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10114651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人,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我浅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几点体会:一、增设问题新境,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教学是基础学科,最具有创新教育的潜力,但是目前教材中配套的习题大都是类似例题的,学生解题时也大都是依样画葫芦,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解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认我们在教学时须讲求策略,增设一些具体有创新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0千米,乙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道题用速度和相遇时间就可以求出甲乙两城多距离,学生是可以迎刃而解的。可我不满足现状,把“经过4小时后两车相遇”这个条件改为“经过4小时”,然后让学生解题,这时学生在底下议论纷纷,有的说解答方法跟刚才相似,有的说这道题没有答案,经过同学一番的讨论、思考,在学生出现欲罢不能的情况时,我才告诉他们这道题有三种答案。第一种是经过4小时,如果两车正好相遇,则甲乙两城的距离是360千米。第二种是经过4小时,如果两车没有相遇,则甲乙两城距离大于360千米。第三种是经过4小时如果两车相遇后又行了一段路程,则甲乙两城的距离就小于360千米,设置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打破常规,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当然创新教育一朝一夕,而应持之以恒。例如: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之后,先让学生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我出示了这样的题目:一块长方形的水田,它的长15米,宽4米,求这块水里的面积?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块面积为6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田,如果它的边长是整数米,那么它的长和宽可能分别是( )米和( )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不同的答案,教育学生从小创造性,长大以后才会创造发明,从而为以后开创性的工作播下种子。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激活创新思维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充分利用40分钟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材中,无论是计算,应用题,还是形体知识,或者是例题、习题、思考题中,都系统地编排着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八个多”习题,即“一图多编”多角度自编符合图意的题。“一题多变”相同属性的条件、问题、句式变换或不同属性的条件、问题。“一题多解”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独特解法。“一题多比”条件对比,问题对比。“一题多问”并列性连问,对比性连问。“一题多图”多种组合,多种分割,多种线段图示题意。“一题多改”对判断题所供材料改条件或经论。“一题多条件”选择适当条件解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操作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破”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发散求异。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反映创新思维的“尽快联想,尽快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置守成规,对某一问题,从不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像,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新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教学中运用的“多变”手段,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如“某校男学是女生的 倍”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转化,同学们条抒已见,个个争得面红耳赤,通激烈的讨论,转化出结果多样(1)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2)女生与男生的比是2:3;(3)女生是男生的 ;(4)男生比女生多 ;(5)女生比男生少 ;(6)男生占全班的 ;(7)女生占全班的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数学的特征之一是它的抽象性,面对612岁的孩子,如何通过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四鼓励三允许,即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发表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意见。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新学习和环境,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如:在0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境,板书0后,问学生0像什么?学生马上说像鸡蛋、鸭蛋。到这里我并没有停止,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环境,让学生想一想并讨论:0还像什么?刚开始,学生还不敢说,可开起头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0像气球、像梨、像桃子、像猫的眼睛、像冬瓜、像南瓜等,足足有二十种不同的说法。教师接着问:这个0有什么用途?学生马上答出:画画时人的头、眼睛、嘴都用到0,机器上也有像0的零件等。这样的环境打开了学生自由想象的大门,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时教师小结:0有这么多奥秘和用途,我们大家喜欢0吗?学生都说喜欢。此时教师又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升华,那么我们在考试时,大家愿意不愿意试卷上得到0呢?这时学生都笑了,都摇头说不愿意。紧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既然大家 希望自己考试提0分,那么我们在学习是应怎样办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七嘴八舌地说:要好好 学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样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学生敢说、敢想、爱动脑的好习惯,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勤学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并利用这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时,课的开始可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教师就知道能否被2、5整除,这种人为的设置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好奇、惊叹、羡慕,然后利用这种特点,指导学生去发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又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按照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课堂中有学生提问:如何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呢?这其实是通分问题,要到以后才学习。但教师体会到这一总是表现了学生强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便改变了教学计划,指出:我们来研究一下:怎样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如45和38,谁比较大?一位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把分数35做为中间数,而45大于35,35大于38,所以45大于38。另一个学生说:45大于38,因为一个分数它的分子的分母相差越少,这个分数就越大。教师表扬了他们,并约定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奇问”引发了思考,并由学生自己初步解决了总是,使得教学进程富有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教师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1注重实践活动;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的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初中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了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给学生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纸片(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但有的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2,有的列(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次相加,然后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讲座中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3.2注重独立思考;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初中活动。数学中应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教学“倒数”时,在学生理解了倒数的意义后,改变过去由教师出题让学生求倒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第一个学生出35,同学们很快说出它的倒数,当第二个学生出58后,教师指出:能不能想出有新意的题目?这一富有“挑战性”的提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这时学生积极动脑,出的有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以及特殊的数“1”、“0”等,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求倒数的积极性,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行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