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101974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试卷基本情况201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试卷试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业基础测评指导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难易适中,从试题类型、比重、分值来看,都体现了会考水平测试的特点和要求。表格:试题分值表中国史世界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选择题30分30分18分27分15分18分21分21分材料题26分26分13分13分论述题14分14分14分合计56分44分44分41分15分试卷满分100分,由卷I选择题和卷II非选择题构成。其中卷I选择题部分有由20道单项选择题,每道2分,共60分。非选择题部分,由材料题与论述题组成,材料题2道,每道13分,论述题1道14分,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从表格看出,试题囊括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又囊括了三本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其中选择题中中外历史的考查所占比例均匀,为1:1。而非选择题中既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又考查了一道横跨古代至现代的世界史。虽说整体看来政治史和经济史所占分值较多,但其实对学生思想文化、道德情感的考查无处不在。例如21题的第三问及22题的第三问共占8分。因此,总体而言,各个模块所占的比例也较为合理。二、试卷特点1、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高中基础会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水平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考难题、偏题、怪题是其宗旨,因此,试题会考查重点知识、主干章节知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间、地点仍是考查重点。如卷I选择题第1、2题考查儒家思想、第5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第8题考查工业革命、第12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第15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19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以及卷II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知识点的考查。2、 突出时代性,体现社会热点学习历史,为的是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作为水平考试的基础会考,从来不避讳热点时政问题,反而这是07年以来的特点,时政问题必考无疑,这在今年的会考试题中有了更好的体现。如卷I选择题第10题考查巴黎公社,该事件距今正好140周年。卷II第21题考查辛亥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第22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正热烈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第23题要求根据材料论述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是当前世界最大的热点话题,也是世界发展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各国都应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和潮流,趋利避害,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试题突出时代性,体现社会热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关注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3、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从整份试卷看,还依然保持了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的特点,图片、表格、原始材料仍然是试卷的主体,考试的题目继续呈现出形式的多样化。在选择题中,第8题采用了圆形图表及方形图表,第10题、第20题采用了历史图片;在非选择题中,第21题中采用了雕塑图片及纪念币图片,以及原始材料,第22题选择用歌词作为材料,新颖、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在较轻松的氛围中作答,避免了对历史学科枯燥、古板的认识,更具人性化。4、全国统一性与地方性相结合作为海南历史会考,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全国统一性与地方性的相结合。试卷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同时,为了体现地方特色,又考查了地方史。例如:选择题第13题以万泉河水清又清作为材料,考查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海南历史。5、 历史知识的考查与能力素养的检测相结合试卷在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不忘检测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更不忘进行情感价值观的考查。如第21题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对材料三的理解”,这是开放性的题目,可谈的方面很多,但主要集中于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和对孙中山个人革命精神的认同。第22题第三问, “歌曲深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对党的无限热爱,请谈谈你的体会”,考查学生对党的发展历程的认识,同时又通过题目培养了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三、主观题试题分析第21题1、 命题特点从涉及内容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围绕辛亥革命展开,涉及必修一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必修一、必修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内容。紧扣主干知识和时政热点,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感。从材料形式看:该题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材料一是图片,材料二及材料三是原始材料,材料简洁、明了,易懂,对于回答问题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从立意的角度看:本题立意鲜明,第三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题目中“理解”一词,可回答的面广,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2、 题目设计缺陷材料一提供了反映不同历史事件的两幅图片,而相应的第一问却问“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部分阅读不仔细的同学的答案都只涉及一个事件,或是“辛亥革命”,或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因答案不全面而失分。材料二可设计为“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这样,题目就更具开放性,答案也可涉及三民主义或是十六字纲领的内容。3、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题满分为13分,最高得分13分,最低0分,分值基本分布在912分之间。