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0101799 上传时间:2020-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d第一单元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1、生产工具的改进(1)、原始社会: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工具,并出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4)、西汉: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5)、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6)、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时期的筒车;(7)工具材质的变化:石质、木质、骨质铜质铁质2、水利设施的完善(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的传说;(2)、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漕渠、白渠。从汉代起,政府经常大规模治理黄河;(5)、边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是坎儿井。3、经营方式的转变(1)、耕作方式的转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 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以来)(2)、经营方式的转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春秋时期: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产生)原因: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具有分散性;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C、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D、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影响,具有脆弱性。评价:A、积极:a、满足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相对稳定;b、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B、消极:a、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b、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容易破产;c、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d、是近代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耕织结合);(4)、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5、土地制度沿革一. 废井田,开阡陌(一)井田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二)井田制的内容: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三)井田制的实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四)井田制的瓦解:1. 时间: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2. 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并且“私田”数量越来越多。3. 原因: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进行彻底的变法,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商鞅变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培植新兴的土地所有者。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重点、掌握)(一)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及发展: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二)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1. 君主私有土地:指各封建政权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 地主私有土地:在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即新兴地主,他们控制了大量耕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原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危害: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造成众多农民衣食无着,加剧了社会矛盾。减少了政府的赋税、徭役来源,威胁到封建政府的统治。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 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不是一个稳定的阶层,遇到适宜的条件他们可以上升为地主,遇有天灾人祸则可能走向破产。自耕农私有土地指的是自耕农占有使用的小块土地,是自耕农阶层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4. 均田制的实行(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2)内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三.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一)田庄经济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1. 形成:从东汉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又发展成为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2. 特点: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其中不少劳动者虽与庄主同姓同宗,但同样受到剥削。更多的劳动者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田庄中的劳动者与自耕农的主要不同:他们对于庄主有着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需要对庄主承担军事义务,是豪强地主的私人武装。(二)租佃关系的形成及其发展1. 产生: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2. 发展: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租佃关系的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3. 普及(1)时间:明清时期。(2)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3)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民生产自主性大为提高。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和发展概况(1)金属冶炼青铜时代(冶铜):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历经15个世纪。代表时期: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全,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冶铁炼钢:A、主要成就: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钢、钢铁使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用煤冶铁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用焦炭冶铁普遍(2)纺织业 丝织业: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地位)。发展历程:上古:已经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唐代:缂丝技艺。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棉纺织中心:江苏松江)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3)陶瓷业 陶器:原始社会出现,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瓷器:地位:中华民族的发明。发展历程:东汉晚期:出现青瓷南北朝:出现白瓷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明清时期: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大量出口。2、经营方式的变化有三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1)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农业相结合;产品用途:自己消费,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规模小,变化不大评价:积极性:稳定小农经济;局限性: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发展情况: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官营的手工业产生时间:西周特点:官府统一管理,资金雄厚,分工细密,规模经营,职业世袭,产品不投放市场。评价:进步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产品质量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明前期前,代表当时最高水平。局限性: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发展情况: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经营方式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3)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产生时间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情况:明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经营方式变化:A、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B、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产品大量进入市场;C、到明中后期: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出现雇佣劳动关系(4)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经营形态出现时间生产经营模 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形式和特点官营手工业西周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地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供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少量投放市场国家垄断的手工业;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在重农抑商的环境下发展艰难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农户的一种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家庭纺织业为主,受小农经济模式的制约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中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手工业分布与经济中心南移有关。(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三、古代中国商业(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商业产生(以物易物);2、商朝:职业商人、最早货币;3、周朝:“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手工业、商业;4、春秋战国: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著名都会。5、唐、宋时期,商业的起伏发展。(1)、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宋代: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6、元代;广泛流通纸币7、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二)、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1、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占主导。严格的时空限制,政府直接管理。2、宋代城市的特点(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坊市界限被打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街巷,形成街市。时空界限被打破: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4)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3唐宋时期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除了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占主导)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晓市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货币经济发达。出现纸币,白银广泛使用。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的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四、古代经济政策及资本主义萌芽(一)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战国以前,统治者重视商业。由于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还是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2)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兴起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表现: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3)汉朝:严厉打击商业活动表现:汉高祖“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5)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表现: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影响: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期: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阻碍社会分工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商业资本流向土地,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的落后。2、海禁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还是一项政治政策;清朝海禁又称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指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沿海人民到海外进行商业贸易的禁令。(2)、影响: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在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时间地点: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江南一些商品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制瓷等行业。4、特征:(1)存在雇佣关系(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5、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苏州形成劳动力市场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2)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等。(3)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海外市场。(4)重农抑商政策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