争汪品先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shn)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_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资料链接】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中国成语大会创新了比赛形式,将汉语悠久的“解字”传统与全球最流行的猜词游戏相整合,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节奏感与趣味性。【专家访谈】郦波:“有文化缺失与价值缺失,才会产生相应的呼唤,才会有文化类节目的回归与最终形成的热潮。”“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广泛的大众,实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蒙曼:“文化节目可以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文化与今天人们的生活、情感、情趣对接,让传统文化为今天和明天服务。”毕淑敏:我对文字的感情,就像一个老农对于他的锄头和耕牛的感情。语言文字于我恩重如山,看到成语被误用、滥用、肢解甚至破坏,心中痛惜。我觉得自己要为成语的健康传承和发扬光大,尽一点绵薄的力量。【成语内涵】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细读第段,说出划线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2)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请您根据链接资料来反驳他。 (3)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n)。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百度百科(4)从材料四看出大量成语自有出处,很多源自于历史典故,请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故事(选做两个)。A背水一战 B图穷匕见 C四面楚歌 D三顾茅庐(5)联系语境填入恰当的内容。小语: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什么意思?明明:就是“难受,想哭”。你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因为一位南方口音的小伙子把“难受,想哭”发音成了“蓝瘦,香菇”,就在网络上得到了病毒式传播。小语:如今的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明明:我们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古人的表达和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小语: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_”“_”。明明: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小语: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明明: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小语: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明明: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小语摇头道:_。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7. (4分)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1)词的上片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词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_”,一个是“_”。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_。“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_。(3)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B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C .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D .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8. (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C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下面各组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B . 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C . 饭疏食,饮水 水:热水D . 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B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对时光无情流逝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C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D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八、 写作题 (共1题;共40分)9. (40分)以我从来没有这样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提示: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填空题 (共1题;共4分)1-1、二、 默写 (共1题;共8分)2-1、2-2、2-3、2-4、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3-1、3-2、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4-1、4-2、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5-1、5-2、5-3、5-4、6-1、6-2、6-3、6-4、6-5、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4分)7-1、7-2、7-3、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8-1、8-2、8-3、8-4、八、 写作题 (共1题;共40分)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