第一问大多数学生能答出“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但个别学生回答“南昌起义”,可见学生对于历史事件易于混淆,将“南昌起义”与“武昌起义”混为一谈;也有的学生画蛇添足,在历史事件之前写上时间,却写错了,这也反映出个别学生不重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时间,缺乏基本的历史素养。第二问,答法多样,有回答三民主义的内容的,有回答三大革命的内容的,也有回答十六字纲领的内容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后两者的回答是不准确的,说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概念的掌握有欠缺,对于三民主义与三大革命、十六字纲领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另外,出现照抄全文,不能讲究答题技巧,不注意照抄与摘抄之间的区别;更有一批同学将“民族主义”写成“民主主义”,说明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第三问比较开放,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一个问题。首先,学生对于类似“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题目不知从何作答,这也提醒我们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及答题能力;绝大多数同学采取评价辛亥革命的答法,但回答不全面,不能从正反两方面正确评价;也有同学写到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但由于缺乏语文素养,在表达时词穷,有话说不出,大多简单地写了“爱国主义”、“无私奉献”“不辞劳苦”等字眼。第22题1、命题特点本题目的内容紧扣周年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对必修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香港回归及必修二改革开放的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可以说这是一道集知识、能力、教育于一体的题型。从材料的设置看,选择了灿烂阳光下这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材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时代感强,新颖,易将学生带入情境,这都符合课改的理念和精神。从问题的设置看,梯度明显,先问时间,再写事件,最后谈体会,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连续性强,较好地体现了高中会考的目标和要求,问题不偏不难亦有一定的区分度。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题满分为13分,最高得分13分,最低0分,分值基本分布在713分之间。整体看,第一问和第三问的得分情况要好于第二问,第一问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拿到满分,第三问谈体会基本上没有白卷的现象,也能说出对党的一些想法,感触,但第二问回答得不太理想。通过本题,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概念含糊不清。如第一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有的同学写成1949年,也有的同学写成1978年,这是常识性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第二问中出现了诸如“中华民国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和国”、“开革开放”、“上海回归”等错误的表达,概念错误,表述不清,张冠李戴。对于第二问 “独立解放”的标志性事件,有各种回答,诸如“井冈山事件”、“秋收起义”、“武昌起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出现错别字。诸如“奥门”、“香巷”等。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第二问的核心问题是“标志性历史事件”,但很多同学回答的不是事件,而是结论。第三问有部分同学谈的是对歌曲本身的体会,这都是审题不清的结果。阅读面窄,思维狭隘,无话可说。第三问谈体会,该问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从对党的热爱,对党的认识,党的丰功伟绩,对党的领导的拥护,表明决心等多方面谈,虽学生答卷中很少有空白卷,但部分试卷答题质量不高,回答空洞,说明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还有待提高。第23题1、命题特点论述题向来是会考的压轴题目,又是最能出彩的题目,最能体现出题者的意图的题目,该题紧扣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问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到现代的世界历史中“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等主干知识。该题有以下特点:第一,紧扣时政热点,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大事。第二,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历史大事。第三,寓答案于材料之中,材料作出重要提示,降低试题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符合会考的要求。材料层次分明,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楚,利于引导学生分层次回答,也为评卷带来方便,便于提高评卷质量。2、学生答题情况该题虽为学生最为畏惧的论述题型,但由于题目深入浅出,降低了难度,总体得分在712分之间,甚至有部分同学因回答条理清晰,层次感强,表述准确、全面,得了满分。该题由于占分值最高,学生回答相对较多,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第一,错别字频频。“新航路开辟”写成“新行路”;“开辟”写成“开避”、“开僻”、“开壁”等。第二,脱离材料及题目要求,天马行空,不知所云,写了大堆文字,让改卷老师就好比破烂王,在垃圾堆里拾金子,结果是一无所获,得分为零。第三、照抄照搬原材料。这是改卷中常碰到的现象,也说明了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的侥幸心理,本题的特点就是寓答案于材料中,材料是可以引用的,但答题时学生缺乏技巧,没有弄清摘抄与照抄之间的区别。第四,缺乏层次,顺序混乱。一些学生也在回答时提到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每一阶段,但次序混乱,说明学生平时对知识点的记忆缺乏理解,也缺乏有效的方法。第五,集中于某一阶段的论述,其他阶段只字未提,得分不高,这也是平时学生答题时的局限。第六,审题不清。一些学生未注意“世界市场”,谈及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行文流畅,但离题万里。四、教学建议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现在我们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是建立在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扎实的基础,就好比空中楼阁。2、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的教学终归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为了应试交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方法,而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终归为现实服务,这才是活的历史。3、加强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不同类型的试题应采取不同的解题思路、技巧,同一类型的试题也应有多种开放性的答案,由此拓宽学生的思维。4、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学习,文史结合、政史结合、史地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5、注重对学生规范的答题方法的指导,力求保证不因为非智力因素而失分,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